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最近有動物從野生動物園「逃脫」及後續事件,所謂的「逃脫」當然是以人類視角出發的界定,然而就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而言,是否只有人類觀點的視角呢?有沒有其他思索的可能性?本期《人社東華》即以《這是一個不只有人類的世界:當代社會中的人與動物之關係》一文揭開序幕,在這篇介紹與紀錄「垂直整合專題課程」的師生共筆中,林潤華老師與蕭邦媛、賈沐蓉兩位同學帶領讀者了解這門探討人與動物關係之課程的課程設計,以及從「共讀」、「物的議會」到「主題式移地探索」的學習歷程,顯示師生在教與學上的共同努力,但願這樣的課程能使人與動物的關係受到更深度的關注與討論。

  包含上述這篇文章在內,本期電子報內容多數與課程相關。潘宗億老師與陳嬿亘同學分別記述歷史學系「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簡稱「白冷會」)田野調查團的參訪過程。所謂「日久他鄉是故鄉」,許多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的傳教士們在此落地生根,貢獻卓著,透過詳實的參訪記述,使讀者有機會認識教士們的事蹟,感受到與其相處的溫度。或許,用心且扎實的研究與紀錄書寫,正是對這群嘉惠島民的教士們最好的回報方式之一。

  由林潤華、張瓊文兩位老師以及曾子睿同學撰寫的文章則記述臺灣文化學系碩士班全英文課程「亞太區域研究導論」到金門移地教學的點滴。這個移地教學緊扣地理學對於「邊界」的關注,帶領外籍生認識金門這個多重意義的「邊界」,更透過翻轉教學的設計,招募本籍生規劃與執行深度導覽,使之與外籍生有交流的機會。就請讀者們跟隨諸位同學的腳蹤,來趟深度的金門之旅。

  由陳素梅老師與同學們撰寫的文章則介紹三部向全國觀眾公播的公共電視 PeoPo 公民新聞影片,同學們分享從構思到拍攝過程的經驗與反思。社會學系由素梅老師開授的「社會變遷」課程長年與 PeoPo 公民新聞合作,傳授學生製作新聞影音報導的方法,也使學生有機會把作品發表到公民新聞平台,不僅可以保留學生的學習紀錄外,更可以讓社會大眾看到學生的影音報導,而報導主題以花蓮在地社會變遷為主,具備紀錄且宣傳花蓮文史的效果。誠如素梅老師所言,「社會學系並非新聞媒體專業的科系,作品獲選的學生目前才大二。他們的影音報導能獲選全國公播,非常難能可貴」,在此邀請讀者們一併觀看新聞。同樣與社會學系課程有關的文章是〈故事。集〉,書寫同學們到花蓮好事集進行服務學習的經驗,同學們的付出也受到在地媒體的報導。

  本期季刊也收錄楊儒賓教授對於本校校友朱志學先生所著之《莊子物學》的推薦文字,另外還有一些小品文章與詩詞,現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吳冠宏老師記述本校中文系創系的鄭清茂教授,李慶豪博士則描繪他的老師吳冠宏院長,頗有優良學養世代傳承的風範。最後,何若瑜同學分享其取得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後到實際書寫的心路歷程,王聖元先生則提供新詩三首供讀者品味。

  由於有些文章的篇幅過大,本期電子報做了分篇的處理,以便閱讀。在時序即將進入清明,祈求春雨到訪之際,以上內容,但願讀者們展讀愉快!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