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菸業遺產保存的觀察與回應

陳涵秀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學系 助理教授)

近年來臺灣的文化遺產保存持續的發展,尤其對於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多有關注,這從《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法增加了登錄制的歷史建築等可看出,同時也增加民眾提報文化遺產的管道;另一方面產業遺產在各界的努力之下,也愈來愈受到關注,菸業遺產的認定在這樣的脈絡下也有增加的態勢,只是因著各地的文化脈絡、遺產本身型態、保存方式或是治理層級的不同而以不同的狀態存在,也面臨不同的問題和挑戰。

  約十年前,在臺灣的產業遺產保存中能見到的是林業、酒業、糖業、鐵路、礦業等相關的建築、歷史、文物以及較晚被關注的勞動文化,而菸業相關的文化遺產幾乎是完全缺席,尤其是非廠區型態,也非公有的建物更難獲得關愛的眼神,像是菸業裡擔負著烤菸重任的菸樓,在當時甚至不被認為是「產業遺產」的一部分。時過境遷,無論是菸廠、買菸場、菸樓或菸業記憶或勞動史,現在都是各縣市政府進行保存的對象,只是狀況不一,不同地方文化遺產的命運也不同。隨著臺灣產業遺產保存觀念的轉變,現在菸業遺產也明確地被認為是產業遺產的一部分。由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上所登載的資料即可得知,具文資身分的菸業遺產,在種類上均註明為「產業」。

菸業遺產保存的現況

  近年來,許多菸業相關的遺跡都被認定具有保存價值,並給予文化遺產身份,後續是否能爭取到經費做修復,乃至於活化再利用又是另一段故事了。修復前的調查研究計畫(有時會和再利用計畫結合在一起),是後續進行修復工程與再利用規劃的重要依據,然而調查研究計畫內容是否精確,尤其對於不多見的建築技術的研究、廢墟狀態搶救方式和修復可能性的研擬,都不是簡單的任務,這些對於後續的行動有很大的影響。然而這與委託方及受託單位的投入程度、想法觀念以及二者間的關係有極高的關聯性;有時地方也會透過各種方式積極表達意見並涉入,使得保存案顯得複雜。

  現在若論及臺灣所進行的菸業遺產保存,或許大家會想到的是前身為松山菸廠的松山文創園區,但事實上有許多人知道松山文創,卻不知其過去是菸廠的這段歷史;該園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例來檢視「文創化」的文化遺產到底該如何呈現原本的文化脈絡和歷史價值?硬體建物因為歷史價值被留存,然而除了建物之外,還有多少東西被留下?那些被留下的蛛絲馬跡過於細微,甚至是被再造用途覆蓋於其上,除非透過導覽解說,不然實在難以窺見,像是松山菸廠的廠歌、舊大門、巴洛克花園的故事等,若以文化保存或記憶傳承的角度來看,實在令人失望。

當代菸業遺產保存的爭議

  保存菸葉遺產的最大爭議在於,大家都知道吸煙傷身,而菸草是製造捲煙的原料,在當代保存這樣危險的菸業遺產有正當性嗎?甚至進而被認為保存菸業遺產是間接的鼓勵民眾接觸煙品,這個質疑在菸業遺產保存實踐行動中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也因為這個矛盾性,使得各單位在進行菸業遺產保存時感到掣肘,擔憂引起民眾的反彈,認為是在鼓勵接觸煙品,如同2019 年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照往例辦理菸葉種植及採收體驗活動時,受到家長們的抗議,因而必須出文公告做澄清及回應。

  目前正進行「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硬體修復工程的屏東菸葉廠,在閉門修復前僅開放偌大廠區內的中山堂作為前導活動,自2017年底起曾舉辦許多活動,試圖打開過去不可親近的菸廠,歡迎民眾進入廠區了解內部樣貌。除了老員工導覽廠區的活動外,明顯以菸業為主題的展覽是2018年辦理的「屏菸躲貓貓-繪本、科技、探索新屏菸」特展,但內容上僅是將當年出版的《屏菸躲貓貓》一書以大圖輸出的方式展出在菸廠的中山堂中,其餘的活動均將菸業包裝在其他的主題之下,似乎刻意降低對於菸草的關注,以避開當代社會對於香煙/菸草的負面印象。於2019 年所規劃的「氤氳與腦神經趴踢」特展,一樣將菸業納入屏東一級產業這個主題之下,與紅豆、咖啡、鳳梨、玫瑰及香蕉一同展出,並無強調「菸」。菸葉遺產保存的矛盾性議題,也曾在屏東菸葉廠所招募的導覽志工培訓課程中被提及並討論,但最終是以無結論收場。筆者認為,菸廠算是製菸產業中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作為這樣具特殊性的保存場域,卻無法透過明確的態度進行詮釋,是否主責機關對於這項文化遺產保存的立場不夠明確?作為未來歷史再造現場的開放的前導,那段時間是與民眾建立關係的好時機,對於推動文化保存,概念的培養或是印象的鑲嵌等行動,都是在潛移默化之中隨時間累積而成,菸葉廠並無善加利用這段時期,甚是可惜。

  位於臺中太平的太平買菸場(陳庭詩紀念館),是過去地方菸農在菸葉收成後並烤製完成,將菸葉與公賣局交易的地方,經地方爭取,於2013年公告為歷史建築,並於2018年修復完成正式開館。活化後的室內空間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菸業歷史文化的呈現(圖1);另一部分則為紀念當地藝術家陳庭詩的空間;室外空間則規劃有小型菸葉種植示範區(圖2),讓民眾到買菸場參觀時,也能認識活生生的菸草,待菸葉成熟,邀請在地菸農前來傳授採收與綁菸技巧。室內展場空間的部分,除了相關文物以及紀錄片的播放外,在一部分的展板內容中明確的表達保存菸業文化不等同於鼓勵吸煙,相較於過去菸葉相關的展示僅以禁菸標誌來表示,這樣的反菸態度,更直接也更明確,也透過展示教育直接進行了反菸宣導。

圖一:太平洋買菸場    菸葉演繹區展示空間
圖二:菸葉示範區

展覽作為保存行動的回應-「燻烤吧!1970」菸業文化主題展

  展覽是進行遺產保存與教育常見的方式,策展是一種知識轉化為教育的過程,展覽則是接收這個轉化成果的場域;對參觀者來說,參觀展覽也是知識解構再建構的過程,也是乘載的空間。筆者任職的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於2019年啟用了一個展場空間,筆者負責策展籌畫了一檔「燻烤吧!1970」的菸業文化主題展,也是筆者對於這幾年進行菸業遺產研究的一個小小的回應。就一個長期進行菸業相關研究的策展人而言,筆者強烈的希望透過策展,不僅讓參與展覽籌備的學生能了解臺灣的菸業及文化遺產保存,更希望校內或校外的參觀者,都能對於臺灣過去這段的故事有所認識,並知道當下菸業遺產保存的狀況。因此除了主題展之外,規劃有一系列的菸業歷史攝影講座、書展及菸葉防蚊包手作工作坊。

  在展場規劃中不能忽略的正是前述所提及,菸業文化保存行動中的矛盾性問題,因此必須在展示內容中清楚敘明文化保存的立場與反菸態度並不違背。另一方面,菸業已是陌生的過去式,因此筆者希望藉由不同的展示設計拉近菸草與參觀者間的距離;一是展場的燈光與氛圍營造是溫暖的,讓參觀者願意在展場中佇足,細細著墨這段歷史;二是著重在菸農的故事,這正是在現存的菸業展覽或展示館被忽略的部分,因此設計以人台穿上菸農的採菸服,搭配相關文物與紀錄照片,展示在展場的正中央;此外,除了一般的圖文展版以及文物實品的展示外,也將不同階段的菸草植株放置於展場,讓主角現身於當下,提供一睹菸草本尊的機會,就筆者了解,除非家中有相關背景,無論是青年還中年,沒看過菸草的人比例上非常高;另外,在導覽過程中也讓參觀者輕微的觸摸菸葉,體會菸葉因焦油成分而具有的黏性,進而理解沾附在菸農身上的髒污不易洗淨的感覺;同時現場也展出綁菸完成的菸桿(學生於田野調查期間習得的技術展現),並利用循環式烤菸機內的菸架搭配乾燥過後的菸葉,設計成為吊掛式留言區,使大家在沉浸在烤菸的情境中,同時了解烤菸對於菸農的重要性;在互動性方面,透過集章活動,參觀者必須在展覽摺頁上組合成為一幅由菸農與菸田、菸樓、買菸場、製煙廠所組成的菸業印章畫,完成後可換得書籤;設計目的是藉由集章所形成的完整畫作,讓參觀者了解鑲嵌在菸業裡的人、物與環境之間的產業關係(圖3)。同時也對臺灣各地已完成的菸業遺產保存案例作介紹,並介紹臺中水湳菸樓一案,讓大家了解現正進行式的保
存行動(圖4)。

圖三:展覽摺頁內的集章區
圖四:展覽全景照

在展期間也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參觀者的參觀經驗與想法,在兩週的展期間回收的有效問卷共137份,根據統計,認為展覽中最有趣的部分依序為:菸樓、文物展示、歷史、活體植栽、菸農小故事、文化資產化的菸業、烤菸季、繳菸;認為該展是有趣的有135位(含非常同意及同意),認為不有趣的有2位。在看完展覽後,會想更深入了解臺灣的菸業文化歷史及現況者,共有128位,有9位勾選了不會想更深入了解。在菸業文化保存的矛盾性方面,有29位填答者認為進行菸業的歷史文化保存算是鼓勵大家接觸菸品;由此可見得,在當代進行菸業文化的保存及詮釋時,矛盾性的處理是需要被重視的,縱使在展覽中已做明確的表態,同時在導覽中筆者也強調了保存意識與鼓勵吸菸是兩件事,依然有參觀者認為這兩者的關聯性是存在的。

  展覽是一種公共教育的形式,經常是文化遺產保存呈現的一種方式,展覽的敘事和文化遺產的再詮釋更是文化遺產學關注的議題。在有限的資源下,「燻烤吧!1970」作為一個菸業遺產保存及知識傳遞的實踐,試圖藉由策展行動針對筆者這些年對菸業遺產所做的觀察,給予一個實踐的嘗試和回應。在大學校園這樣的特定場域裡,以文化保存作為目標的展示,也是知識生產及參觀者和歷史建立連結關係的場域,透過參觀者學習反應的觀察、問卷調查及參觀後的提問,促使我們不斷省思不同場域裡的文化遺產保存實踐的可能性。

小結

  本文的觀察觸及菸業遺產不同階段及不同狀態的保存,材料來自筆者長期以來對菸業遺產保存與詮釋所進行的觀察,以及參與過的相關案例所遭遇到的問題。無論是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產經調查研究、認定價值、確定被保護、修復及最後的活化再利用,需要投入的時間、人力及資源眾多,期間總有許多問題狀況會發生,進而影響最後的結果。除硬體建物修復再利用外,現在對於無形遺產的重視而進行的保存活動也愈趨多樣化,出版專書、拍攝紀錄片、將無形文化遺產與其保存者列入文資法保存對象,或是文化部推動的國家文化記憶庫;另外也有突破性的發展,像是文化部欲發展的「文化保存2.0」正推動文資法修法,希望納入「動態保存」,以解決蒸汽火車復駛所面臨的空汙爭議。同時,也發現近日與文化遺產破壞與保存相關的新聞,在媒體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一則以喜是大家對於文化遺產的關注越來越多,一則以憂則是壞消息總是層出不窮?菸業的有形和無形遺產同樣也有著不同的保存方式,每一次都以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等待著改變與新生,保存後留下的有多少?又或者,留下的卻沒有被好好的敘說故事,有時沒有深入的了解,你不知道留下的東西有多精彩!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