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當每一片秋葉都被夕陽染紅

吳冠宏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王文進榮譽教授以孺慕緬懷之情讓林文月教授經典三版的《山水與古典》依然能宛轉生輝,我們尾隨其序文,便能一窺林教授古典文學的深厚底蘊以及跨文化的學術格局,體現其集學術、創作、翻譯三枝神筆於一身的傳奇,並藉此探入她魏晉六朝詩文的本行、散文的韻味以及日本經典的翻譯佳作。學界與文壇向來不缺對於林教授的推仰,然王教授所以繼志述事,實不僅是一段美事的回眸、共識的頌讚而已,面對當今學術性專書的偏狹與枯澀,他的振筆一呼,仍寄寓「博雅」的提點!「神采」的招魂!

  最近閱讀衛城出版《成為歐洲人》譯作,「在歐洲,零是一個不斷輪迴的數字」、「歐洲的生活空間較為狹小,但時間更為遼闊」、「歐洲是萬花筒與織錦的結合」、「身份認同既是一種給予,也是一種創造,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一本歐洲版的《想像共同體》,在盛夏帶給我何等快活的樂讀!逢此之際,有幸流覽到中山人文學院賴錫三院長〈莊子漫遊歐洲散記〉的扎記,他帶著莊子遊歐洲三城,留下不少警句:「沒有風的城市才求巫迎風」、「藝術在此,魔法上手,點石就成金」、「此學術人品不走趨炎附勢之小道,只求以理導勢,力挽狂瀾之大道」,全篇語精練,思深邃,搭配的照片亦很珍貴,對讀《莊子》,更是餘味不盡。獨樂之餘,我當然為《人社東華》向他索篇邀稿了。

  〈山村雜貨店遇見伊里雅思〉,博士大廚─李松根教授思考的起點為社會學理論,卻嫁接至池南社區村落的成長記憶,是個有趣的命題。該篇情理並茂的創意,即表現在這種「不倫不類」的寫法中,故得以出入於歷史、地景、族群、部落、心理、社會之間,而讓往事並不如煙,甚至成為人文學科得以重新解蔽的力道。觀作者自道:「這篇文章,從山村存在過的悲劇人物小鳳的『微觀』角度,透過樸村的花蓮舊時光的書寫,老照片故事的娓娓道來,從花蓮的開發史的『宏觀』角度,進入到山村的『既定者與局外人』關係存在的『中觀』角度,佐證了伊里雅思理論的實用性。」已相當自覺地剖析其論述的進程與關懷了,誠如梵樂希所云:「有些作品是被讀眾創造的,另一種卻創造它底讀眾」。我也相信有耐心的讀眾會在每個轉折的懸念中與作者驚喜相遇。

  朱志學博士,可謂紫藤廬主人周渝先生的知音,為他的《一扇半開的門——茶世界中的自然與人文》新著進行導讀,初覽便被志學第一帖的慧解豐辭所勾魂,考量讓此文可以渡更多有心人,因此積極邀稿,繼而見他沉寂的筆力衝抉開來,讓詩史交奏疊唱,最後蔓衍出令人讚歎的茶道三帖,如其自云:「茶道三帖,實為一體三面。它依憑一碗茶湯,渡過僻世的靜默;更在時間的長河中,為湮沒無聞的不可見者,以詩為祭,在蒼茫中立碑——如一場遲來卻莊嚴的告別。」相信這三帖合鳴之倫理的詩興回響,不僅可使賞讀者玩味再三,也能讓志學重拾詩魂的凝視力道,以超越現實的困限,而繼續圓其未竟的文化悲願!

  此次單德興教授為我們帶來〈我的師大歲月:王心玲教授訪談錄〉一文,有別於45期〈李王癸院士訪談錄〉從學生暨老師的雙重視域出發,本文是依學生的角度著墨,兩篇對看,可以共譜師大英語系的早期歲月。王教授進入師大前,有一段流離變動的日子,青島─基隆─海南島─高雄─臺中─臺南,最後才落腳於台北,台語─國語─英語,在多音複調的伴奏下,北一女的成長時光、邱燮友的詩歌朗誦、外籍老師教授英國文學史的詩表演、各種流行教科書,也都隨之緩緩登場了。我感受到單教授在訪談的過程中,有如一同重返那一段外文學習者的歷史記憶般,共譜著相同的節奏與頻率,雖然歲月終究一去不復返,但往昔的美好輝光仍值得躡影追蹤。

  本期特別刊載第44屆政院文化獎引言人─楊翠主任針對吳晟老師獲獎的發言稿,並恭禧本校名譽博士─吳晟老師獲此殊榮,楊主任從文學、文化、環境三個面向,揭示這一名堅定而溫柔的文化行動者,如何從土地母體開出文學的璀璨花實,並以文學教育與文化傳播的方式持續在啟發提攜文學創作的後進,更透過友善土地的植樹造林,為環境永續的實踐而努力不懈。我們尤樂見在楊翠主任的構思下,如瘂弦、黃春明、施淑青、馬森、吳晟…等凝聚東華駐校作家之文學步道的藍圖,最終可以如實獲得校方的肯認與支持,進而共圓大家朝思夕掛的夢想,下一期新進教師馬翊航教授為此催生的「文學步道」導覽文稿,亦值得我們殷切期待。

  七月歡喜月才剛結束,就有林潤華主任以一篇〈那一年,我們一起去的鬼魅地理學田野調查〉,來為我們延續鬼無時不在的魅力。她從博論就開始與鬼魅結了善緣,來到東華曾開設 「鬼魅地理學」課程,帶著同學們跑遍嘉義、高雄、台南、花蓮等地的鬼居、墓園、大眾廟、戰地…流連,進而擴展至中國泉州,此次又延伸到日本沖繩,真佩服她將鬼魅與空間不斷交互定義下的課程實踐與突破,更帶領同學從一般的觀光客,進化為鬼旅行的策劃者,甚至製成旅行手作書,這一條反啟蒙、反除魅的教研之路,在林主任的用心考掘及拓延下,從可畏與可愛之間的張力中逐步釋放出滾滾而來的創意,恐怕連司馬中原也自歎不如吧!沒有機會隨她「神出鬼沒」的讀者們,豈可錯過由她導遊並歡喜地與鬼魅並肩同行的分享。

  〈人求神,神應人:談東華大學「神人交流:花蓮廟宇暨神明傳說的探訪」課程〉一文起篇就是十多個的探問,讓人多麼想一窺廟宇文化的奧妙,這一門課在彭老師的掌舵下,讓學子們經由「神人交流」的宗旨,認識後山的神明傳說與民間信仰,安排三次後山廟宇現場的參訪,應該是最為吸晴並引人期待的課程規劃,尤必須感謝兩位業師的專業投注及支援,最後在人社特色空間有教學成果展,包含影片製作、各組心得報告、業師的交流,一場貼近後山寺廟現場的民間文化沙龍,充滿人情味的生活花絮,可謂全盤端出,琳琅滿目亦接地氣,此番播下的種子都在修課的同學心田上生了根、發了芽了,固然精彩的現場難以複製,但彭老師以文字及圖片加以捕捉傳載,亦可緣此了解到這一門課從準備、集結眾力到築夢踏實的步步足跡,真是生活點滴皆用心,文化傳薪亦傳情。

  藍玉玲主任《OSCE在心理衡鑑初次晤談之應用—以憂鬱症個案為例》一書獲國科會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專書補助,是值得喝采的好消息,因此我向她邀稿,來分享其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她一則闡述OSCE在心理學的應用與挑戰,進行試圖吸納Soong與Ho(2021)從「病史詢問」、「身體檢查」、「臨床判斷」和「程序性技能」四個面向,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用於醫學OSCE的優點,並應用於心理學OSCE的測驗發展與臨床教育訓練,文末更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結合傳統設計與新興科技所發展的心理學OSCE,將可為心理師養成教育與專業能力評量,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與評量模式,以實踐『教、考、用合一』的目標。」經由她的引導,我們不得不讚歎心理學的寬頻與潛力。

  張嘉珍教授〈穿越黑暗.信任的勇氣~視障者攀登非洲吉利馬札羅山〉一文,是第45期同名的續篇。前篇著重在攀登非洲最高峰前的規劃始末以及一波一波的訓練事宜,本篇描寫的重點則開始進入登頂壯舉的來龍去脈,特別是必須面對的天候挑戰、協助兩位視障者如何適應…等問題,更何況「上山容易、下山難」,記下登頂當下的激喜,何等快活!然面對視障者下山的漫漫長路,更是重重考驗,畢竟美德在追求至善境界的艱苦途中總是險象環生。最值得一提的是:「我覺得這趟旅程對於健行者並不難,最難得可貴的是『陪伴』」,可見,此趟登頂的壯舉,不惟是眾志成城的合作,它的難度與挑戰,更在陪伴視障者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箇中所傳遞之人的善意─建立彼此信任的勇氣以及由此伴行所另闢登山活動的潛力版圖,都使張教授的平實記錄,有了持續傳寫的開拓性意義。

  張主任曾經是東華第一屆的學生,草創之初校園芒草叢生,師生人數、宿舍、教室,都仍稀稀落落,但當時教職生宛如家人般生活湊作夥。剛入大學的張同學承擔班代、學生會的部長,在警衛室工讀…等,用心參與東華很多活動的初航,尤其是從「主科被當」到發現學習的樂趣,對於正在摸索的大學新鮮人而言,有相當正向的激勵效應,之後選擇在花蓮成家,在交大取得博士畢業後曾任教西部、北部,奔波往返,最後教研有成,重返東華承擔起母系主任的角色。他說「這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我與東華之間的故事,我想我與東華的緣份肯定很深,而這個故事仍然在持續中。」大家覽此不僅格外感到親切有味,也有如一起見證了東華人薪火相傳的佳話!

  本期有一位中文系林育葆同學來稿,名為〈課堂、思辨、批判:我對中國思想史課後諸問題的反思〉,我對於育葆勇於承擔公共事務的格局與熱情,印象最為深刻,他面對這門必修課,沒有在考試或報告之後便鬆手一「歸」,竟能延續著思辨與批判的精神,發聲成文,亦難能可貴也。嘉勉之餘,作為任課老師想要進一步表述如下:一為「中國思想史」尚有一關鍵的面向─「史」,比如「格物」之解可從「朱」、「王」二說以得其宋明之精髓,在宋明理學天道性命的脈絡下,清代姚際恆的「格物」說法,固然失之淺薄,但站在「史」的角度,就有必要面對它反映清初不喜深奧語彙之「反形上學」的走向。二為援引勞思光的「四我」,以德性我來框架「儒家」,雖然不免有理論先導之嫌,不過若可以對照儒(德性我)、道(情意我)、名(認知我)、法(形軀我),在「比較」先秦諸子的效用上,仍有化繁為簡之便。由衷感謝育葆學習的用心及誠意,讓我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悅,也期待對話的餘波可以繼續盪漾。

  坎伯說:「你必須做的事,以遊戲的心情去完成」,由「夢憶密室逃脫團隊」所提供的〈心理學x密室逃脫:從遊戲中學習心理學〉一文,最能體現這種落實於課程活動的智慧,由是「讓心理學超越課堂,成為一種能被觸摸、能被體驗的存在」於焉展開,同學們深受効樺老師「創意教學」、「實驗課程」的影響,在「夢境」與「降罰」兩個課程單元的設計下,又搭配實體與線上,使其間存在著相互轉化與進階的關係,而在故事之虛擬實境的歷程中,有關「人生抉擇」的難題、以謎題設計心境轉換,概念轉化為故事,作為整體體驗的靈魂─故事,遂生發了療癒的作用。試想一個學科能夠走出自己專業的舒適圈,嘗試以跨領域的格局吸納其他學科的元素,正顯示此學科不斷發展的拓延性,由此我們亦可以瞭然何以「心理學」如此欣欣向榮的道理了。

  在個人與家庭之後,社區的共生共存將是未來趨勢發展所在,〈Sammatz——德國療癒社區實習心得〉一文先從「台灣山海好生活協會」在志學「五百戶」社區的美好經驗出發,繼而為我們介紹德國的療癒社區─Sammatz,這一趟訪學的甘苦,同學們實際參與了該社區的花園整理與牧場維護,在言語不通的狀況下,他們轉以繪畫陪伴小孩,遊戲融入學習,幾週下來的訪學生活,他們從「療癒性社區」現場與「永續生活」的點滴,體會到「照顧自然,就是在照顧自己」的共生關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無意間也開拓了國際視野。

  本期轉載兩篇奇萊文學獎的首獎作,一為華文系林欣妤的散文:〈吐信〉,二為華文系許聖傑的新詩:〈膨脹──記持續在健身房的日子〉,恭禧以上兩位獲獎者。九月六日是楊牧老師的冥誕,本期先選散文與詩這兩種老師最擅長的文類,以茲感念,亦有薪火相傳之意。

  「畢竟當《開羅紫玫瑰》的偶像回到銀幕中,電影院燈光亮起時,我們還是要面對無可迴避的真實人生,只是,手中多了一面鏡子」(《憑空而來─伍迪艾倫回憶錄》)

  感謝本期的來稿者,是他們不藏私的分享,讓讀眾面對人生時,增加更多面思考的空間。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