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瑜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道緝老師、我與東華大學歷史系的因緣源自21世紀的第一年。那時道緝老師剛離開銘傳大學通識中心,前往東華大學的歷史系任教;我則通過推薦甄試成為系上第三屆的學生,離家初到花蓮來求學。這樣的人生際遇,開啟了我們與東華歷史系至今20餘年的緣分。記得當時,由於東華歷史還是一個「很年輕」(系齡和老師年齡)的科系,加上地處後山,創系主任張力老師希望能夠建立起師生關係融洽、猶如大家庭的系所。巧合的是,初來這裡的道緝老師即經系上安排,和阿圖老師共同擔任我們這群小大一的導師。因此,無論各種場合,好比大二的合歡山班遊、平日生活的師生互動,乃至畢業前夕大四的旅行等,總少不了有老師們的身影,伴隨大家上山下海。
正因東華歷史系的系齡尚淺,前幾屆學生和老師們都有股「革命情感」;除了上課時間以外,課餘時間我們經常找老師們閒話家常,彷彿像家人一般。道緝老師個人並不參與任何球類運動,所以我們通常都是在餐桌上和他談笑風生,聯絡感情!由於道緝老師的家庭來自雲南,後因國共內戰遷往泰國,在耳濡目染之下擅於烹煮泰式料理;每當與道緝老師相約好一齊煮食晚餐之際,老師總會帶來一鍋道地的泰式海鮮酸辣湯,讓我們大快朵頤!而我則往往充當同學間的「大廚」,清炒幾道小菜,最後大家把酒言歡。回憶那時學生生活,總覺得感到特別親切和美好,尤其我特別懷念那鍋泰式海鮮酸辣湯。直到大學畢業後,某次和大學閨密返回花蓮找老師聚談,還很幸運地喝到由他親釀的桑椹酒。如今回想起那酸甜滋味,不知不覺地令人口水直流!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們這屆「小大一」轉眼間很快地變成「老大四」。2005年6月,道緝老師送走了我們這群與他一起入東華的子弟兵。記得當時道緝老師正擔任歷史系主任一職,故他在文一講堂替我們撥穗時格外地感到離情依依,別具深意!不過沒想到我與老師的緣分尚不僅於此。2024年2月自己完成應聘程序、返回母系任教,正好還承接道緝老師在系上的各項教學工作。與道緝老師的交接過程中,他不厭其煩地告訴我有關教學現場的觀察和想法,並叮嚀我未來系上可能亟需面對的問題,由此可知其對歷史系之用心和牽掛!。每當我偶遇困惑不解時,道緝老師總不吝分享各種過往經驗。舉例而言,最近我第一次隨同國際事務處同仁前往馬來西亞,參加海外華人教育展,其實對於學校招生相關工作和辦法,簡直就像隻誤入叢林的小白兔,毫無任何概念及想法。於是我向道緝老師請益,他立刻分享先前在泰國的招生經驗,並露出招牌微笑對我說「學校的招生工作很精實」,要我做好心理準備。至於在面對處理學生的情緒問題上,道緝老師也囑咐我應適時調適、抽離,避免讓負面壓力壓垮自己。對我而言,道緝老師猶如一位領航員,總能指引一條明路,不時提點我以避免多走冤枉路。
道緝老師的暖男、窩心形象,相信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另一項他鮮明的個人特質,便是對嶄新科技產品產生好奇,甚至可說是系上的3C達人。老師相當鍾愛那些甫上市的智能家電,時常利用網購來買各類3C和電器,尤其旁人還在狐疑的市場新品。所以,在系所辦公室、老師研究室內總會不經意地看到不少「戰績」或「新玩具」!其實換個方式來想,我認為這種「勇於嘗新」的性格不光在購物而已,也充分反映在道緝老師對課程教學的推陳出新上。以下我就自己所見所聞,略述分享一二。
道緝老師至東華任教後,主要開設了三方面的課程。第一是在中國史領域,開設19世紀中國、中國制度史等傳統類型的選修課;第二是依照老師個人的研究專長,講授東南亞等區域史課程;第三則是由老師所開發的應用課程——「影視史學」。「影視史學」一直以來都是東華歷史系的搶手課程。道緝老師在這門課中,往往挑選東亞電影史上重要作品充當上課教材,並在課堂間與學生討論電影的拍攝手法、導演的個人背景及其反映的社會現象等等。至於作業要求,即修課同學必須同心協力完成拍攝一部紀錄片,以做為課堂成果驗收。這在20多年前的大學教程裡,無疑是一種新嘗試;比起近年來他校歷史系大力推廣史學應用課程,進而才關注到有關影視和紀錄片之製作,道緝老師的「影視史學」可謂為開風氣之先,很早便注意到兩者之間的互通性了。為了開設這門課,就連系辦也添購了攝影機、錄音器材,還有影像處理、剪輯軟體等,支援同學完成拍攝工作後以利影片後製。相較現在大家隨時拿起手機即可拍照、錄影,甚至任意剪輯、置入音樂等功效,以前製作一段影片的程序真的要繁瑣許多,相差宛若天南地北。正因為如此,一旦選修這門課的同學,總是在開學後不久便需著手進行拍片的各種規劃。
至於我自己,是在大三時選修了「影視史學」這門課,但對於想要拍攝何種主題,其實並無太多想法。適逢2003年底,校方正面臨教育部推動東華和花師兩校的合併案,校內有各種異議聲音沸沸揚揚,不少歷史系同學開始關注到事態的變化,乃至參與抗爭。當下道緝老師就告訴我們:「眼下這件事對東華師生與臺灣高等教育而言,無異是處於一重要的時刻,我們應該發揮歷史人的精神,透過影像畫面和文字將此一過程詳實記錄下來」。受到來自老師的鼓勵,同學們於是風風火火地分頭進行各項拍攝事宜。我與若干同學主要負責前置工作,而部分同學則處理十分費時的後製作業;記得在期末之際,經常借用系辦的電腦剪輯影片,至三更半夜或通宵達旦。結果在同學們群策群力之下,最終也獲得甜美的成果與成績。往後每當畢業同學相聚,聊及大學生活點滴,總免不了會提到道緝老師「影視史學」課程拍攝過程的甘苦談。
除了「新」課程之外,道緝老師的教學也有別於其他老師。他從東華大學任教起就全採用投影片教學,這在20多年前的台灣尚非多見,無疑是種很「新」的上課方式,與今日普遍使用之情況大相逕庭。在學生時代,我之所以常選修道緝老師的課,除了對近代史的興趣外,最重要原因就是老師採用投影片上課,內容豐富且有條理,讓學生更能容易掌握重點,有助於準備考試。這樣的心態,大概與現在同學總希望我能提供課堂投影片的態度相同。因為每次上課時,我和同學總是一邊埋首猛抄投影片上的內容要點,一邊聽取老師講解其中內容,結果總覺課堂時間流逝飛快,課後才深感振筆疾書帶來的痠痛感。有意思是,道緝老師在課堂上也會穿插撥放自己剪輯的影片,藉此加深學生對上課內容的印象。這些做法於現今教學現場十分常見,但在當時卻令人耳目一新。
身在教學第一線的道緝老師,總希望為歷史系學生帶來新鮮課程與活力。2020年8月他回鍋重任歷史系主任,不僅主動邀請若干年輕博士到系上演講和兼課,也有意讓他們累積教學經驗;更重要的,還希望東華同學接觸有別以往的研究課題。我記得當時,他注意到3D建模對歷史的應用,曾安排過相關課程,希望利用新技術讓學生從另一視角探索歷史,增添課程實作的多元性。不僅如此,道緝老師還鼓勵系上的年輕老師在部分課程中嘗試情境教學(Situational Approach)。在我看來,道緝老師對教學總是那麼熱忱,隨時懷抱「新」態度來面對,也影響了我們這一代的學子。即使他已退休,可是其精神仍深深地感染我們,繼續秉持其誨人不倦之道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