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幽暗的夢境中,妳就是那束光」──孟夏譯詩八首致亡友

李德材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為記憶而寫?  不是為了讓我記得  而是為了對抗遺忘──因為它是絕對──的撕裂,  對抗──不久──「不留任何痕跡」,  在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   「紀念碑」之必要。──(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劉俐譯《哀悼之書 ...

〈千島之約〉 侯建州

侯建州 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1〈島嶼詩學〉侯建州   石頭的重量,是潮汐的呼吸,低潮時,它吐出記憶的碎片;  高潮時,它吞下新的時間。  島嶼,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是海的語言,一種古老的句法:  「石與水的會議」,「數字與靈魂的契約」。   ...

新詩古詩「基礎詩體」審美比較

文╱黃粱(詩人詩評家) 前言   新詩(現代漢詩)以自由詩體書寫,古詩(古典漢詩)以格律詩體書寫,古詩講究格式韻律,新詩解放格式韻律;新詩、古詩是判然二分的世界彼此互不干涉,果真如此?現代漢詩對古典漢詩的文化傳統難以繼承,新詩只能向現當代西洋詩借鑑, ...

以鳥之名攝影詩文分享

黎璧賢 醫師 AI時代類比夢   專心拍鳥六年餘,也該是回首來時路的時刻了。   翻出當初二手相機二手鏡頭的照片檔案,大冠鷲捕獲赤尾鮐掠過眼前、黑面琵鷺彼此親密理毛的悸動,都仍歷歷在目。重新走入出海口、縣道193,沿著枯木樹梢、魚塭荷塘旁精挑細選 ...

行於山中:生態自我的定位與尋求

陳宜煊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生 緣起 圖一、圖二:nature connect夜間校園躲貓貓-小華湖路徑   大一時,我第一次背上重裝走進太魯閣山域。日後,我與登山社、校內外的友人一同在山域、河流、土地之間探索。為了想要有能力抵達山林溪谷 ...

我對財團法人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的期許展望

王鴻濬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行政學系、亞太區域研究博士班 榮譽教授 一、臺灣東部的歷史定位   臺灣東部面對的環太平洋區域,從史前時代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與物質流動廊道,為連結亞太地區之東北亞與東南亞的重要節點。以自然地理條件來說,臺灣 ...

「逃走」,在東華大學的一些記憶

張鑫隆 國立東華大學法律學系退休副教授 荖溪步道   這一天是一個晴朗的清晨,我正散步在荖溪堤防上,長條形的雲朵被剛從海岸山脈那邊露出的曙光緩慢地推上中央山脈。這時,我忽然想起人社東華的邀稿,於是心中開始回憶起在東華的那一段時光… • 緣份的眷顧  我 ...

知識種籽的耕耘者——致敬劉秀美老師

林祁漢 華文系98級學生/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年初聽聞大學好友傳來秀美老師退休的消息時,忽然驚覺,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我從華文系畢業竟已超過十年了!回首大學的慘綠年華,因應當時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大學合併下辦理系所的整併,我大二自臺灣語文學系(後與鄉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