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期編輯室手記

 呂傑華(社會學系教授)

當使用「天龍人」嘲諷北部政商權貴不知中南部民間疾苦時,身處不同地方的人們對其他地區、偏遠城鎮的景況是否也有誤解的認知或是霸權的心態呢?《人社東華》除了持續關注花東地區的人文發展與在地實踐,希望能走出東台灣,以「島嶼邊陲:人文關懷與社會觀察」的專題來關心台灣其他一樣需要被關注、被理解的偏鄉、邊陲地區。

通霄鎮位處苗栗西南方沿海地帶的丘陵地,交通相對西部其他城鎮顯得沒有這麼便捷;四、五年級生對通宵大概有的印象就是海水浴場、秋茂園,或是早年聽過引導大陸偷渡客上岸的通霄電廠三支大煙囪;但很少人知道通霄這塊土地也孕育朱銘、七等生等藝術家、文學家。有趣的是,通宵新一代的孩子幾乎都知道朱銘是通霄人,但卻不曉得七等生何許人也?中文系畢業的戴成恩接受挑戰,前往特偏的南河國中教授國文課,他透過另類的教法教導學生閱讀七等生的文本,並且透過《沙河悲歌》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藉由戴成恩雋永的筆觸可以看到偏鄉教育所遭遇的挑戰。

當楊翠老師搬至苗栗通霄居住時,農村的生活處處充滿驚喜、含攝神秘美感。她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獨特的觀察,透過她記錄的田野生活片段,讓人感受跟地土連結的鄉情,也體會鄉情的豐富、學習勞動的意義。

陳美汀教授在苗栗從事石虎保育研究,由於發現石虎與住民生活的利益衝突,威脅石虎的保育,進而投入社區工作,陳教授的專文介紹她的在地實踐經驗,可以讓讀者從嶄新的觀點思考如何兼顧生態、石虎、農民、社區與消費者的多贏局面。

在台灣大學校長遴選的紛爭中,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張鑫隆教授剖析日本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的慘痛經驗,指出大學法人將可能造成大學自治的各種挑戰與轉變,他尤其擔心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傾向將造成學科領域的競合衝突,更因為教師勞動條件的轉變,可能衝擊大學教師的身分與待遇。

科技進步、網路普及,藉由網路提供的各項服務深切影響我們的日常,其中OTT帶來新聞、社群媒體與傳播產業的各種破壞式創新與發展,同時在法律、社會、生活帶來各種層面的衝擊。OTT究竟是甚麼?東華大學社會系的葉佳臻同學從多角度的觀點為讀者介紹OTT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面貌與可能的影響。

這一期有幾本好書推薦給大家。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翁稷安博士介紹日本獨協大學松岡格(Matsuoka Tadasu)教授所著的《「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一書,討論日本、台灣兩個時期的中央政府在推動「地方化」過程中,對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所帶來的破壞,希望能激起大家的反省。

東華大學華文系李依倩教授撰寫的《紫色香蕉花》小說,寓含台灣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各種問題及面貌,該書也獲選106年度國立台灣文學館文學好書。她的後現代風格正能呈現「那些雖然存在、但被視而不見的事物」,頗值得一窺究竟,透過作者自身的補遺,更能讓讀者能夠釋疑。

隨著營養改善與醫療進步,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快速。8年後,台灣社會每10個人中將有4位是65歲以上長者。面對人口老化,政策該何去何從?城市該如何友善老人需求?東華大學社會系陳素梅教授在《朝向高齡友善城市:國際視野與在地經驗》一書中,介紹各國在地老化、活躍老化與高齡友善的相關政策,進而以花蓮縣為例,檢視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的推行的狀況,並檢討實際遭遇的問題。

在社會快速發展下,動物權常也受到漠視,東華大學華文系黃宗潔教授長期關注動物權益,並致力教授動物文學,日前出版《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一書,幾位不同科系背景的學生透過專訪,介紹本書各種有關動物倫理、生命權的課程,期盼使大眾從多元的思考角度去認識各種動物所遭受的處境,產生共鳴,甚至關懷動物的需要。

本期持續介紹社會系輝同學《未行》小書中的文章〈桃花源〉,希望使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精神病友的難處,而能給予身旁有需要的朋友正向的支持。

奇萊文學獎至今已經十八屆,孕育文壇許多後起新秀,為使讀者可以有機會看到這些優異的作品,本期我們首先刊登散文獎的首獎與評審獎作品。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