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遠 楊鍚聰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2024年初夏
2024年5月12日,香港理工大學不同學系一行三十位學士學生與老師團隊(兩位老師及一位助教)順利抵達花蓮壽豐鄉豐田社區,展開為期一週的服務學習旅程。於在地組織「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下稱協會)的周詳統籌下,學生們除體驗了「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外,不論感性享受到知性學習都真的是收獲滿滿。同學們回到香港進行小組報告時,還是難忘短暫的美好時光,不斷重提當天的種種回憶。就讓我們於此記事,好好惦記這次經歷,並期待著下次的再訪吧。
意想不到的天災
香港理工大學過去十多年致力推動服務學習,要求所有學生必需在畢業前,選讀最少一科服務學習課程。筆者倆撰寫任教的「大中華區可持續生計的掙扎」服務學習課程 (下稱課程)始於2013年,迄今已經十一個年頭,過往一直以廣州從化仙娘溪為服務據點。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服務據點被迫改為香港本土不同的小型農業計劃。復常以來,教師團隊致力拓展新的服務據點,致使兩地三岸的同學都可以在互相不同的據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議題。我們今年一月份首次親臨造訪協會,並一拍即合,隨即敲定了此次課程的基本安排。不論教師團隊及協會都是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為首次合辦課程進行籌備,因為相互真的未曾深入了解雙方的課程期望及教學重點。
波折重重的是,花蓮在4月3日份發生近年罕見的7.2級強烈地震。教師團隊需要立時聯繫協會了解對岸安全狀況,也要重新諮詢學生選擇台灣旅程的意願。雖然協會伙伴回報災情可控,但部份學生及家長還是擔心人身安全,要求更改服務據點。對於從未經歷過震災的內地或者香港同學,這種擔心恐懼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幸最後要求更改意願的同學不多,而剩下的學生反而更加期待這個不測的旅程。在出發前,協會伙伴已經十分貼心地給予教師團隊相關防災資料,更承諾會在抵達當晚立即安排防災講座及派發災難救生包。或者是天公保佑,不論旅程以前或團程期間都未再發生強烈餘震,才可以順利如期出發。我們意料不到的反是,不論是協會伙伴及當地居民都一再感激服務團的光臨;認為得到了學生的信任。原來花蓮地震已經引起了人們對於觀光地區安全的關注,致使本地及外地旅客數字都大幅下降,重創了當地針對外來遊客的旅遊產業。
服務學習的安排
概括而言,課程主題是探討實踐「可持續生計」的困難及相關團體或個人的努力。我們主要是以服務學習為教學手法,八天七夜的體驗為反思重點。 我們期望學生透過在地生活及人員交流及比較反思,漸次改變自己原來不自覺抱持的主流價值。學生在台灣旅程以前,已經在學校初步了解到可持續生計等理論理念,並在導修堂中嘗試從兩岸三地不同的具體例子中,解釋不可持續發展的源來代價及可持續發展的努力嘗試。由於首次到台灣,老師團隊與同學們對壽豐鄉及協會工作只有最基本的認識,心中不禁都充滿好奇期待。
此次旅程大概分為三個主要部份
探索進入階段
第一至第二天 整頓,介紹及導賞
服務體驗階段
第四至第六天 服務,學習,分享(分組)
總結分享階段
第七天至八天 總結,離開
在進入探索階段,協會人員首先簡介了協會的發展歷程,壽豐鄉的社區狀況及關注議題。繼後,協會從帶領同學考察豐田村的社區地貌(透過蒙眼行走社區遊歷體驗),到安排大家踏自行車或坐遊覽車參觀碧蓮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台糖廠園區,花蓮文化產業創意園區及太平洋公園等觀光地點。這除了令學生們了解到當地社區歷史及風景地貌外,更協助初抵壽豐鄉的學生進入到花蓮的人文環境當中,以思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及協會與伙伴努力的嘗試。
在服務體驗階段,學生分為不同的主題小組進行資料搜集,活動體驗,服務回饋及人員交流。學生分別從可持續教育、可持續生態、返鄉青年、小農生產、文化歷史、在地安老、家暴防治及社會企業等不同切面,探討豐田村及壽豐鄉的種種可持續議題及方方面面的社區工作。由於同學並非來自社工專業,甚至是社會科學學系(同學多來自護理,工程,會計,設計及人文等學科),要短時間內把握社區需要及在地議題殊不容易。但在工作人員的循循善誘及用心講解下,學生們都漸次明瞭到當中要點,尤其是協會在直接提供服務或間接聯繫結網的角色。
在總結分享階段,大家在辦桌,宴會(與新住民及耆老共聚)及KTV之夜中一邊狂歡,一邊難免對於剛建立的友誼感到依依不捨。大家在中期及最後分享環節中都感性表白,鄉間閒情逸緻的生活叫人難忘,而協會人員及住民在地累積的智慧更令人驚嘆。可惜時光匆匆,大家最後也是要在碰杯,擁抱及笑聲中話別了。
在地投入的學習
現在回看,同學們開始時都十分著緊了解服務內容,有點擔心成績表現。但一旦他們融入了豐田村的鄉間生活之後,已經渾然成為村民的一份子,忘卻了香港的學習生活壓力。從生活體驗出發的學習反省,其實正是教學團隊強調的教學安排。由自備餐具的要求,同學可以了解到廢物回收的要求。由社區餐卷的消費,同學可以體會到社區經濟的可能。從大同戲院的使用,同學更可以明白到社區建築的重要。令人動容的是,學生們開始從互動中真切關心到對方的處境,並認真思考可行的服務與計劃。這可以從學生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試乘農夫車、開動拖拉機、設計兒童遊戲、聯手製作豆品、拍攝推廣視訊、集體手包餃子、河中撒網捕魚、共同搭建工寮、一起光顧夜市及航拍山勢地景等,既玩樂又助人的體驗中明白到委身投入的重要。即使他們最終未必能對研究議題有真知灼見,自己卻肯定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記憶。
學生們尤其記憶猶深的可能是協會人員經常提倡的「三生一體」觀點。他們漸次明白生活, 生計及生態均三為一體,密不合分。我們只有從整合的生活目標,生計設計及生態關注出發,才可想像另類的可持續行動。由生活體驗,到服務學習,再到反思自我及落實行動,不正是教學團隊的期待及協會工作人員的成果嗎?我們不敢妄言同學修畢一個課程的轉變及持續的效果,但我們深信是次服務學習已經提供了一個窗口,予同學窺見不同華人社區的發展挑戰及在地實踐。
懷念得著的心聲
為求傳神地傳達同學的參與心聲,我們以下僅此直述他們部份的收穫感想。從中可見,學生們獲得的已經不單是課程成績,而是人生中一次可貴的經歷。
對豐田及牛犁的感激
- 淳樸美好,收穫豐饒。
- 在出發前,我對這次旅程並沒有什麼期望,但是在這個旅途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牛犁這個組織的用心。他們每一個成員都待人十分溫暖,令我留下美好又深刻的回憶,非常感謝他們。
- 這裡讓我見識了很多新的事物,體驗了不一樣的社區。
- 積極熱心,感恩懷德。
- 這次遊覧花蓮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看遍當地風景,而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可以不斷發掘花蓮的好。
- 我深深感受到在牛犁社區那種人與人的聯繫,大家都很親切,感謝你們的安排與付出。下年見。
- 豐田不是不好,是那裏的人和事更好。
- 在豐田的一個星期,我們有幸品嘗過各種山珍海味的宴菜,但最叫人回味的卻是豐田社區的人情味。
- 壽豐鄉展現了生活、生產和生態的完美和諧。
對學習的反思
- 學會放下,才能感受到心境的寧靜。
- 山下的朋友們向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張開懷抱,期待讓每個在城市中感到困厄的人,在這裡尋找到生活的新氣息。
- 世界比想像中大,走出框架,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對可持續的學習
- 通過這次台灣的旅程,我學習到永續不但是環境上,生態上的保護,更是這一代和下一代的文化傳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 這個旅程令我深刻體會到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和令我重新審視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是否需要作出改變。
- 城市之外,還有另一片溫暖天空;田野之間,也能描繪理想人生。
- 台灣之旅展現了另一種價值觀,一種相對於現代資本主義,追求效率,產出與成本,的價值觀,在現代資本發展出現各種困境的當代,值得城市人考量。
- 我想永續是社區裡不同崗位的人,帶著以人為本的心,構建出一個讓不同族群都能被照顧到的美好願景,期盼香港社會有一天也能像壽豐一樣,以此為目標向前進發。
- 當地農村賦予我們純樸與寧靜,賜予我們機遇與繁華;感謝牛犁讓我們擁有了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
未來可持續的合作
在「豐田會」為我們準備的團刊首頁載有以下兩句:豐田不大,它僅僅是兩三千人的村落;豐田不小,它廣納了豐富的族群與文化。看來,協會朋友所言非虛,八天七夜根本不能深入了解到豐田社區過去的歷史及現時的挑戰。由於是次行程緊迫,我們也未能一一拜訪花蓮壽豐鄉不同的社區組織及大學,包括基督長老教會及東華大學等等。我們相信學生也是十分期待可以與教會人士及大學師生進行交流,以了解兩岸三地最新的話題與轉變。正如上文所述,今次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望來年還有機會再來豐田,更深入地了解在地組織在可持續發展上的努力,創新及突破。
行文至此,我們或應倣效豐田人的慢活節奏,不介意放慢一點,多來一次,用心好好感受花蓮的名山,活水及好人。驀然回首後,不禁又想起盛夏中的豐田今天又是怎樣呢?耳邊不禁響起「我在午後的豐田睡著」這懶洋洋的樂曲及那天晚上璀璨閃亮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