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宏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人文學科主要是研究人的學問,以及人與社會關係的學問。在東華人社院創辦初期,留德哲學博士李松根教授曾在此任教,不論教學或活動,他都能展現創意的魅力;其後遷至雲林斗六,經營「摩爾花園餐廳」,也獨樹一格,成就斜槓人生;這樣的特質亦體現在這一次的分享中,他從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何以興起的社會背景說起,看似為文史研究尋繹結社與組織動力的進路,但經由他另類的視角及信手拈來的筆觸,引領我們漫遊在文明進程、地方文化乃至國安問題,又巧妙地連結德國與臺灣的歷史經驗進行參照,從而回應臺灣的困境及文史研究的可能出路,這是他苦心為時代把脈所提的理念方案,相當符合人社東華學術隨筆的跨文化性格。
甫從歐美所退休的單德興特聘研究員,涉足訪談達40年之久,視訪談為一門技藝,此次帶來〈我的師大歲月:李壬癸院士訪談錄〉,單教授透過十個單元不僅帶我們重返那一段正在萌芽的教育生態,也逐步形塑一幅幅師生互動、學友切磋的人文風景,目前士氣低靡的外文學域,在「卻顧所來徑」之後,盼能重拾轉機的力道。李院士曾於2012年五月受邀至東華中文系舉辦之「第十三屆國際、第三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擔任主題演講,他在臺灣南島語言及閩南方言、漢語音韻學專業上的傑出表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加以李院士在外文學門一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使此次的訪談錄成為外文學門建制史的第一手資料,可謂彌足珍貴。
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林治國同學,面對當前的困局,每有感時憂國之思。他首先受惠於鄧育仁特聘研究員在東華演講時並觀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的啟發,又隨之探入傳統文化的共和理念,繼而並追尋鄧教授與楊儒賓院士在中研院人社中心的精彩對話,文稿中更載有現場的部分提問,難能可貴的是經此提點而拓展的延伸閱讀。知識分子的安身立命之道,從來不僅是汲汲營營在象牙塔裡編織自家學問,兩位思想家上下求索,〈彷彿有光、因憂而寫〉的身影,是深刻有味而令人動容的。由衷感謝治國同學傳寫這場政治理念雙唱的交鋒,全篇看似著墨於局部的側寫,但每能提綱挈領,這並非可以暢飲的心靈雞湯,對於正逢國家認同分歧的我們,尤值得用心品味,便何況良藥不只一方。
去年甫出版《他在花蓮寫作》(斑馬線文庫)的陳克華醫師,乃真正落實瘂弦「寫詩是一輩子的事」的創作者,五首〈寵物經〉詩作,2020年初稿,2024年修訂,其淬練文字如同人生修行,在人與寵物的各種關係模式中,不時有跌宕的巧趣,乍現的靈光,展現換位的逆思維,最後一句更收得赫然一驚,全身跟著毛骨竦然起來,直入死亡的幽黯國度。
臺灣師大文學院須文蔚院長針對第十一屆楊牧詩獎的決審,以召集人的身份撰寫〈語言的創新與詩人的抱負〉一文,曾刊載於三月《文訊》,《人社東華》是從楊牧老師擔任人社院長時首創之《東華人文學報》轉型而來,本刊特別轉載於此,有紀念他逝世五週年的深意在。
張嘉珍教授以〈穿越黑暗.信任的勇氣~視障者攀登非洲吉利馬札羅山〉一文側寫她與視障者一起爬吉力馬札羅山的動人佳話,從盲點到高峰的過程,多少次訓練的準備,各種善因緣的連結,才能造就這一場海外攀登的盛舉,這是一趟考驗體能、自我挑戰的運動平權之旅,全文寫來親切、生動、自然、輕快,讓每個人年輕的心都隨之翩翩揚起,興發「我現在要出征」的勇氣,原來只是暖身,下期還有續篇登場喔!
〈札根、延續、重塑與傳嬗:航向永續發展之海記事〉一文記載東華永續發展中心成立以來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宜蘭與臺東兩次研習營的始末,讓我們一同見證其草創的願景、摸索過程的艱辛,雖然本校有環海學院的專業優勢,永續中心啟航以來,苦心經營,屢獲獎項,不過目前的排名迷思以及永續報告書的紙上談兵,也容易造成有勢失心的無力感,如何突破瓶頸,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臺灣系碩士生張光承同學〈震後巨變太魯閣─山岳空間中再現的人山關係〉一文,記載去年花蓮大震後,他0404就與搜救夥伴一起進入崩塌災區,在孤島險境下展開步步維艱的救難工作。經由他流暢真切之筆及珍貴的照片,引領大家同感山河憾動、峽谷劇變的現場,更隨之濡染著一股愛山的熱情與痛楚。其實最觸動我心的是,經此浩刼,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固然遭逢斷裂,但出生入死的光承,卻於美景灰飛煙滅的當下,以一道曙光的朗現為我們召喚復原與重新出發的力量,使這一趟災後記實,宛如見證自然與山友靭性的生命啟示錄,若峽谷有知,亦當驚知己之難得也!
吳冠宏教授以〈以原民回家、客家移民為主線,編織多元族群的流動風景〉一文為《續修花蓮縣志‧族群篇》進行導讀,此計劃是東華研究團隊承接花蓮縣政府的產學合作案,由黃宣衛與張瀠之兩位教授執筆的《族群篇》,大別於過往以四大族群為分類基礎再依地域所進行的描述,而採取一種觀點的進路,正是以地方志的具體案例落實其族群論述的方法,故在我們陸續刊載的導讀作品中,足以扮演領航開先的角色。
感謝各篇來稿,使本期花爛映發,美不勝收,冬盡春來,期待大家共賞這一路的驚喜與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