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創新與詩人的抱負:第十一屆楊牧詩獎總評意見

須文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楊牧老師曾經說過:「傳統非繼承便能贏得;如果你想得到它,你還必須通過心智的努力始能獲取。」楊牧詩獎的選拔,就是要找出能夠承繼楊牧先生重視傳統,但力求在語言、敘事與結構上獨特與創新的精神。

  四位評審確實在評選上,有著迥異的側重。楊小濱看重作品的語言使用,希望創作者的詩語言能擺脫陳腐和過多的修飾,並突顯個人風格。陳育虹也重視語言的質地,作品內容要有層次感,在書寫主題下要有創作者自身的核心思想。楊澤顯然重視題材與社會關懷,希望創作者有與他者對話的企圖。我則強調,楊牧的創作觀首重抱負,因此希望選出在形式與內容表現上均衡的作品。

  《決鬥那天》受到評審一致的肯定,作者一直求新求變,特別在語言運用上,技法純熟,充滿靈巧的變化,不會太執著於事物的描述,而能跳躍在情感與景物之上,相較於其他作者,顯得詩藝老練。整本詩集以抒情為主,在多元性別議題的切入角度上,敏銳獨特,呈現出生動的人物與情感關係。

  《不日城》則有著浪漫的書寫特色,詩人以幽默語彙,精彩的警句,展現其創作自覺。作者有不少向前輩詩人致敬的作品,或是取材文學經典,看得出承繼傳統的用心,如能展現更多自我的觀點,相信會具有特色。

  相較於多數作品縈繞在內心對話,性別議題,或個人情愛。《盤旋》則較能與他者對話,許多作品都深刻描寫了國際情勢或社會議題,展現作者的社會關懷,以及閱讀和看電影的心得,因此也就顯得特別秀異。

  正因為評審過程,其實是複雜的辯論與妥協,遺珠之憾,往往發生在題材與優選作品近似。因此,欣喜選出多樣主題,語言風格不同的三部作品,也期待其他參賽者耐心修改,以待來年?


  第十一屆楊牧文學獎得獎名單

  【楊牧詩獎】​
  鐘梓豪 筆名:沈央 《盤旋》
  陳柏煜《決鬥那天》
  陳冠銘 筆名:安骯 《不日城》
​​
  【楊牧文學獎-青春組-詩創作】
  李安秞-臺中一中:〈深海的風景〉、〈雨季的影院〉 
  李予馨-松山高中〈藍髮公主〉、〈失憶火車三分之二〉
  陳彥妤-馬公高中:〈溫室〉、〈自私〉

  【楊牧文學獎-青春組-詩評論】​
  陳可欣-彰化女中:〈所謂記憶之潮──論楊牧〈故事〉〉
  郭至善-慈濟高中:〈哀之舞——論楊牧詩集〈四季的十行詩〉〉
  林宸潔-自學生:〈延陵季子掛劍-在劍影與儒風之間〉

  【楊牧研究論著獎-教師組】
  石曉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從大度山到西雅圖─楊牧散文的浪漫主義行旅〉
  陳慶元-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葉珊對中國古典的承繼與革創〉

  【楊牧研究論著獎-學生組】
  黃羽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抒情與敘事的辯證——楊牧「詩史」之探究》
  林宇軒-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軌跡與陣地:台灣千禧世代詩學生態》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