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甄倚(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圖一:Audre Lorde,資料來源:https://blackthen.com/the-fiery-words-of-a-radical-black-feminist-audre-lordes-the-uses-of-anger/ ) 2016年12月1日,賓州大學英文系的 ...
解開記憶的符碼:伊呀・娜魯灣《038》— 石忠山
石忠山(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如果說,記憶是我們評價當下存在意義的反思基礎,那麼,如何解開那些因為時空的快速流變,而逐漸遭人遺忘的生命記憶,就是一個針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境況進行回顧與自省的思考活動;它或許涉及特定歷史片段的內容再現、自我認同的詮釋與定塑 ...
第十四期編輯室手記
編輯室手記──許甄倚(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六月份的《人社東華》在炎熱的畢業季出刊,出刊前夕,接獲噩耗,英美系畢業生陳冠齊,十日隨同導演齊柏林在花蓮空拍《看見台灣II》,卻不幸墜機。四月二十七日,人社院也有一位才華洋溢的同學,英年早逝,他是華文 ...
亞泥案帶來的反思:從戰爭狀態變夥伴關係 ─ 柯哲瑜
柯哲瑜 (花蓮人,政大廣電系三年級) 亞泥開採花蓮新城礦區40年,觀光客們看到的瑰秀之山,是為了掩蓋後半完全被掏空的真相。一袋又一袋傾銷中國的水泥運走了花蓮的山,也將居住在山腳下的太魯閣族人們遺留在不知何時會山崩、土石流的恐懼裡。 &n ...
六門人生的課:米奇‧艾爾邦《六根藍色魔弦》讀後感 ─ 陳淑玲
陳淑玲(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自從讀了紐約時報暢銷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後,我就很喜歡他的書。他的文字很平易近人,但內容卻富含深意、發人深省,帶領讀者思考、探索生命的意義與真諦。我曾在課堂上讓 ...
以校為渡的實踐智慧:東華大學無邊界大學計畫的在地人文實踐 ─ 翁士恆
翁士恆(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前言 「無邊界大學計畫」屬教育部「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的一環。這項計畫從以下三個問題意識來檢視過去十年臺灣高等教育發展和未來可以接續著力的地方。首先,過去十年,跨領域人才培育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做了哪些改革 ...
學生正在拋棄大學,大學老師正在拋棄自己 ─ 李維倫
李維倫(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這篇文章將延續我在〈關於台灣的時間思考〉(《人社東華第9期》)一文結尾時的觀點,對現今的大學現況提出我的看法。 要省思目前的大學現況,作為心理學家的我注意到的是在大學環境中人的處境行為,而這裡的「人」指的是大學中主要的 ...
他山之石:新加坡─ 林潤華
林潤華(台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近年來,隨著少子化、教育商品化、教育師資與資源緊縮等變遷,臺灣高等教育面臨需要急切轉型的需求,教育部為了維持高等教育市場的品質,也陸續提出頂尖大學、大學教學卓越計劃、高等教育創新轉型等計劃,力圖臺灣高等教育的 ...
記冠齊:一個青春而高貴的靈魂 ─ 王君琦
王君琦(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前兩天,剛結束大一的必修課。我曾在課堂上談到全球青年窮忙困境時,讓大一學生想像自己畢業後可能的焦慮,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答案佔了九成,九成之中又有一部份是對就讀人文學科的焦慮。看著這些答案,我腦中浮現的是頻繁出現在主流媒體和教 ...
獨角戲所思一:當代男旦劉欣然及演員自覺 ─ 劉亮延
劉亮延(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文學博士、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我喜歡作獨角戲、單人秀。可以說,我希望透過劇場,呈現出人的質感,人進出角色之間的材料感,即想像作為一種材質的可能。我認為戲劇文學必須在排練演出的過程後,最終被體現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