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國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
序言
本文形式上雖分別為兩場學術演講活動之側記,然其間實有內在相關的主題連貫之,此即:「中國的現代性」。這個主題的脈絡可溯自堯舜、周公、孟子、陽明、清末民初及至1949年後當今的海峽兩岸,可謂源遠流長。
鄧育仁教授的演說以「共和」的理念為核心,旁徵博引,娓娓道來,嘗試思考中國未來的可能出路。楊儒賓院士則透過「中華民國的理念」之敍說,以之為方法,試圖為臺灣所面對的當今世局,謀求紓解之道,憂時之情,溢於言表。兩位學者勇於應世承擔的現代公民儒家精神,實值後輩如筆者,學習效法之。
壹、演講:〈共和中國的理念〉(鄧育仁)
一、 緣起
之前,在中國思想史的課程上,本校人社院吳冠宏院長提及一場演講,是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所長鄧育仁特聘研究員主講。這個演講如期在2024年11月19日上午九時於人社二館第五講堂舉行。院長嘗言,更早一場的演講者林安梧教授乃「公民儒學」之提倡者(註一)。而鄧教授從2015年出版著作《公民儒學》始,以至2022年的《公民哲學》(註二),亦均聚焦於「公民」此一關鍵詞𢑥,自有其特別用心。尤其,於此多元思想及深度歧見紛呈的混亂世局,聆聽鄧教授現代公民思想觀點的演說,實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然而,令人稍感意外的是,鄧教授演講的主題不是「公民儒學」或「公民哲學」,而是「共和中國的理念」。心想,這個題目,在當今學界,是個政治大不正確的議題;為什麼要提中國?共和中國指的是咱們中華民國?還是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禁令人疑惑又好奇。
二、鄧教授演講側記
講者開場即敍明這個演講的目標不是辯論,而是為了交流。「如果我們都只是為了生存,就會忘了人生還有更美好的價值。」
當然,「republic」一詞是源自西方哲學中的政治思想而來,而中文「共和」則是大槻盤溪以《史記•周本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中的「共和」來翻譯此字詞 。講者為何未以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共和」(主義)的精確學術意義來說?(註三)反而是以日人引用《史記》「共和」典故的源頭來解釋?筆者猜想應與演講主題「共和中國」或有相互呼應之深意?
(一)進入主題,講者首先提出來的,是思考(問題)的起點,由外而內層層剝開,分別是:
1、(我們是)怎麼活在這個多元紛爭的世界?
2、怎麼感覺?
3、怎麼反思?
4、怎麼看?
第1層是指當今世界呈顯的現象,這是一個多元而紛爭的世局;第2層是我們對世局如此多元紛爭,有何感覺?第3層針對這樣的感覺,我們如何進行反思?第4層則是我們的觀點何在?這四層問題,緊密關聯,環環相扣。
(二)其次,經由觀察已經身處民主社會的我們,發現部分人民不自覺自己是可以善用權利、展開自治行動的「公民」;很多公民不瞭解所謂的「心智多樣性」,以及由此而來「價值多元」的意涵和「深度歧見」的問題(尤其是其中的「善善衝突」的問題)。刻板印象中,我們總以為衝突即「非對即錯」、「二元對立」而已。於是雙方都會義正詞嚴、自以為是,進而激烈爭抗。不知道在心智多樣、價值多元的今日,大家均各有所據,只是所主張的觀點不同而已,不見得都是你錯我對、你死我活的零和對立衝突。 可是,筆者直覺的反應,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張力及落差,僅透過這種善善觀念的轉變呼籲,即能得以消融解構嗎?(註四)
(三)啓蒙運動之後,大家開始有做為「人」的感覺(註五)。這話說得真切而沈重!但是,時至今日,因為公民身分是如此理所當然,反而使我們忘了在面對多元紛爭、深度歧見的世局中,公民自己也有權利(及義務),必須為家、國的美好,盡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四)從啓蒙運動以來,我們具有了批判的精神,然而批判不能只是挑出對方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挑對的能力。這種批判思維觀點的轉換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一種自退一步的開放空間,是一種「自覺(self cultivating,自我培養)」的能力。這是「為己」之學,也是可以為地球改善一個人類的最基本的「為人」之學。帶著此種自覺去從事一件工作,與沒有帶著自覺而從事,其過程與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
(五)美國與歐洲主導的文明有所不同,與中國的文明差異更大。我們不僅要多瞭解美國,更要真正的去面對中國,正視中國的「存在」。也就是說台灣要同時關注世上美、中格局之已然形成,以及自身與此兩者之間的關係。
有一種「假設」主張,亦即:有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現在還是處於「建國過程」的階段,因為仍將國家視為黨的革命工具,並非是已經執政(executive )的政府。因為共產黨綱的位階猶置於其國家憲法之上,解放軍仍隸屬於黨的指揮。可是,正常而言,畢竟國家才是主權真正最終的擁有者呀!
學者(如任劍濤,長江學者)期待,中國未來能成為真正的憲政國家。由家——國——天下的傳統士君子的思想來看,天下即指文明可以到達的地方;如此推而論之,士君子階層本就懷有自覺參與文明、治理世界的胸懷。因此,中國的現代國家建構目標,就是一種內含治理世界要求的國家建構。這樣的天下胸懷與美國領導世界的思維,是否有本質上的區別?實值得我們深思。
(六)美國特別重視「不(被)干預的自由」 ,尤其政府對企業更是如此;再者,因為對心智多樣性的肯認,所以覺得「文教權」特別重要,因此憲法有國家預算比例最低下限的規定(亦即肯定文教的重視與普及與心智多樣性有正向相關)。
三、筆者引伸的閱讀
聽講中,遇若干重要概念,未盡明白而存疑時,則思補充閱讀相關文獻,以為學習之初步。分述如下:
(一)從啓蒙運動到公民哲學
此乃演講中略帶而過的關鍵背景。根據西方哲學史之推衍,簡要概分可得如下(註六):
1、古典時期,神話退位,哲學追求神聖般的智慧,形上學即成此時期之第一哲學。
2、啓蒙運動之後,哲學追求開拓人性智慧的種種可能,知識論乃居此階段之第一哲學。
3、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是價值多元而紛爭的時代,大多數人不待爭取即有公民身分,然面對著多元紛爭、深度歧見的問題關卡,此時的第一哲學實應是由公民視角出發,追求公民智慧的哲學,亦即公民哲學,以茲面對當前的困局。
(二)何謂共和(主義)?
經院長告知,亦聆聽了中研院蕭高彥院士12/18有關〈美洲原住民議題和近代國際法早期發展:政治思想史的考察〉於環境學院講堂所舉辦之演講,得到了「政治思想史」相關知識的珍貴線索,進而閱讀蕭院士之大作《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獲益匪淺。針對演講中最核心的「共和」概念,摘錄幾點閱讀內容,分述如下(註七):
1、當前各國名稱中,有著「共和」一字的,不在少數,乃在標示一種與君主政體相對立的政治體制,維護獨立自主及政治自由為根本的政治價值(註八)。
2、共和主義完整的表達乃為「公民共和主義(civic republicanism)」(註九)。
3、共和主義的核心價值包括自主性(autonomy )、政治自由(political liberty )、平等(equality )、公民身分(citizenship )、自治(self-government )、共善(common good )、政治做為所有成員參與審議(deliberation )的公共過程、愛國情操(patriotism )、公民德行(civic virtue )以及克服腐化(corruption )等(註十)。
4、「在哲學層次上,康德接受盧梭關於公民自我立法的共和理念,但嘗試擯除其激進民主之思想傾向,以證成憲政共和主義的理據。(註十一)」
5、「康德進一步區分國家的統治形式與政府形式:前者乃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人數,可分:一人、貴族、民主等三種形式;後者是政府如何依據憲法,運用其完整權力的方式,區別為「共和」與「專制」兩種政府體制。(註十二)」
6、「康德將共和主義界定為「行政權與立法權分立的政治原則」,並強調民主與共和不可混淆。在康德的架構中,「共和」與「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 )」的權力分立原則劃上等號。(註十三)」
7、由簡要的歷史回顧中,可歸納出現代共和主義所發展出的兩個相對立的典範:民主共和主義(democratic republicanism )及憲政共和主義(constitutional republicanism )。前者著重於政治自由的「實際行使」,後者則強調行使自由不可或缺的「制度架構」(註十四)。
(三)何謂公民儒學?
1、近百年來,學者所爭論中華民族如何開出現代化的問題,林安梧教授以釐清「歷史的發生次序」、「理論的邏輯次序」、「實踐的學習次序」等三個概念來回應(註十五)。
2、在理論的邏輯層次,他認為「本內聖以開出新外王」似是合理,「但歷史真正的進程是在實踐的學習中努力向前發展的,這便不是如何從良知怎麼自我坎陷,怎樣開出知性主體,怎樣開出民主科學。根據史實發展所揭示的是,我們是在新外王的學習過程𥚃,逐漸與原先的內聖起著「調節」的作用,彼此交談、對話,而往前邁進著的」(註十六)。
3、具體落實而言,這個過程並非是理論邏輯的「內聖而外王」而是「外王而內聖」;前者乃傳統儒學或稱為君子儒學;後者便是現代儒學或稱「公民儒學(註十七)。」
4、進一步說,這個實踐的學習次序,並非本內聖以開出新外王,也不是如何由良知的自我坎陷開出知性主體、開出民主科學。它是在新外王的學習過程裡,回過頭去啓動內聖學,做出調節融通的可能。這種對自家文明傳統起著重大調節作用,所形成一個獨特的現代化歷程的現象。這種調整就是由傳統君子儒學轉化為現代的「公民儒學」(註十八)。
四、聽講者感想
(一)吳院長於鄧教授演講結束時的談話,提及一個很有意思的往事:高中時代參加奧瑞岡辯論比賽,因為較具傾聽、包容的個性,於結辯時常「兼容並蓄」,總會包括、容納了對手的意見。然而,卻也因此成為辯論賽「歒我不分」、缺乏「敵我意識」的常敗軍,大大不受隊友歡迎。可是,這種包容、溫和的性格,雖在青少年時期帶來極大的壓力與挫折,如今卻轉化為日後為人處事,與人溝通、協調、傾聽的自然特質;所謂自然,即是真誠而不刻意;這個真實的故事,若與演講中屢屢提及的多元紛爭、深度歧見的當前情境對照,特別值得參考。
(二)鄧教授演講核心關鍵詞之一是「聆聽」,而非言說;前者乃面對多元紛爭、深度歧見問題時的起點,雖不是解決方案,但至少是個開始,如能雙方各退一步,留下空間、增加瞭解,或許仍有轉機;「言說」則是爲了說服對方而已,常常於事無補。
然而,誰是聆聽應然的主詞?從「我」做起?
(三)演講進入尾聲時,筆者提出三個問題請教:
1、因為權力的不平𧗾,美中、美台、中台如何進行溝通?如何進行聆聽?權力優勢者似乎沒有聆聽的必要?當前世局的實例:美中的相互卡脖子、修昔底德陷阱式的兩強爭抗的局面,豈是善善衝突?統一/台獨、擁核/反核、死刑/廢死、中華歷史文化/去中史觀,等等是否都可以溝通或理解為善善衝突?似乎誰也不聽誰的!
2、如果文教權影響心智多樣性甚鉅,如何看待台灣教育課綱的改變?
3、自由主義的美國,以不干預企業運作為尚,但為什麼威脅利誘地要求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美國到底怎麼了?
主講者非常謙虛地表示,沒有明確篤定的答案,對於未來,也似乎沒有那麼悲觀。
(四)此次聽講,得到許多知識的啓發,亦覺得演講的背後似乎有一個更高、更大、更深沉、更重要的預設、企圖與問題(是questions 也可能是problems )存在;演講投影片通常是標題式的,只是演說時的框架,講者具有溫文儒雅的氣質與真誠的熱情;其思想、內容開闊而豐富,然而時間有限,聽者不免仍留有疑惑。
諸如,所謂「共和中國的理念」如此沈重的主題,為什麼說得如此雲淡風清?
再者,我們面對世局的混亂又多元的歧見,公民儒學或共和思想真會是可能的調節解方?
我們該如何判斷什麼才是善善衝突?誰說了才算數?
西方的共和(republic )和周、召時代的共和,可以對等、對比、對稱看待嗎?
常說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民主與共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民主意指主權在民,共和指實行憲政),對岸的中國國號亦有人民又有共和;因此,「共和中國的理念」是否預設了若能如此便是未來中國的理想圖式?
美國政治之民主、共和兩黨之競爭,是否可為當前台灣政黨之借鑑?
(五)帶著這些疑問念想,若能成為日後再學習的基點,未嘗不是此次聽講最好的收穫。
貳、座談會:〈當「中華民國」的理念遇到「中國仍在建國當中」的假設〉(鄧育仁、楊儒賓)
一、再續前緣
甲辰龍尾,冠宏老師傳來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辦如上標題的座談會訊息:2025/02/21,14:00起於中研院人社中心第一會議室舉行,由曾國祥研究員主持,鄧育仁特聘研究員及楊儒賓院士對談。
這個訊息,原是鄧教授傳給冠宏老師的。或許是鄧教授「感應」到筆者於上一段演講心得報告中留下的疑問念想,因而以這次的座談會回應、賜教,真是寶貴的學習機會;老師又囑當日將領我一同前往南港。
於是,師生兩人如約如期同車北上,展開一場山海相伴、學思綿延的「專題研究」校外教學活動。
二、座談會現場
主持人的開場、介紹如儀,謹略;茲將座談會兩位主談者的說話重點及筆者感想,摘述如下:
(一)鄧育仁的說話重點
1、整體而言,雖然內容大致相同,但不似上一次於東華演講的委婉舖陳與娓娓道來,而是極為顯題化的開場:「中國仍在建國中」的「假設」。延伸此假設所展示的事實命題是:中國仍在建構現代化國家的過程當中,亦即是一種內含治理世界(天下)要求的現代化國家建構(註十九)。
2、雖有以上的命題,卻也必須回看中共黨綱(章?)的原初目標精神:成立共和國,只是利用其工具性,作為進行世界革命的階段性工具。亦即,目前仍然處於革命黨的狀態,一旦達成革命目標時,國家即形消失。黨(章)高於一切(包括憲法),並對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全面、絕對的領導。
3、如此兩相對照之下,遂產生了下列的問題:
(1)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
(2)非常政治走向日常政治?
(3)中共高層自己改革?用革命反革命(姚中秋所提出的二次立憲)?
亦即:如何建構成為現代國家、從革命工具國轉變為憲政中國,以回應儒家文化「道統」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衷本心;我們似乎必須去思考一個重返共和主義的馬克思的可能(註二十)?
(二)楊儒實的說話重點
1、楊院士開場即提及研究所畢業之後不久(註二一),恰遇逢蘇東波劇變,及中國與資本主義妥協、「改革開放」走向市場經濟的時代;1994年由中國(政府)主導的「國際儒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Confucius Association)」於北京成立,亦象徵著共產中國重新接納儒家思想的文化傳統(註二二)。
2、親自參與赴中國參訪孟子故鄉的活動,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熱情與用心,覺得中共對於儒家傳統的態度似有改善。
3、除了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之外,從過往歷史來看,台灣從來沒有明確的國家的經驗(註二三)。
4、然而,中國現代化工程,恰好是中華文明遇到巴舍拉所謂「認識論的障礙」。中國現代化的源頭可以遠溯到「孟子學」,近的可追溯至「良知學」,而良知學也是孟子學(註二四)。
5、《思考中華民國》主張,中華民國的成立,具有一種儒家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的中西混融的現代性,兩者都𠄘續了悠久的歷史積澱意識而來(註二五)。
6、華夏大地出現的民主政治醖釀於孟子學的政治傳統結構中,當代新儒家認為民主乃是最終的體制。孟子曰:「人皆可為堯舜。」說的不是人皆可為天子,而是皆可(能)有堯舜之德(的機會是平等的)(註二六)。
(三)與會學者的評論或提問(僅記下列二位代表,其餘敬略)
1、蕭高彥院士提出對談人似皆有歷史主義化的理論思考傾向。
楊院士回以《思考中華民國》不只是思考歷史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將中華民國做為一種理 念,並對此理念進行歷史源流的考察與論述。尤其重要的是,企圖闡明跨越了歷史朝代更迭而能持續傳遞的儒家思想「潛流」的核心內涵及其影響與價值。另外,陳映真提過,台灣的問題必須面對的就是兩戰(冷戰與內戰)的問題,也就是說,因為冷戰所帶來西方現代性的影響,尤其西方的民主體制,會對台灣帶來刺激。
2、陳宜中研究員提出與兩位講者不同面向的評論:
(1)姚中秋已放棄憲政民主的主張(自習上任後)。
(2)如果沒有冷戰,台、日、韓就沒有民主。
(3)消滅中華民國是中共鬥爭、徹底打敗國民黨的最終目標。
(4)台灣有民主化,是因為有儒家,還是「雖然」有儒家?
參、綜合結語
綜合筆者所參加前述演講及座談的學術活動,從「共和中國的理念」到「思考中華民國」,以主題而言,顯然是分別從海峽兩岸不同的面向來談兩者可能的未來。 前者,介紹了彼岸以黨領政的框架,持續深化革命的想像以及面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競爭的修正與傳統思想文化對政治、社會體制演變的可能影響。馬克斯原由共和而共產,而中共可能再轉而邁向共和嗎?
鄧教授提出此大哉問,從趨勢演變來看,實值得吾人持續關注!
至於後者,則主要以台灣儒家的視角,提出「中華民國」理念,納中華入台灣,企圖為台灣當今由內至外的雙重困境:內部對立,外部壓縮的窘迫,尋求可能解方。其立論思想綿長深遠,溯自道統源頭(可延伸閱讀《中國現代性的黎明》),以至現當代的遞變傳衍(可延伸閱讀《1949禮讚》),在在可見儒者的苦心孤詣與入世承擔的勇氣,憂患之情躍然紙上!
楊院士嘗試在多重包圍的險境中,以孟子學、陽明良知學所潛流而出的儒家民主理念與因緣際會的西方思潮,以《思考中華民國》為方法,將之融鑄成一把寶劍,期待能為台灣殺出一條生路來。
肆、參考文獻
一、鄧育仁,「共和中國的理念」演講ppt 檔案,2024/11/19。
二、林安梧,《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臺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
三、鄧育仁,《公民哲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四、蕭高彥,《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
五、楊儒賓,《思考中華民國》,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3。
六、楊儒賓,〈從思考中國來的思想〉,收入思想編委會編著,《思想的力量:俯仰50》,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
七、楊儒賓,〈彷佛有光,因憂而寫〉,收入思想編委會編著,《辨析「中華民國」》,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
伍、延伸閱讀
一、楊儒賓,《1949禮讚》二版,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5。
二、楊儒賓,《中國現代性的黎明》,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5。
三、陳宜中,《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
註釋:
註一:林安梧教授的演講已於2024/09/24舉行,他的相關著作是《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臺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
註二:鄧育仁,《公民哲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註三:「共和」的概念可參蕭高彥,《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頁2~22。
註四:參鄧育仁,《公民哲學》,頁8~9及頁158~234。
註五:「啓蒙運動」於哲學史中的意義,擬於下節閱讀鄧育仁,《公民哲學》,頁3之重點補充之。
註六:鄧育仁,《公民哲學》,頁3。
註七:蕭高彥,〈共和主義的系譜〉,《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頁2~22。
註八:同前註,頁2。
註九:同前註,頁3。
註十:同前註,頁3~4。
註十一:同前註,頁15。
註十二:同前註。
註十三:同前註。
註十四:同前註,頁20。
註十五:林安梧,〈作者序:儒家還有戱嗎?〉,《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頁5~15。
註十六:同前註,頁13。
註十七:同前註。
註十八:林安梧,〈導論(從「外王」到「內聖」:「公民儒學」的可能)〉,《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頁36~37。
註十九:括弧中的「天下」,為筆者所加入。
註二十:此可延伸閱讀:陳宜中著,《馬克斯: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
註二一:中央研究院網頁院士簡歷資料,楊院士於1983/06台大中文碩士班畢業,1987/06台大中文博士班畢業。
註二二:參閱楊儒賓,〈從思考中國來的思想〉,收入思想編委會編著,《思想的力量:俯仰50》,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頁163。
註二三:參閱楊儒賓,〈彷佛有光,因憂而寫〉,收入思想編委會編著,《辨析「中華民國」》,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頁277。
註二四:同上註,頁267。
註二五:同上註,頁268。
註二六:同上註,頁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