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官僚的典範:八田與一──陳鴻圖

陳鴻圖(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224_af7eb8dc.jpg
(圖一、1940年八田與一在海南島)

         不論時空的改變、政權的更迭,這群臺灣人,總是默默地懷念這位來自寒冷北國的熱情工程師—八田與一,在這裡,沒有國籍的分別,沒有政治正確字眼,只有永遠的感念,見証天地的無畏。(註一)

225_19007e29.jpg
 (圖二、八田與一銅像)

   從1984年開始,嘉南農田水利會在每年的5月8日,於烏山頭水庫旁八田與一的銅像及墓前舉行八田與一及其夫人外代樹的紀念追悼會。原因是,沒有這位工程師的奉獻,就沒有今日嘉南平原的沃野千里。

237_70b19016.jpg
(圖三、八田夫婦墓)

  八田與一,這位被尊稱為「嘉南大圳之父」的日本人,1910年,甫從東京帝國工科大學土木工學科畢業,即選擇臺灣作為生命事業的起點,渡海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的土木部技手,時年才24歲。十年後,他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即嘉南大圳),而後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水利工程出現,嘉南平原既有的農業生態也隨之改變,臺灣最大的穀倉產生。 

226_d5c13cd1.jpg
(圖四、八田金澤市宅)

土木技師的堅持與追求

        八田與一,1886年出生於日本石川縣金澤市。1910年,剛從東京帝國大學工科畢業的八田與一,選擇距離東京2千公里遠的臺灣,貢獻所長。因為當時日本帝國統治臺灣已十五年的光景,正戮力想把臺灣建設成為向各國列強展示日本國威的櫥窗,於是廣徵優秀人才來到臺灣;再加上世紀大創舉的巴拿馬運河開通,對學生時代的八田衝擊很大,常常夢想著參與偉大的工程。他常覺得人不應該為了作官或地位而工作,而應該是為了造福後代。

        求學時期的八田不只成績優異,平常研究事物時,也總會仔細調查事務的過去及過程的變化,而且往往能推翻別人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與見解,因此顯得與眾不同,是同學眼中的特異份子。之後,他懷抱著遠大的志向與理想,決定前往臺灣,接下總督府土木部技手的工作。「像你這樣的年輕人,需要為臺灣做些現代化的大工程才對。為了讓你了解如何開發那些地方,希望你能在視察各地後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以高雄為據點開發南部,是開發全島的捷徑……期待你的報告。」因為當時總督府土木課山形課長的一席話,八田開始著手來臺的第一個計畫案:解決高雄的淹水問題。他很快地提出填高整個市街的計畫書與預算案,計畫書獲得極高的評價,但因預算編列高得嚇人而被駁回,還因此換得「狂言八田」的封號。然而計畫經修正實施後卻發現八田技手是對的,這也證明了他的魄力與專業。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社會漸趨穩定,殖民政府也大力推動各項建設,於是新任物一件接一件;已由技手升任技師的八田又投入臺灣主要都市的上、下水道工程,目的是提供安全的民生用水,以防止瘧疾、霍亂、鼠疫等傳染病的發生。正因為這個經驗,八田技師對於曾文溪以及臺南的地形相當熟悉,也奠定日後設計嘉南大圳的基礎。「只要找到能增產稻米的田地,補助金不設限!」在總督府的政策下,臺灣全島上下都為著增加農田灌溉面積而動員。而要增加稻米產能,首先要增加耕地面積,這時總督府又想到八田與一,於是緊急調用還為著臺南上水道工程努力的八田技師要他負責桃園大圳灌溉工程。

        桃園大圳工程計畫利用大漢溪的溪水,首先在石門設置取水口,建造導水路,然後將桃園平原8千多口埤塘串聯起來,作為灌溉用水。這個計畫的成果被肯定了,此時八田與一已經不再是同是口中的「狂言八田」了,而是一個專業備受肯定、可以獨挑大樑的水利工程技師了。桃園大圳工程未完工,八田就接獲土木局山形局長的召見令,指示他進行兩件調查:一是尋找適合水力發電的水源;二是勘查在嘉南地區的急水溪是否可以興建灌溉水壩。隨即八田開始進行水源地與急水溪水壩用地的大調查,結果發現日月潭最適合作為水利發電的水源地。而在得知這個結果的過程中,八田有個意外的發現:嘉南平原上有超乎想像的一大片土地,但農民卻苦於沒水可用,如能灌溉這片土地,那增加糧產就有希望了。

        八田完成山形局長交付給他的調查任務,總督府上下正熱烈討論著他所交出的計畫書。這時已過中國人所謂「三十而立」之年的八田技師,趁著工作空檔回到日本完成婚姻大事,度完蜜月後又立即回到臺灣,而等待他的是一個嶄新的世紀大工程。

228_a60e17c5.jpg
(圖五、嘉南大圳平面圖) 

社會公平正義的實踐者

        嘉南大圳的工程並非只是導水灌溉系統本身,想要招攬大拼的專業人手到這個窮鄉僻壤工作,一項項的基礎建設與設施都得從頭開始,例如從番子田到烏山頭必須鋪設鐵路線以方便運送物資,工程事務所、土壤實驗室、攝影室、員工宿舍等等都須設置,為了方便照顧家眷而設立的學校、醫院、公共浴室、福利社、娛樂設施等,也要同時進行。八田的信念是「工程是由人完成,只要善待做事的人,就不必擔心事情做不好」及「有好的環境才能讓員工安心做好工作」,因此他認為「工程不允許失敗或馬虎,所以有家人的一定要跟家人同住,才能安心做事。為了吝惜一點點的費用而影響工程品質,才是浪費。」

230_208f2a13.jpg
(圖六、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
231_cd5c1388.jpg
(圖七、嘉南大圳工程人事派令)

        日本工程師從來沒做過如嘉南大圳這樣巨大工程的經驗,八田特地赴美國等地考察,參考先進國家興建水壩的工法,並引進大型土木工程用的機械;他不僅經營工事的技巧令人佩服,人性化的管理與平等待人的態度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在宿舍方面,八田的宿舍和幹部職員相同;又如,因工程而犧牲的人員前後計有134人,事後在建殉工碑時,對於亡者的姓名排列,八田認為所有人都是為此工程而犧牲,不應有職級身份的差別,堅持依姓式發音而排列;還有兩件事最特別值得一提:一是1923年受關東大地震緊縮工程費影響,工作團隊必須裁員,一般人都會裁減下層勞工,留下上層技術人員,但八田卻認為「大型工程非少數幾個優秀員工就可完成,貢獻最大的其實是為數眾多的下階層勞工,更何況能力強的人容易再找到工作,能力不強的,一旦失業就生活無著。」因此保障下層勞工:二是他甚至敢給有經濟犯前科的人再生的機會,竟交付他處理工程款的工作,大膽的作風令人嘖嘖稱奇。

233_37943b6d.jpg
(圖八、嘉南大圳工程殉工碑)

        一個亞洲絕無僅有的世紀工程,歷經十年的水利建設,在八田的帶領下,歷經十年的水利建設,在八田的帶領下,克服技術、經費、設備等種種困難,終於在1930年完工開始運作,八田技師一步一腳印地完成改變臺灣農村的大計畫。

229_542531cf.jpg
(圖九、嘉南大圳送水工事)

        嘉南大圳完工通水後,八田又馬不停蹄地花了六年多的時間進行「全島土地改良計畫」,使得土地的生產力不斷創新高。而「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又是隨即而來的另一項挑戰。為了勘查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八田沿著大甲溪流域,由西而東穿越中央山脈,行走於三千公尺以上的山脈間,為的是尋找適當的堰堤所在。這個計畫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擺,最後由國民黨政府完成,就是現在中橫公路上的德基水庫。

  1942年八田被指定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奉派前往菲律賓調查棉花田的灌溉計畫,5月8日所搭乘的大洋丸輪船被美軍潛水艇魚雷撃沉,5月17日死訊才正式發布,是年八田56歲。1945年9月1日,八田的夫人外代樹在烏山頭貯水池放水口處投水自盡,屍體就地火化,一部骨灰即葬在烏山頭水庫旁。

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

        八田與一建造的嘉南大圳,其影響除解決嘉南平原的灌溉問題外,更留下水利工程技術和輪作生產方式的高度價值。2009年,時行政院文建會和民間積極推動「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水利系統」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並將之列為臺灣世界文化遺產18個潛力點之一,其登錄的說帖:「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完工於1930年,當年水利技術未臻成熟的情況下,採當時嶄新的半水力填築式工法(Semi-Hydramlie Fill Method)築造的水壩,不易淤積泥沙,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至接近零的地步,在世界土木界鮮有先例。

235_9c8cac85.jpg
(圖十、嘉南大圳北港支線取入水門)

        八田並創立三年輪灌制度,使可享有灌溉用水的農民增加3倍,是水利工程偉大經典之作。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第一項。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重現了1920年代八田與一的水利工程規劃及技術,加上烏山頭水庫珊瑚潭湖光山色美景及相關水利設施,皆為珍貴的時代地景,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第四項。」(註二)世界文化遺產的登錄標準有6項,第1項和第4項分別是「代表人類發揮創造天分之傑作。」、「可見證人類歷史重要時代之顯著例子,如某樣式之建築物、建築物群、技術之累積或景觀等。」就嘉南大圳的價值絕對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登錄標準,無奈臺灣並沒簽署《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很難獨自提出申請並獲登錄,但是否為世界文化遺產並不影響其價值。

236_4cefd40b.jpg
(圖十一、嘉南大圳南北幹線分歧點)

        在爭取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嘉南大圳文化的保存可以朝幾個方向努力:一是儘速調查嘉南大圳相關的歷史建築或文化資產,先登錄為國定古蹟、文化資產或文化景觀,避免舊有水利設施或景觀遭受破壞。二是嘉南農田水利會和政府機關應合作全面普查轄下所有水利設施狀況,登錄水利設施的興建緣由、基本資料、現況等;另全面清查相關文獻資料,迅速整理及保存;文獻中有所謂「活的文獻」,即水利從業人員,前輩的水利經驗一旦失去就永遠消失,水利會和政府機關應設法編列預算和組織工作團隊,對耆老或水利相關者進行口述訪談及文字紀錄。第三是應設法將水利融入社區居民的生命共同體,結合產業發展、聚落文化和自然生態等地方特有資源,凝聚社區意識,營造社區生命共同體的觀念,2011年5月8日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的啟用,或許可以成為嘉南大圳和社區居民連結的平臺。

「烏山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是個什麼都沒有、不方便的深山。」「我們要住在什麼樣的地方呢?」「只有樹木、土地和水的地方。我一直主張在那建設堰堤,那是我一生中,不會再遇到的大工程。」

(註三)

        這是2002年公共電視所發行的《荒原之泉:八田與一》紀錄片中所撰八田與一和外代樹的對話,用這段對話來對八田與一和嘉南大圳的關係作結語應是最恰當不過了!

238_fafab277.jpg
(圖十一、八田與一全家福)

 註一:《自由時報》,2000年4月27日,第9版。註二: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網址:http://twh.boch.gov.tw/taiwan/intro.aspx?id=17&lang=zh_tw#ad-image-0,引用時間:2015年2月5日。註三: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台灣百年人物誌》(臺北:玉山社,2005),頁111。 


作者介紹

陳鴻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主任。專長為臺灣史,臺灣水利史、地方志研究等,著有《臺灣水利史》、《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臺灣史》等專書,曾榮獲國立東華大學終身教學傑出獎。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