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部落的那些事——Uman Tjalingitjan(陳惠娟)

Uman Tjalingitjan    陳惠娟   (來義鄉公所社會課課長)

「支持著自己喜歡的事並不累,因為那不只是責任而已」

猶還記得20啷噹歲,初次以主管機關身分一腳踏入社區會員大會時,面對的就是會中民眾針對理監事的散漫態度與怠惰行為,要求主管機關予以法理上的懲處說明,一時間現場上下交相指責,這場震撼教育,與其說是時間久遠忘了當時如何狼狽的景況,倒不如說是自己其實壓根兒想抹掉這層記憶。不過既是「教育」,自然有所習得,除了告訴自己要加強法令的熟稔外,多年下來,更發現其實「人和」這件事才更是推動社區工作的首要關鍵。

從事社區工作,算算至今也將近9年時間。有人問過我,會不會累?如果我出現猶豫「會」,那是因為行政事務確實繁瑣;但我也會隨即否認,那是因為腦海中浮現與社區夥伴們站在一起為成果感動、為結果榮耀的畫面,而決定繼續做下去。

雖為主管機關的身分,但在輔導社區時,拿掉長官身分,我更喜歡以「夥伴」來相稱,因為夥伴代表的是同甘共苦、同受榮辱。也許就是這樣「人和」的氛圍,我們為這個部落、為這個社區一起做了很多很美好的事。

禮運大同篇記:「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雖然大同世界是個神話,但其實凸顯的是弱勢族群是否被照顧得當?強調社會福利在一個地區中的重要性!而社區(部落)是提供社會福利中最小的一個單位,對於此,我一直思考的是,如果我能夠從點(社區)延伸到線(相鄰部落)再到面(全鄉),是否就能夠更多關注到部落中更細微的聲音與需求,雖然目前各社區皆有社區發展協會的存在,但可能因為行政能力不足或是部落接班的斷層,更可能是無方向地被時間推移著而形同空殼,所以如何健全社區協會的運作,如何培力在地幹部的能力,學習規劃各社區未來發展藍圖,我想其中最重要的,是讓在地長出一個真正願意為部落服務的團隊,這才是部落真正的力量。

原鄉或說偏鄉大多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青壯年人口為了生計而外移,學子為了求學而遷居或遷址,留在部落中,不意外的就是負責照顧老幼的婦女,而在整個大環境的變遷下,少子化也同樣的衝擊著原鄉地區,老年人口比例的提升,加上多數原民因早期從事粗重工作(例如,鐵工、板模工)導致關節磨損速度加遽,加之對於身體健康保健知識又不豐富,工作年限被迫縮短,而提早回鄉養老,進入老年後,大多需要靠助行器才能行動;飲食結構的改變,也導致罹患慢性疾病者激增。時代在改變,但多數長者仍停留在舊有觀念中,時間久了,留在部落的多半不年輕、也不太健康,於是能提供健康照護知識、又能延緩老化的照顧服務,成了我們公所團隊努力的方向。

為要建立起一村一老人照顧中心,全面達成全鄉100%設立的過程當中,開始與承辦人一村一村的跑,進行各點的人心擊破,從與村長的懇談,到與社區幹部的對話,進而面對全村村民的說明,當中幸有縣府長官全力支援,得以能夠讓對於長照議題一知半解的長者獲得成立時的保障,也就是要長者接受一個禮拜至少進行一次的健康促進活動,而且還要「自費」付出100元月費,這真的再再考驗著我們團隊與地方溝通協調的能力。在原鄉長期以來慣於接受補助的心態下,要長輩們繳錢來「上課」,不如把時間放在種芋頭、地瓜上還比較實際。但就在這樣不斷對話的過程中,彼此取得共識,更難得可貴的是,以部落為單位組織起願意服務部落的一群夥伴,而這群夥伴正是我們推動社區工作最重要的養份。

我們一起完成了專屬於老人的vuvu健康促進運動會(vuvu是排灣族針對長者的稱呼),還締造了在全鄉運動會時,大會舞場上演出者年齡合計超過1萬4千歲的紀錄;我們也實施高齡者午間送餐的服務計畫,運用在地的部落廚房及志工,除了中午送餐,更重要的是給予因生理機能嚴重退化而無法外出的老人關心與慰問。老人能被照顧好,歸功於在各關懷據點及文化健康站的照服員及志工們,為了各站點的溝通無礙,因應時代進步與3C產品的普遍,我們也建置起網路群組,所以在部落中可以看見一群平均年齡50多歲的部落婦女就像年輕人一般滑手機、進行雲端討論的畫面;此外,為了增進部落志工們的專業能力,也與在地社區共同辦理培力課程、舒壓課程,得以在每日照顧長者的環境中,單純的活出屬於自己的空間,肯定了自我的能力,才能繼續更多的服務。

愛心巴士關懷醫療接駁計畫,是我們發展社區工作時的另一條支線。留置在原鄉者除了老人,再來就是無實際工作能力的身障者、家管與幼童,他們其實也能被劃歸為無交通行動能力者。在原鄉並不普遍的公眾運輸下,包車就醫所費不貲,於是拖病就醫情況變成常態,進而導致醫療費用的激增,使原本依靠臨時工收入生活的家庭更加陷入經濟窘迫的境地,於是愛心巴士關懷醫療接駁計畫應運而生。我們以鄉內就醫習慣及地理分布,分別規劃南北各一間醫院為我們計畫的合作對象。我們當時運用莫拉克風災時由外界捐助的中型巴士,規劃南北兩線,於各部落設置站牌,以公車概念接駁至當日規劃的醫療院所,試營運的第一年可能宣傳不足,加上服務措施尚不完備,我們的服務對象常因等待就醫時間過長,而影響搭乘意願,另外,我們為此計畫招募的愛心巴士志工流動率高,難以提供穩定的服務。

有了第一年的經驗,第二年再經過檢討與修正後,一方面與合作醫院達成共識,院方願意提供我們當日掛診服務,在一上車時,就由我們的愛巴志工以電話聯繫院方直接掛號,並在院中等待就醫時願意無償提供餐點服務,甚者在院中開闢一個專屬空間進行看診服務,讓我們的就醫者不論科別一併帶入這個空間中,依掛診的診別由專科醫師進行看診,此一服務舉措減少了我們志工上下樓的奔波,更讓我們的就醫者在偌大的醫院空間中感到安心而心情穩定。二方面提供愛心巴士志工們的福利加給,除出勤當日的膳食費外,再行編列三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感謝禮券,目前我們計有7名穩定服務的志工,一趟車輪流安排兩位志工進行服務。三方面,廣知本計畫的訊息,因服務措施的完備與穩定,我們透過在各村的老人照顧中心傳遞這個福利訊息,如今我們愛心巴士乘載量每次出勤幾乎都呈現滿坐狀態,其中更延伸出許多客製化的額外服務,例如:A媽媽昨天忘了買菜,所以巴士在行經市場時稍停片刻;B阿公忘了繳費,所以在目的地不改變的情況下稍微改變路線至郵局門口暫停一下;聽志工說起一項更有趣的事,有一回巴士經過正在跳樓大拍賣的店家門口時,巴士司機還幽默地特別停下來讓大家下車採購一番。看著不時從群組中傳來愛心巴士上大家開心笑呵呵的畫面,我想這大概就是愛心巴士服務為我們的就醫者帶來最好的治療方式。

「支持著自己喜歡的事並不累,因為那不只是責任而已。」我很喜歡這一句話,也常用來勉勵一起作社區工作的夥伴們,因為我們同生長在這塊土地,真心的珍惜一群願意為這塊土地努力、為鄉民服務的夥伴,因為有相同的目標,共同奮鬥的方向,社區的工作會一直進行著,腳步也不會停下,目前我們仍努力做著:擴大老人照顧範圍,各部落照顧點的建置接下來是增加服務的量能;在兒童教育上,由本所發函租用因受少子化衝擊而裁班廢校的閒置教室作為部落課輔教室,白天作為長者上課之用,傍晚及夜間供學童進行課後教學輔導及部落圖書教室;另外,經中央核定補助的無障礙中型巴士,預計明年度開辦營運,並設計發行本鄉專屬圖樣的一(義)卡通;每年辦理的社區幹部培力課程,各部落的生態、文化遊程規劃,也不會停止。雖然在部落中仍然存在著工作問題、困窮問題、世代交替接棒問題,但我一直相信只要沒有停下,腳步雖慢,距離雖遠,但至少我們都已經走在這條路上。

備註

來義鄉計有7村及1永久屋社區,3個由衛生福利部轄管的社區關懷據點以及5個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轄管的部落文化健康站。計有8個老人照顧中心單位。

鄉運大會舞,由全鄉7村1社區老人照顧中心擔綱表演
長者開朗健康的笑容就是我們推動的初衷
銀造來義‧魅力樂活計畫-高齡者午間送餐計畫
乘坐愛心巴士的就醫者
合作醫院針對行動不便者提供輪椅
醫院開闢的專門門診
與社區共同辦理志工培力課程
配合社區辦理志工紓壓課程--纏繞畫
運用辦理鄉內大型活動時,行銷各部落手工藝品

作者介紹

我是一位擁有教師證又做過社會工作實務的公務員,屏東縣來義鄉排灣族人,生於部落、長於部落,目前服務於部落。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