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車站印象的觀察

龐弘遠 (臺灣文化學系 碩士生)

 若說國家的門面是機場,那麼火車站就是地方的門面。臺鐵身為百年老店,下轄有許多車站,其中現在又以客運專營的車站為大宗業務。但經過時間的歷練,許多客運車站的條件已然不符合現代運輸的諸多需求,因此臺鐵開始推動車站設計的新工程。很多車站的新工程大多都是被包括於主計畫下,如全臺首先推動立體化的鐵路方案-〈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此方案除透過鐵路地下化重新縫合當時因縱貫線切割的臺北市及臺北縣的市容,帶來土地的重新分配,也順勢帶動板橋、萬華、臺北、松山、南港等五站重新建造,從老舊的車站躍然成為現代性的建築,而這五座車站也變成城市裡明顯的地景與地標。

  鐵路是連結兩地之間的人造建設,花東地區的臺東線直到北迴線通車到花蓮前,其服務的範圍僅花東地區的居民。但當北迴線通車後,花東地區藉由鐵路所帶來的時空收斂,開始加強了與北部、西部都會區交通上的連結性,乃至於內部花東地區居民於縱谷間移動的便利性。而近來花東地區漸漸成為國人國旅,抑或外國遊客造訪的地區,因此臺鐵也對於花東地區也有新的運輸計畫以改善運輸環境,除〈花東線鐵路瓶頸路段雙軌化暨全線電氣化計畫〉,藉由雙軌化、電氣化來提升運能。車站的改善方案也依〈花東線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計畫〉(以下稱「效能計畫」)處理花蓮、臺東兩地境內沿線27座車站,並注入地方印象的特色於車站設計上。

  車站的軟硬體更新,是繼運能改善的第二個重要工程計畫。筆者將簡述描寫現今花蓮縣受效能提升計畫的部分車站及觀察車站經改造後注入的地方印象或是特色。

臺東線鐵路發展史

1897年1月,臨時臺灣鐵道隊開始探勘東部的花蓮港地方鐵路路線,後續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現今臺灣鐵路管理局前身)於1910年2月1日開始建設花蓮港至璞石閣(今玉里)的鐵路,採用762mm軌距。璞石閣以南的路段是由當時台東開拓會社建設臺東(今臺東舊站)至里壠(今關山)的鐵路,於1919年12月16日通車。1920年代初期,當局將台東開拓會社的鐵路收為官營,1921年當局繼續建設璞石閣至里壠間的鐵路。全線在1926年完工,採用762mm軌距,定名為臺東線,並於1926年3月25日於璞石閣舉行通車典禮。

  1977年12月1日,東線鐵路拓寬工程處成立,開始辦理路線拓寬規劃,將762mm軌距拓寬為1,067mm軌距,並於1978年7月1日開始展開工程。1980年2月1日北迴線通車至現今花蓮站位置,但拓寬工程仍在進行,故要繼續往南的旅客需要搭到吉安站再轉乘窄軌的臺東線火車,這個情況直到1982年拓寬工程完工後才改變(謝明哲,2015)。

  為了提升臺東線的行車效率及部份路段改善,交通部鐵道局自2009年3月起展開〈花東線鐵路瓶頸路段雙軌化暨全線電氣化計畫〉工程。電氣化工程於2015年竣工,瓶頸路段雙線化工程則於2018年7月10日竣工,目前鐵道局仍在繼續計畫將臺東線(花蓮站至知本站)全線雙軌化,該案綜合規劃報告已於108年10月3日提報交通部。

  解構車站空間,我們可以分成站體、月臺及軌道三個元素來看。從站體結構可分為平面式車站、跨站式車站、地下車站及高架車站四種。其中跨站式車站是將服務設施(如售票處、商店街)移往站體上方,優點是能夠打通前後站的隔閡,不僅服務旅客,也服務一般民眾往來前後站;缺點則是旅客必須爬高進入服務樓層,得配合建設電扶梯及電梯等設施。而月臺型式則有許多,最常於臺鐵見到的是島式、側式及混合式月臺三種。島式與側式的差別就在於月臺與軌道的相對位置,島式為軌道在月臺兩側;側式則軌道位在月臺中間;混合式為島式加側式的綜合。

  最後軌道(或稱為股道)的部分,股道愈多則能夠辦理事項愈多,例如:列車交會、快慢列車避讓等。以花蓮站為例,站體是跨站式並結合原先平面式車站時其所留下的地下通道作為進出站旅客的分流,月臺則為混合式(一側式與兩島式),而軌道部分因作為東部幹線、跨西部幹線及南迴線的重要車站,加上旁有花蓮機廠處理列車調度及維修,因此股道眾多(如圖1)。

1.花蓮站股道
圖1 花蓮站股道(右邊白色建物為花蓮機廠)

圖片來源:筆者於2019年12月08日攝

車站設計&地方印象

表1 車站整建類型表

車站(類型)/整建類型

新建

整建

改善

新建與整建

車站特色

新城車站(二等)

 

 

 

花蓮車站(特等)

 

 

 

吉安車站(三等)

 

 

 

志學車站(三等)

 

 

 

 

壽豐車站(三等)

 

 

 

豐田車站(三等)

 

 

 

 

南平車站(簡易)

 

 

 

 

鳳林車站(三等)

 

 

 

萬榮車站(三等)

 

 

 

光復車站(三等)

 

 

 

富源車站(三等)

 

 

 

瑞穗車站(三等)

 

 

 

三民車站(簡易)

 

 

 

 

玉里車站(一等)

 

 

 

東里車站(三等)

 

 

 

東竹車站(簡易)

 

 

 

 

富里車站(三等)

 

 

 

 

資料來源:《引領未來-花東新車站設計成果專輯》,輔以本調查整理。

  受效能計畫影響的花東車站總共17座車站,如上表所示。其中,共有12站企圖以設計來彰顯車站特色,包含新城、花蓮、吉安、壽豐、鳳林、萬榮、光復、富源、瑞穗、玉里、東里、富里等12站。剩餘5站的車站外型基本上保留東拓時期(如圖2)的車站設計,並更新其車站外觀鋪面(如圖3)。設計地方特色的車站居多,其中討論度相當高包含花蓮站、玉里站、富里站等。筆者則針對花蓮車站及富里車站這兩座筆者認為較具特色的車站,進行詳盡的介紹。

2.5
圖2 東拓時期車站外觀(大禹車站,已廢站)。

圖片來源:2017年12月10日攝

2.6
圖3 保有東拓時期外觀,改以大理石之仿清水混凝土牆。(三民車站)

圖片來源:2019年12月08日攝

  花蓮車站,為北迴線終點站及臺東線起點站,加上近年國人、外國人來東部旅遊風氣日盛,舊有的站體漸已無法負荷大量的人潮。現在的站體採用跨站式,以空橋打通前後站的新車站動線,並將原有售票處、進站動線移到空橋。一樓的空間變成寬敞的車站廣場,外觀構想以迎賓傘的概念設計,呼應山的意象(圖4)。候車室空間利用大量玻璃窗及挑高的天花板,一改過往壅擠的候車空間(圖5)。跨站式的空橋也成為商店街坐落的位置,雖然後站並沒有重新設計(圖6),但從後站一樓上到空橋時,能看到以立體彩繪藝術的「洄瀾鯨奇」,應對了海的意象(圖7)。

圖4 一樓車站廣場
圖5 三樓候車空間

圖片來源:2019年12月20日攝

圖片來源:2019年12月20日攝

圖6 花蓮車站後站
圖7 洄瀾鯨奇立體彩繪

圖片來源:2019年12月20日攝

圖片來源:2019年12月20日攝

  富里車站則位在花蓮最南端鄉鎮富里鄉。車站的設計構想來自富里鄉的特產「富里米」,並以「大地上的穀倉」為發想,搭配極簡的建築風格來設計富里車站。遠處觀看時,車站主體與後面的山巒融合,讓車站變成自然地景一部分(圖8),車站大廳的壁面上寫下了「富米之倉」,提點了整座車站的意象(圖9)。而富里車站在兼顧實用與造型的自然設計,在2017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專業類組「運輸及基礎建設項目」銀獎(金獎從缺)。

  不論是富里車站或花蓮車站,我們可以看到車站作為旅人或在地居民進出的出入口,成為迎來送往的重要門戶。因此,站體設計已經逐漸由滿足車站的運輸功能,更進一步強調能承載地方特質與印象,將地方重要的元素融入站體的設計中,使車站變成地方印象表現的載體。

圖8 富里車站
圖9 富里車站內部空間

圖片來源:2019年12月08日攝

圖片來源:2019年12月08日攝

結語

  「觀光車站」,是第三代車站的最大特色,更是鐵工局發現現代人對於車站的需求,已從一般的交通功能,提昇到盼望車站能成為另一個涵蓋各項運送、商業人文商業以及旅遊的大型中心,〈花東線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計畫〉,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花東線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計畫〉一改臺東線車站的老舊,將車站以煥然一新的樣貌呈現在大眾面前。但在這過程中,筆者也發現許多非常務實的問題仍待解決。第一,固然車站換了新的樣貌,不過由於臺東線尚未全線雙軌化,導致運能一直無法提升,即便臺鐵引進太魯閣號、普悠瑪號投入營運也是如此。其次,車站的設計與功能可能與大眾期待有落差,像是2019年9月有旅客抱怨在花蓮車站候車時過於炎熱,原因指向花蓮車站設計是綠建築,車站為半開放空間,裝設冷氣仍容易散失的狀況下,工程單位未來將把大型帷幕窗打開以增加對流,作為解決之道。車站的進化,看來還是一個未完成的道路呢。

參考文獻

  1. 江夏花(2014)。花東新車站服務效能提升之探討。國立宜蘭大學 色科技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宜蘭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6cc69
  2. 謝明哲(2015)。台灣鐵路改線變遷之研究-以台東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3p8js
  3. 何政道,鄧曉雯,徐榮林,陳珮嘉(2011)。引領未來-花東新車站設計成果專。新北市: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4.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2012)。看見,臺灣希望的光: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三十週年專書。新北市: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5. 李義彪(2005)。車站建築景觀與當地人文如何融合之造型設計手法觀摩。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出國報告(編號:C09305127)。臺北市:交通部。
  6. 林栭顯(2006)。臺灣鐵路管理局所屬車站之沿革。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7. 許書銘(2010)。花東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之研析。中興工程,106,53-62。DOI: 10.30154/SE.201001.0007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