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曾珍珍老師—吳家榮

吳家榮(美國Rhodes College現代語言與文學系副教授)

回首在東華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的求學過程,我常常想到我的導師余君偉老師以及還在東華的陳鏡羽老師、郭強生老師和陳淑玲老師等等。當然,還有十多年來一直支持我的貴人—曾珍珍老師。對於那段東華時光,我無比懷念。

                第一次見到曾珍珍老師是在2001年的時候。當時大四的我抱著對文學的熱情,決定回鄉報考東華創英所。我幸運地通過了筆試之後,在面試時見到當時擔任系主任的曾老師。她臉上帶著和藹笑容,鼓勵我表達對英美詩歌的看法。我準備得並不充分,但在曾老師親切的引導下,我也有了展現自己的機會。進了創英所後,更進一步瞭解老師待人處事的風範。當時系上曾有資源分配的問題,老師不但挺身而出表態,也積極為新進教授爭取權益。我曾讀到須文蔚老師形容曾老師為「俠女」,我完全同意。曾老師不但是俠女,更是一位讓人尊敬的好老師。我上過曾老師的「文類研究:詩歌」以及「生態批評」兩門課,獲益匪淺,至今印象深刻。上「詩歌」課時,曾老師帶大家討論Rainer Maria Rilke、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和Emily Dickinson等詩人的經典作品。上「生態批評」課時,我們讀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Henry David Thoreau和Charles Frazier等作家的散文與小說。當時創作組和文學研究組一起上課,兩組的學生背景迥異,對文學作品也各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老師總是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著大家欣賞文學之美,再進一步引導我們討論哲學性與理論性的議題。老師平時就喜歡跟大家分享她對文學、對自然以及對人生的體悟,有時心血來潮還會邀請大家一起到校外聚餐兼上課。有一次我們在七星潭的景觀餐廳聚餐,晚飯後開始上課,討論的是Rilke的詩,我是當天做課堂報告的人。我記不得報告了什麼,但我永遠忘不了,在那個帶點秋天涼意的雨夜,老師的笑容和親切的話語溫暖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畢業後,我仍舊和曾珍珍老師保持聯繫。記得我們在花蓮聚餐。記得我曾像個小書迷一樣帶著老師新出版的翻譯詩集請她簽名。記得老師幾次邀我回東華參加她主辦的楊牧講座以及其他的活動。記得申請博士班的時候,老師不但熱心地寫了推薦信,還以過來人的經驗給了許多在美國生活和求學方面的建議。當時連續收了幾封拒絕信,讓我大受打擊。在我最失意的時候,曾老師還來信鼓勵。她寫著:“Do have confidence in yourself that your competence will be recognized.  What lies ahead can be uncertain and full of challenges, but hope and chance are also available for those who are well-prepared or willing and daring to try.” 老師的這幾句話,把我拉出沮喪的黑洞,讓我懷抱希望並積極尋找機會。我習慣了和老師分享人生重要時刻與生活點滴:結婚、生子、在美求職與教學甘苦、研究成果。一路走來,曾老師傳達的正能量讓我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挑戰。在曾老師眼中,我應該像是一個時常需要她摸頭鼓勵的老男孩吧!

                最後一次與曾珍珍老師見面是2013年的事,我趁著暑假回台去東華大學拜訪她。老師講著近幾年的學生以及學校的發展,開心的、抱怨的、計畫中的。我們聊聊舊事、談談八卦,也在老師的安排下結識楊牧老師和夫人。說到這裡,要對曾老師說聲抱歉。過去幾年老師曾多次邀請我回東華演講和參加學術研討會,甚至熱心地要為此安排系上聚會,而我總是因為與回台行程衝突而婉拒,想來很是慚愧。等到自己當了老師之後,更能深刻感受曾老師對學生的耐心與用心。這就是曾老師的特別之處吧,總是願意花許多時間與精力去關心和照顧她的學生。她的熱情、熱心會感染周遭的人,而她真誠的態度與無私的處事方式為她贏得了眾人的尊重。

                我有幸在求學生涯中得到許多好老師的指點與提攜,但是曾珍珍老師是我特別感到親近並且十分敬重與欽佩的人。真心感謝曾老師十幾年來的支持,她看見了我並鼓勵我追求夢想。回台灣時,我總想回東華看看,去湖畔餐廳用餐、到人社閒晃、在東湖邊漫遊。難過的是,只能藉此回想老師的微笑,懷念她溫暖的聲音…。


作者介紹

吳家榮,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比較文學博士、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美國Rhodes College現代語言與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華語語系研究、鬼島文學、台灣電影以及華裔美國文學。著有英文專書Supernatural Sinophone Taiwan and Beyond (Cambria Press, 2016)。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