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珍珍大姐:一位溫暖如玉的奇女子—吳翎君

吳翎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曾珍珍老師長我數歲,私下我稱她為大姐,於我,她的確像一位照顧妹妹,鼓舞我大步前行的大姐頭。我和她相識很晚,在花蓮教育大學與東華大學合校之後,才逐漸熟稔起來,因為數年前《人社東華》創刊之後,她和石忠山(公共行政系教授)總是扮演稿源救火隊的角色,我因擔任創刊主編,我們三人偶爾聚會,一頓飯吃下來身心舒暢;Emily Dickinson的詩歌意象、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真理無懼、霍布斯邦(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的革命年代,外加不傷大雅的小八卦,飯後我和珍珍大姐還加場散步,談談女人心事。最近的一次三劍客聚會說好要去她的安居新屋訂製外燴,由石忠山買單,沒想到她竟已遠行到天家去了。珍珍大姐是虔誠的基督徒,她數年前曾遭長子遽逝之哀痛,但在信仰上她始終非常堅定,我們為她禱告領受安息的日子。

                去年四月初,她開車載我到市區一家幽僻的巷弄小店晚飯,因為兩人在車上談興太高了,車速可能不到三十公里。後來我發現後面有輛警車尾隨,覺得頗為驚訝。待停好車,警察趨前示意我們搖下車窗,他們以為我們可能是酒駕或吸毒或不明原因才會如此龜速,待識得是兩位善良女士後,警員向我們致歉連連。珍珍大姐和我乃相顧大笑!這次聚會她正在規劃下一學期人文社會學院的「人文學經典導讀」課程。人文學經典導讀是她擔任副院長後精心策劃的一門精緻課程,凡事認真和要求的性格,也顯露在這件事情。

                首次實施的人社院人文學經典學程,共有178 位大一學生修讀,這樣的大班課求同學需繳交課堂筆記,課後並且有討論。這堂課由校內外老師輪番上台授課,而她每堂課必親臨教室做開場導言始離席,下課前細腻周到的她又飄然回到教室。她說她在場,大一學生會比較感受到人社院對這門課的重視,不能打混。輪我去上課時,看到同學們聚精會神、勤做筆記的樣子,真的讓我感受到初任教席時學子專注問學的古樸書院氣氛。為了讓同學熟知如何記筆記她邀請了實踐大學的陳超明老師來談〈記筆記之方法與訣竅〉。新學年度開始前,她早就再規劃第二年課程,我節錄當時她給我的郵件如下:


下學期人文學經典導讀課程正在成軍中,華文系部分已邀吳明益,他正在認真考慮,中文系邀吳冠宏,台文系會嘗試邀康培德,雅萍建議歷史系仍由妳出馬講卋界史,英文系擬邀甄倚或君琦。教大家如何抄筆記部分,我甚至想找上學期表現最佳的英文系學生李瑩主講。由於下學期經費不足,外邀演講僅限一人,不知妳有推薦人選嗎?另一人次擬由我充任,或許就介紹灣區的兩間美術館:柏克萊的BAMPFA和舊金山的MOMA。這星期妳何時返北,返北前可撥㸃時間一起用餐聊聊嗎?

               去年11月初她在東華圖書館跌倒了,幸有館員馬上叫救護車送醫院急診,她頭上縫了數針,不數日仍舊上班,戴上帽子抱傷主持了人文經典的課程引言。這便是她一貫的堅毅剛強──永不退卻的任事拼命。過了數天,她告訴我說跌到那刻,天旋地轉好像要回到天家,我始知彼時彼刻的萬分驚險,囑她務需多休息。她曾有信給我:

意外受傷讓我必須靜養一週。獨處時,我保守自己活在神的愛裏,心靈平靜,免去了被恐懼和自憐呑喫,但也對自己在人社院裏的角色扮演有所省思。如何善用退休前未來三年的歲月,我正在認真地等候主的旨意向我顕明。目前,我唯一

知道的是時時禱告,尋求明白神的旨意。


                珍珍大姐對東華大學有很深的情感,就是那種「厝內人」凡事任勞任怨的憨仔精神。不謀求個人升官發財,永遠想著美好遠景的規劃,可以為了堅持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奮不顧身。雖然她在小事情的枝節上常常迷糊,但遇大事則是尺寸分明,不容間隙。(她對楊牧文學獎的推動和創辦英美文學系,已有不少老師都提到)。忙碌的公務中,她既不抱怨,也從不吹噓自己的功蹟,始終把勞苦功高的紅玫瑰送給別人,默默做事,予人無限溫暖。做為女性人文學者的溫婉柔美的特質在她身上展露無遺,有次她和我說:「翎君,我塊頭大,如果說話再咄咄逼人,別人肯定以為我太有霸氣,所以,說話肯定不能快,也不能大聲」。不知是否為讓說話的節奏有所停頓,珍珍大姐說話有一慣語 「you know」、「you know what I mean」。如果她對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意見,會先冠上一句「請容許我這麼說」,再慢條斯理地闡釋她的觀點;因我也是人高馬大,同有感受,深深體會她的話語心情。

                珍珍大姐是台南人,出身於殷實的商人之家。高中讀北一女,後就讀台大外文系,再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她在台大外文系同學有早年去世的舞蹈家羅曼非,和目前任教於台大外文系的廖咸浩,她常說她們台大那一屆頗多才子和佳人。後來楊牧老師回台大客座,於此奠定她和楊牧老師一輩子的師生情誼。1992年回國任教於甫成立的國立中正大學外文系,1996年跟隨楊牧老師創辦東華文學院移居花蓮參與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的創設,2000年擔任系主任且負責成立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她曾以Toni Morrison的小說 The Bluest Eye 中譯《最藍的眼睛》獲金鼎獎最佳翻譯人。近年她有數篇隨筆文字刊於《人社東華》,包括創刊號的冬日訪談楊牧老師、英詩與藝文空間介紹等文章。她的自我介紹說:「曾自許60歲時成為學貫中西的博雅學者,目標雖未達成,惟留住了一顆自在悠遊於人文與藝術世界的心靈。」最新的一篇作品是造訪柏克萊美術館&太平洋電影檔案館(Berkeley Art Museum and Pacific Film Archive,BAMPF),大家可以從這篇文章(第13期)中看到她對藝文鑑賞的獨家品味。她的每篇文章都呈現了中年以後人文學者愈來敏銳而寬廣的視角,和那種「無入而不自得」的自在襟懷。

珍珍大姐每學期往返台灣和美國加州灣區,去年一月她在灣區來信:「抵達灣區一星期以來,陰雨綿綿,不見天日的多,陽光吝惜露臉。我在冷清的屋內因時差白天昏昏欲睡,清醒的時候則琢磨如何把Bob Dylan的福音歌曲穿透人心的歌辭轉化成中文。那是靈魂求救的吶喊丶得救後的感恩,純淨至極的語言,把搖滾舞台變成聖壇。難怪樂迷錯愕!」回國後,她拎了一瓶白葡萄酒與忠山在我美崙的寒舍,三人大啖烏魚子,暢談天下事。今年夏天她因佈置新居而不回灣區,但6月時她和家人曾在日本東京相聚。也因為這樣8月份王鴻濬院長、她和我三人在炎炎夏日又小聚一次。沒想到這次聚會,竟成了一次告別珍珍大姐的會面。找回當時她給我的郵件,真是令我感慨萬千,文字是這樣的:

日前文君在院辦對著我手裏搧著一張紙,告訴我那是妳的離職公文。我全無接手過來看的意興,因為不捨,就像送別好友離鄕高就去實現更遠大的夢想,不捨中有祝福和期許,當然留下来的人不免落寞,因為少了一位可以一起打拚的夥伴,尤其當各種深耕計劃正在如火如荼構想之際。

上星期五與學界友人和作家李昂在位於瑞安街222巷2號的水牛書店小聚。店內附設有咖啡廳,供應特調咖啡丶甜點和法式美食。因離師大不遠,特別推薦給妳。

這封信可看出她對人的細膩和溫厚之溫情。如今人生路上少了像她這樣具有精緻藝文品味和知識交流的諍友,少了她信中說的可以一起打拚的夥伴,真令人哀慟!這兩日心中始終遶著Judy Collins的 〈Houses〉。這首歌曲,想起她始終像海鷗一樣飛行太平洋兩地:

You have many houses, one for every season
Mountains in your windows, violets in your hands
Through your English meadows your blue-eyed horses wander
You’re in Colorado for the Spring
When the Winter finds you, you fly to where it’s summer
Rooms that face the ocean, moonlight on your bed
Mermaids swift as dolphins paint the air with diamonds
You are like a seagull as you said

------(略)

There are people with you living in your houses
People from your childhood who remember how you were
You were always flying, nightingale of sorry
Singing bird with rainbows on your wings

相信在彼岸,安歇的青草地,珍珍大姐正以慣有的淺淺微笑看顧著我們!謹以此文紀念這段共有的生命交會,在絢麗晚霞中搭建起的恆久美好之友誼。


作者介紹

吳翎君,台灣花蓮人。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畢業,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專業為十九世紀到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史。曾任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東亞系訪問學者、美國傅爾布萊特(Fulbright)學者於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a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著有:《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 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書局,2003 年,《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 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 《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 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社簡體版,2014 年 1 月)等學術專書及相關學術論文。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