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喜事──台灣嫁娶百年文化故事──邱于霖撰、彭衍綸整理

邱于霖(光復鄉樂齡學習中心教育長)

壹、緣起

        台灣老齡化現況眾所皆知,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從民國70年的4.4%起逐年增加,於82年達到7%,台灣正式成為人口老化國家一員。至民國93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更達9.4%,再以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台灣老年人口比率更甚至在民國103年將超過10%,民國140年時高達35.5%。除此之外,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更預計民國115年每3.3的青壯人口就要扶養一位老人。換言之,台灣老齡化的現況將日漸嚴重,而且青壯人口對於扶養老人的壓力也將日益增大,此意味著老年生活的安排與生命的養護,成長,將成為社會重大議題,不得不對之加以重視。面對台灣老齡化的現況,我們以花蓮縣的社區(如壽豐鄉吳全村、秀林鄉水源社區)為服務據點,推動一系列老人服務的相關社區活動與課程計劃,以期老人生活過的安穩、健康自在與成長,進而活化社區能量。

        另一方面,企希透過學習蛻變,活化能量,提升在地文化及經濟力,發展花東區域樂齡社區學習中心,使社區居民的身、心、靈及各領域均能妥善學習發展,達到指日可待的成果。

也因此,我們規劃:走進百年的賀喜日「花蓮喜事──台灣嫁娶百年文化故事」,以「生活美學」為服務的核心價值,推動完整系列社會服務的相關活動與課程計劃。期盼社區居民生活過得安穩健康,亦能自在成長。因此台灣嫁娶百年文化故事所表現的願景、發展概要、實施模式,及發表過的具體成效內容,都是難得的人本教育發展以及環境研究及社會生活實踐的體現。

貳、願景

對於發展花東區域樂齡社區的學習,我們存有以下願景:

  1. 建置花蓮縣境內,諸多社區福利推動各協會團體,落實社區居民生活幸福、圓滿社區之示範。
  2. 營造生活學園,使其具備美善能量、活化元素,是「幸福、健康、圓滿」社區之家園。
  3. 闡述「生活美學」之發展概要:
    1. 透過「生活美學」的教育發展實踐計劃──六大教育過程:藝術與人文對話、人文茶道、環保生命教育、節奏律動體適能、傳統在地美食、健康、幸福、圓滿社區。
    2. 透過「生活美學」教育發展系列,及生活實踐五大領域:社會互動共鳴、認知與創新、生命生活教育、藝術創作、動作技能。
  4. 「生活美學」落實於:台灣百年嫁娶文化故事之教育發展及實踐脈絡建構圖:  
354_711583fd.jpg
圖1:台灣百年嫁娶文化故事之教育發展及實踐脈絡建構圖

參、過程

一、 學習 

355_de976c70.jpg
圖2:台灣嫁娶百年文化故事:師生上課互動場景(1)
356_7da535f1.jpg
圖3:台灣嫁娶百年文化故事:師生上課互動場景(2)
357_9ddef54b.jpg
圖4:吳梅英阿嬤(民國22年生)講述早期客家禮俗嫁娶之禮品
358_af320151.jpg
圖5:以文創產業產品向學員講解台灣百年嫁娶文化底蘊的建構脈絡
359_17d0c121.jpg
圖6:花轎用途的解說
360_c7569668.jpg
圖7:民國10年前台灣嫁娶文化課堂中年長學員的即興演出 
361_431c2545.jpg
圖8:年長者共聚一堂學習以蛻變活化能量
362_42c8eb0d.jpg
圖9: 學習是年長學員當今生涯中最大的樂趣

二、 採訪口述歷史―早年多元的婚嫁文化

唐緞女士(民國6年生)口述
居住花蓮縣壽豐鄉吳全村
時間:2012年10月26日

 早期台灣男女婚配時,男方必須用花轎迎親。但為甚麼古人要用「花轎」迎親呢?

由於,花轎的主要用途是迎接新娘到夫家舉行婚禮,喜事尚紅,因而花轎一般都裝飾華麗,轎帷通常選用紅色的綾羅綢緞,並繡有丹鳳朝陽、富貴牡丹、百子圖等吉祥圖案,來彰顯喜慶吉利,因此又俗稱為大紅花轎。古人對花轎迎親很重視、講究,迎娶當天,一大早轎夫要把花轎抬到新郎家擺放,男方家要放鞭炮迎接,稱為「亮轎」,目的是告訴大家要辦喜事了。等到吉時,負責迎親的人,在一片樂鼓聲中,要拿一盞油燈在喜轎內晃幾下,叫「照轎」,有驅鬼祈福之意。照轎後,還要在轎中放一個「旺盆」,預祝新人日後生活興旺。這些儀式都完成,花轎就可以出發到女方家迎親,去時轎子不能空,裏面要坐一個小男孩,稱為「壓轎」。古代女性一生最多隻能坐一次花轎,俗話說︰「大姑娘坐花轎——頭一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坐花轎對古代女性具有特殊意義,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

當時台灣也有西方的結婚儀式,新娘會穿著白色的禮服,象徵了「純潔」(由於大眾和媒體的誤導,白色禮服被以為是象徵了「貞操」,但事實上代表貞操的是頭紗)。西方的婚宴通常是在結婚儀式之後舉行,在婚宴中會有一個大型的結婚蛋糕。西方結婚傳統包括了向新人敬酒、新人會第一對下去跳舞、以及切結婚蛋糕。新娘會向在場所有尚未結婚的女性丟出手中的花束,而接到花束的女性被認為將會是下一個結婚的人。為了公平起見,最近發展出了新郎將新娘的襪帶(garter)丟向未結婚的男性群,而接到的男性會被認為將是下一個結婚的人。然而在同一時期的台灣,也有從各都市,因為家庭因素而無法結合,導致私奔的男女,多數選擇了到稱為「後山」的花蓮。花蓮因腹地廣闊,在當時又有農稼和糖舍等工作能選擇,因此私奔的男女不論要在地方長期居住,或是需要經濟能力安定下來,在當時的花蓮都是上佳之選,也導致了後來有「五色人」(各地人混雜)的說法。 

363_cf9a94cb.jpg
圖10:採訪唐緞女士

三、 實作

簡德生先生,民國18年生,居住於花蓮縣壽豐鄉吳全村,運用他天賦的繪畫才能,加以個人生活經驗的融合,以不同的圖像,呈現課程主題「台灣嫁娶百年文化故事」的內容。  

364_86ce72bd.jpg
圖11:簡德生先生
365_423ffcd8.jpg
圖12:簡德生先生創作

肆、結語

    「老」,總是與弱勢群體連在一起,延伸意義就是需求社會福利。長者乘車優惠、全民退休保障等都指向一個論點「老人是不具備生產力的」,整個社會在激烈地爭取老人福利時,反而強化了「老人無用論」,人到老來,就會失去工作能力,依靠年輕時的積蓄生活。

        曾幾何時,我們仍會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雖未說「老而不死」,但一聲聲「敬老」,其實是將老人降格「有需要人士」的組別,把老人送到幕後的核心保安區,保證風雨不襲,否定老人的能力。

       然而如此的標籤效應,不正是讓一些有為長者自感不中用,產生負面情緒,鬱鬱寡歡,反致老人出現更多疾病等問題的嗎?

       但其實每個老人都有其所謂的「剩餘價值」,在生命教育中,我們不斷培育老人們產生每個人不同的剩餘價值,更完全否定了「老人無用論」。因為他們都有那麼一些東西或是知識,過去並沒有感到這些有什麼特殊的價值,然而現在這些東西,對自己本身而言,或許也仍是沒什麼了不起,但對於別人也許價值連城。

        從「花蓮喜事──台灣嫁娶百年文化故事」來瞧著!台灣東邊花蓮小村落位居台灣東海岸奇萊山脈之間,為人稱道之奇萊美地──花東縱谷:壽豐鄉吳全村,昔日吳全港之所在地。述說的是:時代不專居於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在完全封閉的環境裡,一群(20~25位從未寫字讀書的長者)竟提起畫筆,有模有樣地開始著墨繪本創作。透過文史背景,文物實體的故事描述,經由幼兒兒童繪本創作的代課助理教師帶領,個個彰顯其才華來製作繪本故事文化創意畫集,真是可貴的一套功夫。

        書中每一個熟悉的面孔都是一個時代,台灣日據時期的世態民情,讓我們一起追索那些被遺落在過去,以及被深藏於現代的台灣人的歷史、時代及環境空間,不專屬於誰,不追洋物,非關西方,每位長者藉著多元化,多領域的接觸,學習各個不同的能力,其學習爆發力成就了在那份封閉的環境裡,仍然習得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產學價值。

        在人本社會科學及故事記憶環境研究發展和社會生活實踐裡,找尋到自己的定位──勤奮、刻苦、耐勞是30年代出生成長的企業最明顯的指標,顯然是戰前日本時代的歷史不傳,民間記憶不相連續,才會被如此想當然爾。 


作者介紹

邱于霖

經歷:
私立僑光科技大學講師15年台中市吉兒家幼稚園教育園長25年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生活美學」專題講師國立東華大學通識學程:社會服務與學習講師

現任:台灣糖業文史、文創服務工作(光復糖廠)教育部光復鄉樂齡學習中心教育長壽豐鄉壽豐國小:創新體驗教學、教材教法、方案計畫主持人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