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參與公民運動的感想與在地的觀察— 黃靖庭

黃靖庭(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 好山好水,真的不無聊 東華觀光所,是我在花蓮的起點!工作一段時間再回學校讀書,除了戰戰兢兢,也有一股幸福感,在諾大的校園中,摸索著未來。那時,我經常在研究室待到很晚,夜半的東華,當球賽後的喧鬧聲逐漸平靜下來, ...

文學的饗宴:從「文學是什麼」談文學教學— 楊植喬

  楊植喬(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雖然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寫道:「比喻是危險的。」(註一) 我還是忍不住要將一個文本比喻成一場饗宴;畢竟,就像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裡的金、銀、與鉛匣子一樣,人一定要冒險去選擇其中一個匣子, ...

解開記憶的符碼:伊呀・娜魯灣《038》— 石忠山

 石忠山(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如果說,記憶是我們評價當下存在意義的反思基礎,那麼,如何解開那些因為時空的快速流變,而逐漸遭人遺忘的生命記憶,就是一個針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境況進行回顧與自省的思考活動;它或許涉及特定歷史片段的內容再現、自我認同的詮釋與定塑 ...

第十四期編輯室手記

編輯室手記──許甄倚(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六月份的《人社東華》在炎熱的畢業季出刊,出刊前夕,接獲噩耗,英美系畢業生陳冠齊,十日隨同導演齊柏林在花蓮空拍《看見台灣II》,卻不幸墜機。四月二十七日,人社院也有一位才華洋溢的同學,英年早逝,他是華文 ...

亞泥案帶來的反思:從戰爭狀態變夥伴關係 ─ 柯哲瑜

  柯哲瑜 (花蓮人,政大廣電系三年級) 亞泥開採花蓮新城礦區40年,觀光客們看到的瑰秀之山,是為了掩蓋後半完全被掏空的真相。一袋又一袋傾銷中國的水泥運走了花蓮的山,也將居住在山腳下的太魯閣族人們遺留在不知何時會山崩、土石流的恐懼裡。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