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島嶼邊陲:人文關懷與社會觀察 許冠澤(社會學系) 台灣四面環海,周遭海域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島嶼,其中又以菲律賓海板塊海底火山所形成的綠島、蘭嶼最為人流連忘返。每到夏天,這些地方必定成為遊客們的消暑勝地:他們潛入海中與水底生物優游共處,他們踏上浪 ...
手足照顧:家庭的責任?政府的責任?— 蔡旻家
蔡旻家(社會學系碩士生) 「扶養義務」是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用詞,經常出現於直系血尊親屬要求卑親屬出面扶養之時,使得這個詞彙在國人的記憶中耳熟能詳。但「扶養義務」僅存在直系尊卑親屬的關係嗎?其實不然。我國《民法》第1114條規定以下親屬有互負扶養之義務:(1) ...
每天工作12小時,25歲保全過勞死— 陳品而
陳品而(社會學系二年級) 過去好漫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深信這麼一個譬喻──世界是一台巨大的精密機械。 人類社會,以人為齒輪、以法律為卡榫,透過數以萬計的零件相互應接,方得以運作,一旦有任何一個齒輪故障,這個機械就會倏然瓦解,也因此,我們相信每個人之於社會 ...
這世界絕對有地方讓你躲起來— 輝
近來在做「精神科病房的真實面貌」企劃專訪,而溪溪是我們的受訪者之一。他在花蓮當地的急性病房住院過兩次,兩次都住十天左右;第一次的原因是自殺意念強烈,被機構半強迫式地轉介進去,第二次則是因為心情低落過量服藥,覺得進去能夠被人好好看著、好好照顧,就自願入院了 ...
理論與實務的連結:地方研究論述之外的「後場」— 洪敘銘
洪敍銘(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 近乎所有的地方論述,都聚焦於「在地性的生產」以及「地方感的形塑」兩個看似是起始與終端的方向,而這兩個面向討論的核心,莫過於「空間」如何及為何成為「地方」,由此,許多人文地理學家俱已清楚地指出,「人」的「經驗」是推動空間成為 ...
像我這樣的待業男子 —林佑霖
107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學生組詩詞項(新詩)特優作品 林佑霖(華文文學系碩士班創作組) 〈像我這樣的待業男子〉 寫一封不署名的履歷表 寄到租屋網上隨手抄來的地址 開始一次生疏的自我介紹: 「您好,我想要應徵這間房子。」 條列命盤、八字、婚姻狀 ...
社區如何動不起來?六輕爭議中的麥寮人及其在地能動性 —林鴻揚
【專題】島嶼邊陲:人文關懷與社會觀察 本文係由作者於2018年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發表之研討會論文改寫後之短文。並在補充理論與經驗材料後撰寫成正式論文,正在接受專業期刊審查中。 林鴻揚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碩士生 一、前言 我是一個土生土 ...
26期 主編囈語
林潤華(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在新冠/武漢肺炎的疫情再度襲捲全球的這個時刻,各位讀者們還好嗎?在本次的疫情中,我們足以體認到日常生活以及人類社會的運作之變化是非常迅速,甚麼叫作「好的生活習慣」或「適合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都迅速地被重置。尤其交通設 ...
承載著我們的記憶的那條道路:臺北機廠參觀側寫
林潤華、應尚樺、龐弘遠(人社東華編輯團隊/臺灣文化學系碩士生)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以下簡稱北廠)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1885年「臺北機器局」,是清朝統治臺灣期間現代化/近代化一重要的手段。1895年後,日本對臺殖民開始,接收為兵工廠使用,在1900年後轉由 ...
淺談東京鐵路站前的開發與景觀
陳穎禎 (臺灣文化學系 專案助理教授) 跨越地形的鐵道車站 世界第一大都會東京裡發展迅速且人口密集的區部(23區),其西邊大部分座落於武藏野台地上,城鎮聚落就錯落在那起伏的地形裡。身在其中可深刻感受空間紋理結合了文明發展與地貌。NHK長青電視節目《閑走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