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轉眼又到歲末,相較過去幾年,今年的冬寒似乎來得特別早,也讓平安夜與元旦跨年更有味道。
此時也是《人社東華》第 36 期出刊的時刻,本期季刊首先收錄與本院榮退教師顏崑陽教授新著《中國詩用學:中國社會文化行為詩學》相關的作品,包括清華大學陳國球老師為本書所寫的序文,以及本院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胡詩專關於本書新書發表會暨學術座談的側記。從這些文章中可看出顏教授治學之嚴謹,以及充滿批判性反思,特別是對於學界習於援引西方文學理論以分析中國古典詩詞的慣常提出異議,進而另闢蹊徑。《人社東華》就透過這兩篇文章的引介與討論,邀請讀者展讀顏教授的新著,一同感受中國詩歌之美。
一如往常,2022 年秋季學期,人文社會學院有許多學術活動,除了上述提到的新書發表會暨學術座談外,關於本校名譽博士與駐校作家吳晟先生的紀錄片放映暨座談會也是重要的活動。勵心如同學記錄了觀看《他還年輕》放映與參與座談會的心得,指出詩人能長年保持創作,其不老的秘密正在於「對文學、土地、社會持續保有關懷之心與熱情,以及持續與年輕世代教學相長、傳承相關經驗,一起為建構文學之美、守護故鄉土地而努力」。相信對於不同世代的學子而言,這樣的精神充滿啟發!
本期季刊也收錄兩篇由科技部(目前已改名為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改寫的作品,無獨有偶,兩篇文章都嘗試以敘事分析的角度掌握行動者主觀經驗,分別是廖映彤同學談台灣當代男性憂鬱者的受苦經驗,以及劉俊良同學談中國配偶子女的國族認同與形塑之因。同學們能在競爭激烈的提案中獲選固然不易,後續研究操作與成果改寫過程中也是需要苦工,或許作品的成熟度還有進步的空間,不過這都是作者努力的成果,經此研究操作與書寫過程也必然功力大增。
本期季刊還有來自本校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許倍僑的文章,談論當代人類學家在田野可能遭遇到的道德難題,以及為人類學者的職權與存在價值提出一些定位。田野工作一向是人類學訓練的成年禮,面對千絲萬縷的田野情境,歷代學者身處其中,會有所感,有所反思。我們欣見新一代學子提出自己的見解,也期待作者未來能更進一步,基於自身的田野經驗與學術前輩們的田野反思進行對話。
另外,時逢中國語文學系江美華老師即將榮退,本校校友林家維同學撰寫的〈悠遠緜長的餘韻——記江老師在東華的二三事〉,記述與美華老師的師生情誼,也顯示美華老師在啟迪學生上的貢獻。在此,《人社東華》祝福美華老師榮退後一切順心平安。
最後,本期季刊亦為奇萊文學獎特刊下集,收錄的獲獎作品共有楊智淵的〈風曰飛廉〉(古典新創獎)、陳尚季的〈轉去〉(現代詩獎)、張弘政的〈想家〉(兒童童詩獎)、楊凱丞的〈逐格播放〉(散文獎)、楊依婕的〈螢火蟲的天敵是時間〉(高中散文獎),以及韓祺疇的〈同居〉(短篇小說獎)。恭喜上述獲獎作者!
在隆冬之際的元旦假期,「歲末辭舊迎新日,惟願新年勝舊年」之時,除了歡慶跨年之外,不妨享受《人社東華》的展讀之樂,或許也是一番冬日情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