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 副教授

  歷經新冠疫情三級警戒的 2021 年即將結束,所幸,此刻的島嶼能夠在疫情趨緩下,相對安心地迎接 2022 年。這一年,我們也歷經四大議題的公民投票,校園中有許多討論,看到不少年輕學子對於公共議題的關心,對於高等教育機構而言,應該值得欣慰。

  年關將近,通常也是回顧走過之路、沉澱反思與展望未來的時刻,本期《人社東華》第一篇文章正屬於這樣的性質,由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西灣學院主任王宏仁老師所撰寫的〈沒修過社會調查,別說你讀過中山社會系〉一文,為我們回顧其系所在操作「社會調查」課程的源起、執行過程中遭遇的困難,以及向校方協商教師學分數的經過。在教師的努力及校方支持下,儘管有些問題仍懸而未決,然而仍樂觀迎向未來,從學生回饋中也印證教學成效。這篇文章另外透露的訊息是,在當代高教要求教師開設更多深入社區的操作性課程時,更加彈性地計算學分數恐怕是一個必要的制度性支持,但願中山大學的案例是一個可以攻錯的他山之石。

  同樣與課程相關的文章是由張瓊文老師及王雅琳、吳愷祥、陳冠中、游月伶、趙修玟及簡嘉儀六位同學共同撰寫的〈團結經濟之在地實踐 VIP 課程的教與學〉。瓊文老師透過 VIP 課程(Vertical and Integrated Program,垂直整合課程)機制,並獲得深耕計畫經費補助,與部落夥伴及經濟弱勢組織合作,帶領學生透過讀書會、實地參訪及專題研究的方式,共同思索主流資本主義經濟之外的實踐路徑。從學生的側記中,可以看出,儘管某些對於原住民與部落的刻板印象難以透過課程立即消除,但同學們無論在自我反思、團結經濟相關知識學習,對田野的認識等面向均有所成長,未來的專題研究成果令人期待。

  李宜澤老師的〈我「異」故我在──談社會科學部落格書寫與芭樂人類學 2《異溫層迷航記》〉不只是簡介《芭樂二:異溫層迷航記》的書介,更以「芭樂人類學」與其他人文社會領域科普網站的對比,特別是與「巷仔口社會學」在將部落格文章編輯成書上的差異,突顯其「我異,故我在」的「異溫層」特點。另外,本期季刊很榮幸地刊載本校榮譽博士曹尚斌先生新作《尚文齋纂文續編-曹尚斌的漢學天地與人生風景》的序文,主編吳冠宏老師與作者曹尚斌博士記述曹先生在本校的就學與艱辛的「立言」歷程,孜孜向學的身影,也為校園中所謂「無動力世代」的青年學子樹立足以學習的典範。一些年輕的後輩也展現求學的企圖心,由應尚樺、張利琦、邱泰嘉與黃種賢共同撰寫的〈把手弄髒,相信田野──社會學系田野研究工作坊側記〉,就記錄了幾位同學在工作坊的學習收穫與心得。

  另外,本期季刊也收錄位於德國杜賓根大學的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European Research Center on Contemporary Taiwan)的文章,介紹該中心的任務、學術旨趣與學習資源,提供給本校同學在未來進修上的參考。在此特別感謝目前擔任該中心駐地研究員的傅偉哲先生協助將本文翻譯成中文,並提供個人的訪問側記。

  最後,本期季刊亦為奇萊文學獎專刊下輯,刊載六篇得獎作品,分別是短篇小說〈凱姆來了〉、現代詩〈在許久以前〉、古典新創組〈貓眼之凝視〉、全國高中文學獎現代詩〈清明潤餅〉以及兒童文學作品〈小葉兒〉與〈小水漥〉。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張嘉栩為讀者提供一篇導讀,以「主體的視線與視線中的主體」為軸串起六篇作品,給予讀者一些閱讀的線索,也充滿巧思。

  歲末寒冬,或許在跨年之餘,能品著「綠螘新醅酒」,挨著「紅泥小火爐」,展讀這些作品。祝福大家展讀愉快,新年快樂!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