Sammatz——德國療癒社區實習心得

楊皓婷 國立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三年級
張宸語 國立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三年級
黎靖芸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二
(本文由三位作者分別撰寫)
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三年級 楊皓婷
緣起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否有不同的可能性?在這個什麼都講求快速與便利的時代,為什麼有一群人會願意停下腳步,重新思考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如何共好,如何互利的可能?」

  大一和大二的暑假,我在學校附近一個當地人稱「伍佰戶」的社區工作,伍佰戶是一個集合式住宅,幾年前一群人成立了協會,他們默默地為這片土地與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耕耘著,強調人與土地共生、人與人共好的關係,並時常舉辦各式活動,像是共煮共食、社區的市集、社區職人分享等等。在社區工作讓我大開眼界,發現原來世界上有一群人是這樣生活著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緊密,能互相信任也互相幫助,他們總是在思考如何創造一個讓大家都能好好生活的環境,並友善的對待土地。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依自己的能力付出一點點,不要總是自私的只想著自己,而是我願意停下腳步看看我所處的環境、看看身邊的人;我願意把看世界的眼睛從自己身上移開,而是從世界的上方回看自己,那這個世界是不是可以變得更好?這是一個很遠大的目標,也是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斷提醒自己的。帶著這樣的背景,我前往德國的Sammatz社區,希望可以了解這個大型社區如何匯聚一群有共同理念的人們,如何創造共好的生活,並透過實際的參與社區工作,看見生活的不同樣態。

國外實習機構簡介

  Michaelshof Sammatz,位於德國漢堡呂納堡的一個社區,起初只是一群就讀華德福教育的家庭聚在一起生活,後來越來越多人的加入讓Sammatz成為一個大型的社區。Sammatz社區內有許多的花園、田野、牧場,強調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關係,除此之外,在社區內有各式各樣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可能來自各行各業、國際志工、學校實習生、遊客、青少年福利機構的兒童等等,大家一起生活,有許多互相交流的機會。對我來說,Sammatz是一個讓大家重新「好好生活」的地方,大家在社區裡各自的崗位工作,可能是照顧花園與動物、在社區的咖啡廳當服務人員、在廚房烹煮大家的食物、協助蓋房子與整理房子、製作與銷售社區產品、照顧特殊需求的孩子等等,每一個人付出自己的能力協助社區不同面向的工作,創造一個共生共存的社區。

國外實習企業或機構之學習心得
花園與牧場工作

  在社區的一個月,我的工作分為早上與下午兩大部分,早上的工作主要在「Garden team」協助各式花園與田野工作,包括除草、種植、採集等等。花園的工作是辛苦的,我們不是頂著烈日,就是在濕冷的雨天工作,穿梭在一座又一座的花園中,清理雜草、照顧植物,偶爾走一段路到寬廣的田野,採集花草與作物、種下新的小苗。在這些重複又繁雜的工作中,我不免得開始感到有一點無趣,因為我們總是面對著一樣的花園與田野,一樣的工作與風景;不過在我又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感受到這件事情有多麼不容易,我開始意識到,我初次踏入社區的時候,第一眼是被這裡的自然環境所吸引,生機盎然的美麗花園、充滿生命力的田野,許多小動物穿梭在其中,伴隨著翩翩起舞的蝴蝶與辛勤工作的蜜蜂──這一切是大家日復一日的工作積累而來的。我突然明白,我會被社區的環境吸引,不只是因為它看起來很漂亮,而是因為我能感受到這是一個被好好照顧的環境,當我生活在一個好的環境裡,我發現自己的眼睛與心會被打開,我能注意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子,能感受到細微的變化。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我想到自己在台灣的生活,在台灣的家,那是一個真的有被好好照顧的樣子嗎?我有真正打開眼睛看過我所生活的地方嗎?帶著這個問題,繼續在花園的工作,我開始意識到,照顧環境其實就是在照顧自己;與自然一起工作,其實就是與自己的心工作。

  除了花園工作外,牧場的工作也是我在早上會被安排到的工作之一。牧場的工作包括整理動物的生活空間,清理排泄物、鋪牧草,以及協助餵食、將牠們趕至草原吃草等等,辛苦的程度有時候更甚於花園的工作,因為幾乎是體力活。在與動物相處的過程中,除了學習到一點動物照顧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看見動物與人的關係,我發現人們在接觸動物時,會變得溫暖與平靜。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下午,我帶著自己陪伴的兒童來到牧場看動物,我們進到山羊的家,孩子悄悄的抱起一隻小羊對我說:「你坐這裡!」然後把手中的羊抱到我的懷裡,接著他自己也抱一隻坐下來,很神奇的事情是,在來到牧場之前,這個孩子在發脾氣、心情很不好,但是當他接觸山羊時,我感受到他的心慢慢地靜下來、變得柔軟,且可以溫柔的對待動物。

  花園與牧場的工作讓我感受到被自然包圍的療癒能量,並看見人與自然之間的善循環,當我們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照顧自然,就是在照顧自己,人與自然才有共存的可能性。

兒童陪伴工作

  兒童陪伴是我每天下午的工作,社區裡一共有九個兒童之家,每個兒童之家都有幾個主要的大人在照顧他們,並且有志工會加入陪伴的工作。這些孩子被叫做Peronnik,他們是一群很辛苦的孩子,以我陪伴的兒童之家來說,這些孩子外表都看不太出來有什麼樣的狀況,但他們都有情緒上的問題,甚至有孩子需要每天吃藥控制情緒。這些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基本上都是失功能的家庭,有孩子是難民家庭,有孩子在來到這裡之前和家人流落街頭等,他們因為政府的轉介來到社區的兒童之家,與大家一起生活。

  陪伴這些孩子的過程是辛苦的,一部分的辛苦是來自於語言的不通,因為孩子都講德文,不太會說英文,因此我們很難溝通;一部份的辛苦是心靈上的疏離與掙扎,我要如何接近他們,如何與他們一步步建立關係,這些孩子因為過去的經歷,很難信任別人、與人建立好的關係,這是兒童之家的負責人有和我說過的,也是我也在陪伴中有深刻感受到的。

  由於語言不通的關係,我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方式是陪伴他們玩遊戲及畫畫,特別是畫畫,因為我自己本身很喜歡畫畫,會隨身攜帶畫本,也有在畫室陪伴孩子畫畫的經驗,因此我總是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畫畫的過程。還記得第一次接觸到孩子時,他們因為看見我拿畫本出來,就好奇的拿去看,並開始在我的本子上畫畫,也因為這樣,我與孩子在建立關係上有了一個好的基礎,也讓我發現不管是過去在台灣還是在德國,畫畫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方式,即使我聽不懂他們說的話,還是可以從他們的畫中看見他們的喜好,以及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而陪伴孩子對我來說也像是一面鏡子,我可以從孩子身上看見自己,會有這個體悟,是因為在陪伴孩子到第三週的某一天,我原本要陪伴一位孩子整理房間,但那天他看起來心情不太好,也不適很想整理房間,因此他一直很兇地對我,甚至到後來他叫我出去。在那個當下,我心情很難過很不好受,於是我看了他幾秒,然後什麼也不說得直接走出他房間,但在走出去的當下我就後悔了,因為我好像可以感受到他好像有點錯愕,可能沒想到我會真的走出去,而那一整個下午,我們一句話都沒有說,也沒有任何交流。在後面的幾天,我還是一直感受到我們之間有點緊張的關係,我會想要逃避他,就像他也想要逃避我一樣,直到幾天後,我開始意識到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如果我沒有敞開心接納他、擁抱他的脆弱,那他又怎麼會接受我呢?於是我試著主動和他說話,試著理解他,然後我發現,他也願意和我交流了。這件事情影響我很大,我常常在思考,像這樣的孩子有時候是會很傷人的、渾身充滿刺的,身為陪伴者有時候不免會感到難過,但是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陪伴者開始不害怕被刺傷,反而懂得慢慢地靠近、慢慢地找到與刺共處的方法,甚至最後能幫孩子把刺撫平?思來想去,最終覺得還得是那一句老套的話:「因為愛呀!」每次看到孩子在大吼、尖叫、罵人的時候,那些陪伴的大人總是能好好的幫助他們處理情緒,且與孩子像朋友般的相處,這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如果對孩子沒有愛是不可能做的到的。經歷了這一個月的陪伴,我重新問自己是否真心喜歡孩子,如果未來想走的路是希望以藝術陪伴孩子,那我有沒有更多的愛與勇氣去陪伴他們?我有沒有接受失望,與理解孩子的心?這是不容易的,也是我在未來的道路上將繼續探問自己的。

國外實習之生活體驗

  參與每個星期四的會議,更了解社區!

  社區的每個星期四晚上都會有一個時段讓志工們可以對社區進行提問,如果想了解社區的發展脈絡、社區的運作等等,任何想的到的問題都會有人和我們面對面交流和解答。在這個月中,我參與了兩次會議,也因此更了解Sammatz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mentor說到,社區看起來很美好、很富有的樣子,但其實這一切都不是誰獨自擁有的,而是大家共有的,包括土地、房子、車子、各種機器工具等等,當大家可以互相分享資源的時候,其實每一個「個人」都不需要太多的東西。這件事情點醒了我,當我在思考為什麼社區可以經營的那麼好、看起來很「富有」的時候,背後很重要的信念,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任與分享。不過我覺得這是在現今的世界很難做到的事情,因為許多人總是自私的,包括我自己也很難說自己不自私,但如果可以多一點的善意,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多分享,相信這樣的信念也會感染給其他人。

與各地的志工交流,拓展視野

  暑假的Sammatz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因為同住在一起,晚上也會在同一個地方煮飯,因此我們總是有許多交流的機會,特別是「食物」的文化交流讓我覺得非常有趣,比如在7/14當天,因為是法國國慶日,有一群法國女孩決定要煮法國料理給所有志工享用;又或者是在煮飯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國家的人手裡會有不同的料理方法。這種料理上的交流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深刻的讓我感受到文化的差異以及各國習慣的不同。與不同國家的志工交流讓我深刻地意識到世界是如此的大,我的心又被打開了一點,看見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百百種生活方式,沒有人會告訴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只有你想成為什麼樣子,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

感想與建議

  這是一段透過世界映照自己的旅程,很開心自己勇敢的出走,並敞開心接納各種挑戰。在花園與田野的工作中,我看見了人與自然共生的重要性,當我們願意停下來關注身邊的環境,就可以把自己和生活照顧好,心和眼睛會真正的打開,與自己重新連結。在陪伴孩子的工作中,我學到許多「關係」的課題,我要如何擁抱孩子的受傷與疏離?我是否足夠理解與包容?若未來要走向以藝術陪伴孩子的道路,我是否能有更多的勇氣與愛?這也是我未來要繼續探問的。而在日常與志工交流,以及到各地走走的過程,都是在拓展我的視野,讓我能以更開放的心接納每一個挑戰。感謝這個計畫,以及陪伴參與計畫的朋友和老師,這段旅程的結束並不是終點,而是開啟新旅程的起點,未來我會更有勇氣的走在理想的道路上,勇敢行動與實踐。

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三年級 張宸語

  Michaelshof Sammatz,一個成立四十餘年的綜合型生態社區。融合了自然農業、教育照護與社群共居的理念,居民、工作者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共同維繫運作,實踐「生活、工作與學習」三位一體的永續生活模式。

  對我而言,這裡就像一座巨大的活圖書館,處處都是知識與故事,等著我去探索與發現。在這個集體生活的社區中,我參與了多樣的工作:花園採花除草、廚房備餐、照顧動物、清掃藍屋(志工之家)、甚至是趕牛放牧等,幾乎每天都是全新的挑戰與體驗。

  下午固定在社區中的 Peronnik 兒童之家工作,我所在的 P5 收容了 8 位 9 到 18 歲的青少年,其中包含政府轉介的家庭失功能兒童與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語言障礙是我最大的挑戰之一,不會德文讓我無法即時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只能透過肢體語言與繪畫等非語言方式互動。這樣的過程雖然充滿挫折,但當我真心關注、願意一起投入某件事時,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接納。像是一起練習舞蹈挑戰、孩子分享的八卦、或者分別時的一個擁抱,這些微小但真實的互動都是關係建立的證明。這讓我重新思考在未來若從事輔導、教育相關工作時,如何放下控制與期待,練習耐心等待與真誠連結。

  除了工作中的收穫外,認識超過30個國家的志工伙伴們也讓生活更豐富,遇見更多元的語言與文化背景。後期的社區會議中,大家一起討論人智學、生機互動農法(BD農法)、社群運作等議題,也都回應了我長期以來對「療癒性社區」與「永續生活」的興趣與想像。

  這次的實習經驗讓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也更加堅定了未來希望在台灣推動具有療癒性與社群性的生態生活場域的目標。離開德國後,這段經歷不會結束,而是成為我未來人生旅途中的養分與動力。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二 黎靖芸

  終於結束了一個月的德國實習之旅,說是實習,其實更白話就是去當志工,也算是圓了我從高中以來就有的小小夢想—海外志工。

  從出發前就聽老師說這是是如天堂一般的治療社區,說這裡如世外桃源,是靠大自然在治癒身心,也因此對學習心理諮商的我來說,在來之前充滿了好奇。

  Sammatz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特別社區,位於德國北部的一個靜謐之地。腹地廣大,從世界各地而來的志工(多數從歐洲)前來這裡從事園藝、陪伴兒童之家的孩子、餐食……等工作,體驗德國的自然環境以外,也可與許多人交流。

(採花、拔雜草)

  而實際來過之後,要說天堂嗎?的確可以理解,但我似乎不會給它這麼全然只有美好的形容。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出自志工的任務內容,包含園藝、廚房、清掃房子、農舍等工作。如園藝時,我們會除雜草、摘果子、摘花、種花花草草,聽起來很可愛,但做一整個早上就變成了勞動。廚房幫忙時,可能會切菜、削馬鈴薯、煮米等。同樣的,聽起來還蠻可愛的,但連續做四點五小時,真的會讓我想起過去厭惡的勞動經驗,畢竟體力型勞動並不是我喜歡的事。

  諸如此類,我們一整個月的行程基本上都是平日上午做這些勞動,下午有幸得以進入兒童之家陪小孩,而這也是我這一個月以來得到最多、留下最多意義的經驗。
我和實習夥伴們分別進入不同兒童之家,而我有幸得以在最後一、兩週,不只下午,連早上的時間也能在兒童之家—Peronnik house待著,讓晚一個禮拜進入第一間兒童之家(P1)的我,能有更多時間和孩子們留下回憶。

  我仍記得第一天到P1的時候受到的震撼:有小孩在地上繞著志工滾(不只一個)、各種尖叫(混雜著開心玩耍的尖叫聲,和感覺快要吵起來的大聲鬥嘴)、有玩偶在空中飛(?)。進入P1前就聽mentor提過這可能是最”loud”的一間,但沒想過是如此個loud法。

  而我因為上一週都待在和平的P4——那裡的孩子們年紀較大,也很願意主動來互動——所以到P1的第一天其實感到不少挫折,因為我在其他小孩(8個9-13歲的男孩女孩)眼裡會變成空氣,他們不會主動來找你,甚至不太會看你一眼,也不會回應你看他們的眼神(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志工來來去去)。

  不得不說,學習過遊戲治療幫助我很多,雖然內心還是有些小失落,但我就帶著「跟隨」的態度,專注的觀察孩子們。

  不知道第一天的我是否能想像到,到最後一天離開前,我竟會和一個慢熟的小女生不捨的相擁而泣?以及和所有孩子建立了不同的友好關係。

  一開始在P1的下午,多數是陪一個少數比較會講英文的大女孩,她是智力發展比較遲緩的女孩,也是這個家裡年紀最大的,19歲了,而她兩個禮拜後就會搬走。

  其他孩子們,有年紀第二大的13歲女孩,她第二天才出現,一看到我就興奮的說:「Hi Livia!」因為她前一天看過我在志工們的公開表演唱歌。也有跟我玩地產大亨的11歲男孩、小小隻可愛的9歲小女孩、總是拿著一隻小馬玩偶,勇敢但害怕蜘蛛的10歲男孩,以及最後幾天才加入,但成為可靠大哥的15歲大男孩……等等,共8個真的都好可愛的孩子們在我們家。

  在那之後,我陸陸續續有機會陪不同孩子,有時畫畫、玩遊戲、烘焙或出去走走。說是陪,很多時候也是他們照顧我。而在這些不同的機會中,以及持續的出現和對他們的關注,我跟孩子們漸漸建立了信任。雖然語言不通仍是很大的代溝,但某方面來說,反而讓我可以很專注的、不評價的關注他們,而這點孩子們也感覺得到。

  而在這些不同互動機會中,我也看到他們的一些不同面向,比如一個愛鬧人的11歲小男孩,很細心照顧一位比他大、但智力發展較遲緩的大男孩;比如一個酷酷的12歲小女孩,其實很愛笑、會講很多話(原來她會那麼多英文),後來成為了跟我最有情感連結的孩子,分開時我們抱了好久好久,還忍不住哭出來。

  如果要說我從這次的實習中獲得什麼,那最多的真的就是在兒童之家的經驗了。我學到即使不透過語言,原來還是能與孩子們建立關係,雖然建立的時間相較更慢,但一樣可以有好多的關懷,甚至可以有了解和愛。

  我想這對我回台灣後的學習也有許多幫助,因為我剛好下學期開始要到小學實習一年,主要做個別諮商和團體諮商。雖一個是整天的陪伴,另一個是遊戲治療,但建立關係的藝術卻是相似的。

  另一個收穫還有我可愛的實習夥伴們!

  總之,能夠在碩一的暑假,來到德國一個月,真的是個很特殊的體驗,我很開心能有這樣的機會。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