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再序

王家禮 國立東華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

  民國九十年夏,我因公赴美半載,君鴻向學校請假帶著兩個孩子隨行。妹妹當時剛滿兩歲,哥哥則進入美國的小學二年級就讀。我們住在舊金山灣區,住家附近的河邊有一座美麗的圖書館。君鴻每週從那裡借出許多本兒童故事書當作孩子們的床前故事,也經常在老大放學後帶他們到圖書館裡溫馨的童書區,唸讀本給他們聽。每唸完一本,兄妹倆便興奮地在書架上上下下各自尋找下一讀本,一直到孩子們滿足了,或是我催著大家回去吃飯了。孩子們沿著河邊走回家時,還會不斷地追問或是表演著剛才故事裡的情節。

  君鴻期盼在我們自己的家鄉,也能有這麼好的童書區和這麼豐富的中文童書。她是唸西洋文學的,在美國修讀碩士時,論文題目是探討冒險故事「唐吉軻德」的作者塞萬提斯的文學世界。因此在閒暇之餘也曾嘗試創作兒童故事。沒有想到回國後她旋即發現罹病,半年後就離開了我們。

  對幼小的孩子們來說,有一個愛說故事的媽媽是最幸福的。哥哥與君鴻相處的時間較長,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得到很好的啟發。君鴻走後,我接替著講睡前故事,但是總覺得無法做的像君鴻那般溫柔。不過,兄妹倆在懵懂的時候失去母親,我們還是靠著一起閱讀友人簡媜寄來一些與孩子談死亡的童書走出困境的。

  因此,當我想要為她做些甚麼的時候,鼓勵年輕學子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想法就很自然的湧上心頭。君鴻生前的好人緣,使得這個心願得到東華文學院同事的全力幫助而實現。我們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來推動這件事,顏崑陽教授、曾珍珍教授、吳冠宏教授、唐淑華教授、須文蔚教授負責文學、兒童心理和傳播方面的審議,陳淑娟小姐、尹麗君小姐、周白麗小姐、張淑慧小姐和吳亞儒小姐則熱心周到的協助行政事宜。

  從那時開始,每一屆的文學獎從選定徵文的種類、開始收件、計算投稿總數、聘請評審、決定名次,到頒獎典禮,就成了我一年當中殷切期盼的事。尤其是參加文學院精心籌辦的頒獎典禮,除了看見這個小樹苗的成長、茁壯,典禮中豐富的文藝表演,對整天淨淫在數學邏輯思考的我來說不啻一場心靈的饗宴。

  去年哥哥滿十八歲,要離開家去讀大學了。我對他說:「你可能不相信,我比你還要高興」;君鴻兒童文學獎也已舉辦十屆而能集結成冊了。我衷心的感謝委員們的付出,和這十年來許多熱心朋友的幫助,特別是明道文藝前社長陳憲仁教授讓文學獎的得獎作品刊登在明道文藝期刊,以及花東文教基金會張瑜芬女士贊助這次的出版發行。

  期盼這本童詩輯能成為媽媽們唸給孩子聽的床邊故事的素材。

再序

  滿心歡喜地迎來兒童文學獎第二個十年輯,心中充滿了感謝。首先要感謝的是這十年來所有參加文學獎的同學,因為有他們的參與,文學獎才得以延續,意義才得以彰顯。參與第一輯的同學們現在已經是青壯年,其中有不少持續從事兒童文藝的工作,並且已在台灣的文壇卓然有成,讓這個曾經留下他們青春足跡的文學獎與有榮焉。

  再來,每年投稿的故事和兒詩數量很多,因此義務幫忙的評審老師們的工作量很大。但是老師們始終秉持著專業和熱誠逐篇賞析,在評審會議上對投稿的同學給予建議和鼓勵,讓這個小小的文學獎能有這麼高的品質。

  二十年前幫忙成立這個文學獎的東華大學同事,有的已經退休,有的去他校工作。因此,林君鴻兒童文學獎前幾年開始併入東華奇萊文學獎,成為這個文學盛會的一部份。其中兒童文學獎的部份主要是由東華大學文學院吳冠宏院長與院助理姜妃澤小姐負責。當我對他們表達感謝時,冠宏澹然地回答:這不就是我們當初的約定嗎?

  這次的文輯續承花東文教基金會的贊助,由遠景印刷出版。妃澤告訴我遠景駐東華大學的資深員工說:她與君鴻在文學院工作時相識,因此排版作業時特別有感觸。這讓我想起在君鴻過世幾個月後的一個週末,平日在學校各單位送報的女士來宿舍找君鴻,說很久沒有在學校看到她,想問她是不是換工作了。雖然我未曾聽君鴻特別提過這位女士,但當我婉轉地告訴她後,她聽了先是錯愕,接著便站在我家門口大哭了起來。東華的同仁如此呵護這個文學獎,也是直接或間接地因為與君鴻的情誼。我們生活的世界是有情的;鼓勵文學的創作正是因為文學乃記載、傳遞,喚醒情感最有效的工具。

  孩子們的童年十分短暫,對其人生卻影響深遠。上個世紀數學界最重要的突破當屬英國數學家威爾斯解決了高懸四百多年的謎題:費瑪最後定理,他在閉關八年的時間裡完成了歷史上所有著名的數學家都無法做到的證明。威爾斯童年時就被費瑪最後定理所吸引,他說:「我10歲時,有一天在家附近的圖書館裡翻閱一本數學的書,書裡提到了有關這個問題的歷史。當時雖然我只有10歲,也能看懂這個問題。從那時起,我就試著去解它;它是如此的美,如此的具有挑戰性」。成就偉大的威爾斯說:「我所擁有的是非常寶貴的機會,能夠在有生之年追求兒時的夢想。我知道這是個非常難得的權利,我也確信如果有人真能如此做,那麼他得到的回饋將遠超過他所能想像的」。

  因此,這個文輯中任何一篇故事、任何一首詩,都可能豐富孩子們的情感,開啟他們的想像,甚至壯麗他們的人生。特別是對因環境造成人際疏離和陷於困境的孩子們,希望能在他們艱困的人生旅途中給予溫暖,指引方向。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本文輯承載了所有參與的朋友們對孩子們的愛與付出,請用心為愛朗讀。

後記

  在我獨自照顧兩個孩子的那段日子裡,精神經常處在緊繃的狀態,每天最期待的時刻就是喝令大家關燈睡覺。有一天哥哥建議每天睡前大家輪流講一件白天碰到有趣的事,我覺得這個建議不錯,便約定從第二天就開始實施。從此,為了要找晚上報告的題材,我便不自覺的調整了看事情的角度,試著觀察周遭的學生、同事有趣的一面,有時還得上網找些笑話以便晚上交差。這個小小的差事,淺移默化地轉變了我焦慮的生活態度,也感染到孩子們。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孩子和我每晚都是在歡笑聲中結束一天的生活。這十年中,兩個孩子已陸續從大學畢業、從事喜愛的工作,也都樂觀進取。哥哥還繼承了君鴻對文學的興趣,協槓地寫了一本去絲路的遊記:《大佛猶在》,並已於今夏結婚成家。

——轉載自《天空中的魚:林君鴻兒童文學作品集》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