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OSCE的發展與挑戰:從標準化病人到虛擬標準化病人

藍玉玲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兼代理系主任
一、OSCE評量模式與其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是由Harden與同事們於1975年所發展的臨床實作測驗,透過多個測驗站評估醫學生多個不同面向的臨床實務能力(Harden et al., 1975)。從測驗站型式而言,醫學OSCE包含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儀器設備與紙筆測驗等不同類型的測驗站,來衡量醫學生在病史詢問、身體檢查和醫病溝通等面向,是否具備足夠的臨床專業能力,以面對臨床實務工作的種種挑戰。以SP測驗站為例,醫學OSCE在考試實施前,必須招募一群扮演SP的志願者,為他們提供OSCE測驗內容和如何扮演SP的演技訓練。待SP訓練完畢後,再進行演出品質檢核,確保每位SP在OSCE測驗日,面對不同考生時,都能維持一致性的演出水準,並貼近所扮演的臨床個案。

  在醫學OSCE尚未使用前,醫學院通常使用真實病人,評估醫學生的臨床實務能力。當真實病人面對不同考生,提供不完全相同的症狀描述;或是不同真實病人對於自己症狀的表達,存有很大的個別差異時,都影響著考生從真實病人身上所獲得的資訊量。當不同考生獲得的資訊量有很大的差異時,將造成臨床測驗的難易度不一,進而影響考試的公平性。因此,醫學OSCE透過SP替代真實病人來大幅改善上述問題,以維持臨床測驗的公平性。

  從測驗內容設計而言,醫學院通常先成立OSCE執行小組,由小組成員規劃醫學OSCE的評量目標,以及OSCE各測驗站的測驗藍圖(blueprint)。待測驗藍圖確立後,再邀請臨床教師群發展各測驗站的測驗內容。以SP測驗站為例,臨床教師群先設計每個SP測驗站的個案腳本和評分表。待個案腳本核可後,再依據個案腳本內容,招募、訓練SP,並透過檢核機制,確保SP具有良好的演出品質(蔡詩力等人,2008)。

  近半紀以來,OSCE已廣泛地應用於醫師養成教育。在美國、加拿大、南韓等地,OSCE也納入醫師執照考試,成為醫學專業能力評量的主要測量工具之一(劉克明、曾慧敏,2010)。在臺灣,OSCE不僅用於醫師養成教育與執照考試,也用於護理師養成教育與專科護理師國考,考試院也積極研議將OSCE逐步推展至其他類別的醫事人員國考(李選等人,2015)。不論在醫學或護理學,OSCE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夠模擬不同類型的臨床情境,也能有效地預測考生面對臨床工作的表現(Walsh et al., 2009)。

  

二、OSCE在心理學的應用與挑戰

  近十年來,心理學界逐漸將OSCE應用於心理衡鑑和動機式晤談等心理專業能力評量(藍玉玲等人,2015;Sheen et al., 2015),或是納入臨床訓練課程中,強化學生的臨床實務能力(Yap et al., 2021)。本文以藍玉玲等人(2015)發展的「心理衡鑑初次晤談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以下簡稱為「初次晤談OSCE」)為例,說明OSCE如何用於心理實務能力評量。

OSCE在心理學的應用實例
  藍玉玲等人(2015)以「初次晤談」為「心理衡鑑」的主要任務,完成「初次晤談OSCE」的測驗發展。此測驗包含一個20分鐘的標準化病人(SP)測驗站與一個90分鐘的紙筆測驗站。在SP測驗站,考生以心理師的身份,和扮演罹患憂鬱症個案的SP,進行20分鐘的初次晤談。在20分鐘的初次晤談過程中,考生依據SP的就診原因,蒐集與就診原因有關的憂鬱症狀(例如:情緒困擾、睡眠問題),也同時了解SP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持(例如:情緒低落時,是否有可傾訴的對象?),並同時蒐集與憂鬱症有關的心理病史和家族病史等資訊。藍玉玲等人也為這個測驗站,設計一份「SP站評分表」,衡量考生在SP測驗站的實際表現。此評分表包含「病史詢問」和「溝通技巧與專業態度」兩面向,以衡量考生在初次晤談過程中,所展現的病史詢問能力、溝通技巧與專業態度。

  紙筆測驗站包含選擇題與簡答題兩個分測驗。選擇題分測驗包含心理測驗與心理衡鑑的基礎知識。簡答題分測驗為SP測驗站的連貫測驗,除了簡答題的題目描述外,也包含SP在憂鬱症測量工具的模擬測驗結果和此測量工具的測驗手冊。考生必須統整自己在SP測驗站取得的晤談內容與上述資訊,為SP提供個案概念化、症狀評估與初步的處遇方案。實徵研究結果也初步證實「初次晤談OSCE」具有良好的構念效度、效標關聯效度和內部一致性信度,可透過不同類型的OSCE測驗站,評估考生在心理衡鑑專業知識、臨床晤談的溝通技巧,以及面對個案的專業態度(藍玉玲等人,2015)。

OSCE在心理學應用的挑戰
  雖然OSCE在心理師養成教育與專業能力評量,極具應用潛力;但不論從測驗編製或是測驗實務規劃而言,OSCE在心理學的應用也同樣面對著多重挑戰。綜合藍玉玲等人(2011)與Kühne等人(2018)的觀點,本文將OSCE在心理學應用所面臨的挑戰,分成四個面向:(1)人力物力和成本考量,(2)SP個案設計與人員招募訓練,(3)評分者招募與訓練,以及(4)臨床情境的廣泛性。

  (1)人力物力和成本考量:以醫學OSCE為例,台灣各地已設置衛生福利部認可的考場(如:臺北榮民總醫院、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為國內醫學OSCE考試提供標準化測驗環境。同樣的,教學醫院和醫學院也成立臨床技能的教育訓練中心,協助醫學OSCE的推動與試務工作的執行。從測驗實務而言,每次醫學OSCE施測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這也使其施測成本高昂。對於資源不如醫學院豐沛的心理系所而言,往往面臨資源不足,難以推廣、應用的困境。

  (2)SP個案設計與人員招募訓練:相較於醫學SP個案,心理學SP個案的設計內容除了涵蓋心理疾患的病症描述外,也包含個人成長背景、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模式、人際互動等多個面向的資訊描述,因此心理學SP個案設計比醫學SP個案複雜、費時。在SP招募方面,考量扮演心理疾病患者對扮演者可能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或是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藍玉玲和陳畹蘭(2025)建議除了排除具心理病史者外,招募心理學SP時,宜透過「心理測驗」與「心理師面試」的兩階段評估,選擇心理素質強健者扮演心理學SP。在SP訓練方面,通常包含OSCE評量模式介紹,讓SP對此評量模式有大致的認識外,也包含「演技訓練」和「去角色訓練」。前者用來確保SP的演出品質,貼近所扮演的臨床個案;後者則是確保SP演出結束後,可以順利脫離扮演角色的情緒狀態,回到日常生活,以維持SP的身心健康。

  (3)評分者招募與訓練:教學醫院和醫學院通常設有臨床技能教育訓練中心,協助安排臨床教師或醫師參與OSCE評分者訓練,以完成醫學OSCE的評分工作。對於心理系所而言,在臨床教師人力不如醫學院豐沛的情況下,能否固定投入心理學OSCE的評分工作,是心理學OSCE能否順利推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藍玉玲等人(2015)則是透過國科會計畫的經費補助,招募、訓練心理師,協助心理學OSCE的評分工作。

  (4)臨床情境的廣泛性:心理學OSCE在SP個案設計上,往往基於對未成年人和易受傷害群體的保護,多以成年人為主,較少設計兒童或青少年SP個案。對於特殊臨床情境(如:性侵、家暴、兒虐),也基於相同的考量,較少設計此類SP個案。這不僅限制OSCE模擬臨床情境的廣泛度,也使學生難以透過OSCE訓練模式,增加自己面對易受傷害群體和高敏感臨床情境的應對能力。

  

三、新興科技對心理學OSCE應用的助益與挑戰

  Soong與Ho(2021)從「病史詢問」、「身體檢查」、「臨床判斷」和「程序性技能」四個面向,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用於醫學OSCE的優點。在「病史詢問」和「臨床判斷」面向,他們認為臨床教師可透過AI科技的輔助,快速地設計OSCE測驗站,評估學生在「病史詢問」和「臨床判斷」的專業能力,並提供學生較充裕、彈性的臨床訓練環境,供學生課後自主練習。在「身體檢查」和「程序性技能」面向,Soong與Ho建議除了AI科技外,也可同時使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等新興科技來開發虛擬OSCE測驗站,提供學生更深度的臨床學習經驗與回饋意見。這些觀點也可用於心理學OSCE的測驗發展與臨床教育訓練。

  在降低人力物力需求和成本負擔方面,心理學OSCE的測驗發展,尤其是虛擬標準化病人(virtual standardized patient,VSP)測驗站的開發,若能透過AI與VR科技的結合,使用VSP部分替代SP,執行心理專業能力評估與臨床技能訓練,將可有效地降低心理學OSCE的投入人力、物力與經費負擔。使用VSP替代SP也可確保演出品質的標準化,降低SP對OSCE測驗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演出表現不一致),更能同時增加個案內容的多元性,以及臨床情境的廣泛性(藍玉玲,2025)。設計VSP個案時,除了使用已發展完備的SP個案修改外,也可設計真人不易模擬(如:涉及性侵或兒虐議題),或是較不適合訓練真人扮演(如:訓練兒童或易受傷害群體扮演)的個案角色,來增加個案內容的多元性,進而更全面、廣泛地模擬臨床工作環境,協助學生對多元、複雜的臨床實務工作有更充份的事前準備。

  對臨床教師與研究人員而言,AI與VR技術的應用不僅可協助他們快速地設計不同類型的臨床個案,以用於VSP與SP測驗站;也可幫助他們編製紙筆測驗站的測驗題目、建置OSCE各測驗站的評分標準,以提升心理學OSCE的測量品質。此外,透過大語言模型與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可將AI科技用於心理學OSCE的評分工作。以機器自動評分替代心理師人工評分,將有助於降低心理師人工評分的時間投入,並同時節省OSCE評分費用的支出。AI科技在心理學OSCE評分工作的應用,更可為學生提供客觀、即時的意見回饋,幫助學生理解自己的優勢與待改善之處。

  雖然AI與VR科技的應用,能有效地解決或改善OSCE在心理學應用的挑戰;但這些新興科技也同時為心理學OSCE的應用,帶來新的挑戰。以VSP站為例,目前AI與VR科技仍在持續發展中,透過這些新興科技開發VSP站,依然成本高昂。伴隨這些新興科技的快速成長,未來將可有效地降低其在心理學OSCE應用的開發成本。然而,在此過渡期間,VSP站的開發仍需要經費、人力的持續挹注,來逐漸提升VSP站的測量品質(藍玉玲,2025)。

  除了成本考量外,Soong與Ho(2021)也從「臨床真實性」與「數據資料量」兩個面向,分析AI科技在OSCE應用的挑戰。就「臨床真實性」而言,透過AI與VR科技所建置的VSP在細微情感呈現、肢體動作和態度表達上,仍然無法完全複製訓練有素SP的實際表現。因此,在「臨床真實性」方面,由真人扮演的SP仍具有VSP無法完全取代的重要性。從「數據資料量」來看,透過AI技術開發心理學OSCE,需要大筆數據資料的投入,來建立演算法與可靠的AI對話系統。這些數據資料的蒐集與資料庫建置,有待心理學界與實務界的持續投入。

  綜上所述,OSCE已是醫師與護理師專業能力評量的重要評量模式之一,且其在心理師專業能力評量與臨床技能訓練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儘管OSCE在心理學的應用仍面臨高成本、人力資源不足、標準化病人訓練不易等困難與挑戰;伴隨著人工智慧與虛擬實境等新興科技的應用,這些困難與挑戰也在逐步克服中。在可預見的未來,結合傳統設計與新興科技所發展的心理學OSCE,將可為心理師養成教育與專業能力評量,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與評量模式,以實踐「教、考、用合一」的目標。

  


參考文獻
  • 李選、顏文娟、張婷、王郁琇(2015):推動護理臨床技能測驗(OSCE)納入國家專技考試應考資格。國家菁英,11(2),119-137。
  • 劉克明、曾慧敏(2010):高階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High-Stakes OSCE)在國家考試的應用與展望。國家菁英季刊,6(3),111-129。
  • 蔡詩力、陳震寰、方基存、蔡景仁、張上淳(2008):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執行指引。醫學教育,12(2),118-132。https://doi.org/10.6145/jme.200806_12(2).0007
  • 藍玉玲(2025):OSCE在心理專業能力評量與教育訓練之展望,收錄於《OSCE在心理衡鑑初次晤談之應用—以憂鬱症個案為例》,157-164,雙葉書廊。
  • 藍玉玲、陳畹蘭(2025):跨域資源整合之初次晤談OSCE—SP題庫建置,收錄於《OSCE在心理衡鑑初次晤談之應用—以憂鬱症個案為例》,37-50,雙葉書廊。
  • 藍玉玲、張玉萱、陳畹蘭(2015):「心理衡鑑初次晤談」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之初探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4,133-158。
  • 藍玉玲、劉彥君、高聖博(2011):另一種心理師專業能力的評量模式: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模式在心理學的應用。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209-245。
  • Harden, R. M., Stevenson, M., Downie, W. W., & Wilson, G. M. (1975). Assessment of clinical competence using objective structured examination. Medical Education, 1, 447-451.
  • Kühne, F., Ay, D. S., Otterbeck, M. J., & Weck, F. (2018). Standardized patients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A scoping review of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for implementation. Academic Psychiatry, 42(6), 773-781. https://doi.org/10.1007/s40596-018-0886-6
  • Sheen, J., McGillvray, J., Gurtman, C., & Boyd, L. (2015). Assessing the clinical competence of psychology students through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s (OSCEs): Student and staff views.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50(1), 51-59. https://doi.org/10.1111/ap.12086
  • Soong, T. K., & Ho, C. M. (202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OSCEs: Reflec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Advanc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12, 167–173. https://doi.org/10.2147/AMEP.S287926
  • Walsh, M., Bailey, P. H., & Koren, J. (2009).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clinical competence: An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5(8), 1584-1595.
  • Yap, K., Sheen, J., Nedeljkovic, M., Milne, L., Lawrence, K., & Hay, M. (2021). Assessing clinical competencies using the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in psychology training. Clinical Psychologist, 25 (3), 260-270. https://doi.org/10.1080/13284207.2021.1932452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