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甄倚(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九月份的《人社東華》在夏末秋初的開學季出刊,本期的專題是「鬼」。前陣子《通靈少女》火紅開播,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電玩《返校》也興起一股熱潮,《妖怪台灣》這本書大賣,今夏《紅衣小女孩2》也有不俗的評價,因此我們想討論一下這個現象。關鍵辭是鬼魅、怪物、喪屍等,也想藉由「鬼」的思考來跳脫以「人」為中心想像的侷限,將目光轉向「非人」的畛域,故「他者」的倫理議題,也都包括在這期「鬼」的專題中。
本屆2017年楊牧文學講座【楊牧詩獎】評選結果出爐,由政大臺文所博士班張詩勤同學獲得,本期從她得獎詩集《除魅的家屋》中挑選三首詩刊登。華文系黃宗潔老師的文章,帶領我們認識日本大眾文學中的幽靈,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與怪異共存。臺灣文化學系林潤華老師在〈鬼地方〉一文中,則從地理學的觀點,來檢視「鬼」的議題與鬧鬼的現象。英美系許甄倚老師的〈人鬼同途〉一文,探討三位非裔美籍女作家的魑魅書寫與大西洋販奴、離散創傷、美國境內白人恐怖主義之間的關係。臺師大英美文學所博士班學生,也是專欄影評人的陳瑄,則以酷兒理論及性別的角度剖析喪屍電影這個有趣的文類。這五篇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學門談鬼,但解構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則是一致的,希望讀者可以獲得啟發。
本期「文化沙龍」有一篇文章,臺師大歷史系吳翎君老師閱讀香港大學歷史系徐國琦教授新出版的半自傳性質的浮生六記,書名為《邊緣人偶記》。「東華風景」的一篇文章是英美系碩士生邱慶恩同學側訪藝設系四年級的吳承諭,吳同學的畫作〈俎上肉〉榮獲春季美展「邊緣派對」首獎,訪談中我們可獲悉年輕藝術家的思想與觀點。「藝文空間」收錄了一篇文章,筆名馬路的旅美執業律師張振倫從西貝流士的作品《芬蘭頌》談起,娓娓道出芬蘭歷史的美麗與哀愁。英美系的楊植喬老師則從文學教學的觀點,來談英詩教學。臺灣文化學系張瓊文老師的〈河堤上的散步〉,則是細說她與流浪犬間的纏綿故事,以個人經驗來談動物權及動物福利的問題。
本期《人社東華》共收錄十篇文章,篇篇精彩、引人入勝,希望大家閱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