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慕華 (地球公民基金會兼任研究員、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東華團隊兼任助理)
一、前言
拓寬193縣道工程於民國88年因預期花蓮港有運輸需求,開始進行並通過環評。然而隨後因預算問題及花蓮港需求未達預期,因此工程停止執行。該拓寬工程預計分成北中南三段,其中中段拓寬計畫於104年5月出現在花蓮縣綜合發展實施方案中。拓寬原因從處理花蓮港運輸改為欲紓解蘇花改後湧入車流。此一拓寬計畫引起監督花東基金使用的公民團體注意,並在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聽證會上指出該計畫未提供確實交通流量數據,且環評審查年代久遠,如今時空更迭,拓寬規劃應重新評估。稍後,花東基金小組審查會結論,將此拓寬計畫列為E級,即須待補充資料再專案評估。然而該工程北段與南段計畫,早已送請交通部「生活圈道路系統四年建設計畫」並通過獲得預算,並於104年8月開始進行拓寬說明會,然而所有說明會僅通知沿線徵收地主出席,所有連帶將被拓寬影響的居民不但一無所知,此拓寬計畫內容更是漏洞百出、於法無據,花蓮在地公民團體開始正式介入倡議。
二、相關公民行動、活動與效應
1. 爭取議題曝光時期:104年08月 至105年03月
在地公民團體以參與行政程序(環差審查會x1,拓寬說明會x2)、舉辦動態活動(記憶193、花生洄來193:將民眾帶領到縣道193上騎行單車與了解當地文史生態),以及三場靜態活動(戀戀193:於市區擺攤說明議題、《刪海經》放映座談:邀請紀錄片導演就金門公共工程的錯誤規劃進行分享、193田野小學堂:實地訪談北中南三段拓寬沿線民眾)進行倡議;期間並遊說中央立委協調公路總局在地方召開說明會。
此時期倡議執行核心為公民團體工作者與幾位因關心議題而加入行動的民眾。每次的活動藉由公民團體帶領其他人籌備,練習輪流主責工作項目(包括分析局勢、規劃活動、擬定細部流程、執行活動、寫新聞稿、現場主持……等)。此時期的活動目的為培養議題核心民眾的組織能力,並嘗試尋找同溫層協助擴散消息。
2. 議題發酵時期:105月04日至105年12月
經過上個階段的陪伴,積極民眾已熟習籌辦活動與組織群體的技巧,因此這段時期開始由民眾主導動態活動(跑春193:夜跑縣道193美崙段,夢想高飛193:於美崙段進行親子活動,後因雨取消。並進行街頭訪調x72位,街頭演講x5場)。公民團體工作者則轉為主導靜態的專業培力活動(阿嬸議未來/鬥陣工作坊:進階培訓審議民主技巧與實用社運技能)。兩者共同在行政程序上參與了四次環差審查會。
由於環差審查會議頻繁,積極民眾們亦逐漸熟練行政程序和研讀環評報告書,開始分擔公民團體工作,進行籌備環差審查會內容。公民團體則轉往監督中央制度,檢討通案,即「生活圈預算」引發台灣各地道路工程失控。
此時期倡議狀態以積極的民眾為核心,組織活動吸引更多關心民眾,並藉由社群網路平台連結更多外圍群眾。
此時期末的擴散有重大突破,12月19日於臉書平台推出的短片高達十三萬人觸及率。12月23日推出的募資平台(欲集資登地方報宣告拓寬計畫與審查會訊息)募集到十二萬元現金。
3. 漣漪效應串連時期:105年12月26日 ─
接應上述擴散重大突破,12月26日的第六次環差審查會上,出現更多熱心群眾。包括退隱已久的在地環境運動前輩、318學運後開始關心公共議題的花蓮青年,以及深耕社區營造的文化團體。除了以上三組社群之外,網路上與外地也有不同民眾用各自關切的方式進行倡議,甚至連結到花蓮其他在地重大公共工程爭議(日出香榭大道景觀工程)。
三、外界主動響應
104年12月 網友主動提供環評報告分析專業協助
105年01月 網友主動收集資訊,設置幸福193網站
105年03月 地方文創團體出版相關刊物
105年03月 國中老師帶學生參訪193
105年04月 大學教授以193作為課堂學期題目
105年05月 關心民眾自行組織快閃活動
105年09月 高中學生以「花蓮縣道 193 線拓寬案與地方發展之研究」奪得全國地理奧林匹克競賽銀牌
105年12月 網友主動提供社群行銷專業協助
四、整體分析
花蓮市雖然被視為「城市」,但公民狀態仍較接近鄉村性質,因此若提及花蓮市的公民社會現況,狀態與台灣其他城市會有相當差異。花蓮並不缺乏對外的資訊連結,然而民眾使用資訊的需求與狀態卻極為單一。跟長久以來東部的封閉性質有關,過去因地形與產業侷限在區域發展,因此缺乏與外地資訊流通的需求,或經由競爭促成的進步。加上整體資源相對缺乏,歷來由主政者分配,因此多數縣民對於主政者不敢挑戰;面對有失公允之事,大多選擇自我壓抑。近年主政者因擅長施小利、操作排外意識形態,因此縣民在棒子與胡蘿蔔之間,為主政者馬首是瞻。花蓮過去更因少有政黨更迭、社會衝突不多見,整體社會氛圍凝滯,也是造成多數人不接受以社會運動形式出現的公共倡議。
於193案中,倡議核心是意欲避免錯誤的工程規劃,並非爭取在現有主政者的意志下溝通出一條參與治理的路徑。由於花蓮公民意識仍在初期,因此藉由193案,期盼能啟蒙對公共事務有「動機」的種子公民,在其動機尚未消失前,進行對於公共事務分析與行使公民權利的能力培養。花蓮社會雖然懼於公開討論,但由於人際關係相當緊密,因此培養一定數量具有公共參與能力的公民,對於影響及帶動身邊親友的效果恐怕會比對整體社會進行知識傳播、觀念啟蒙更加容易。
在倡議193案的14個月中,上述資料已清楚分析部分積極民眾對於理解、分析,到參與的能力逐漸具備,而193案的爭議過程也引發潛在對公共在乎的民眾,展開參與討論治理模式與資源分配的想像。
花蓮近期有一定數量從事文化相關產業的年輕人回鄉,進行文創、餐飲、設計等工作。這些回鄉青年在產業上與文化上將帶來一定的社會擾動,包括重新詮釋在地文化,或是如何面對公共事務的關注態度。
以上資料未討論媒體曝光效應,亦未針對公民團體工作者處理193議題之行動分析,僅論及公民教育與公共行動相關部分。但整體而言,針對193議題的公民行動,的確在過去兩年、以及可能在未來的幾年,成為影響花蓮在地公民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