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珊 東華華文所系友,現流冊店共同創辦人
在台馬來西亞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畢,曾任職於時事評論媒體、影音串流平台,現任職於IP公司。2022年底頭殼壞去開了一家獨立書店「現流冊店 hiān-lâu tsheh-tiàm」,2023年底頭殼爆炸辦了一場文學音樂祭「獨書祭」。
2022年底,我和伴侶盤算著如何開一家書店。
當時在影音串流平台上班的我,自畢業以來一直沒離開過內容產業,還曾在時事評論媒體擔任編輯好一段時間。伴侶則是在出版社待了十年,負責最艱難的本土純文學書籍的行銷工作,每天過著跟銷量、印量、庫存、平損過不去的日子。
即使如此,為何我們仍決定要開一家以「台灣文學」為主要選書的書店?為何我們還要再拿店租、人事、進退書、利潤、網書折扣,跟自己過不去?這個決定聽起來並不合理,又無比合理——畢竟開了書店,我們就從內容生產的一方,挪移到內容銷售 / 通路的那一方了。
畢竟我們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承載我們這些年遇到的好玩的人、好玩的事,那這個空間會以怎樣的形式存在?思考了大半年,我們認為「書店」或許是承載這些東西的最佳載體。
而更現實的原因是,我們在租屋網遇到了一個天時與地利兼具——位於台北捷運大橋頭站步行三分鐘即抵達、從大馬路拐個彎就被滿滿生活感包圍、內裝清新可愛無需花大筆錢裝潢——隱身於巷弄的小空間。
於是,我們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決定承租,並且堂堂正正開了一家書店。
「現流冊店」不賣海鮮
我們將書店取名為「現流冊店 hiān-lâu tsheh-tiàm」。「流」為流水之意,一趟流水指一日的漲潮和退潮,「現流仔」即為當日捕撈回港的生鮮漁獲。現流冊店並不賣海鮮,而是將台灣文學比喻為生鮮,日日為讀者撈捕最生猛新鮮的作品。
現流冊店也是我們所關心的事物延伸,雖然主軸為台灣文學,但選書不限於文學、歷史、音樂、電影、公共議題。還有拯救我們許多次的獨立音樂、我們喜愛的一些選物。店裡的陳設,海報、唱片、各種收藏,或許也可視作兩名資深文青的火力展示吧。
書店試營運期間,我們就認清只賣書大概很難活下去,因此店裡也有我的手路菜——南洋咖哩。出生於馬來西亞的我,南洋咖哩是我對於家鄉的回憶及思念。沒想到本來是用來補貼書店開銷而開發的餐點,後來常常被熟客戲稱為「被文學耽誤的咖哩店」。
甚至直到現在,現流冊店在Google評論內容依序為咖哩 > 音樂 > 文學,但骨子裡我們仍自許為一家鐵桿的台派書店。只是你可能會在冊店吃著南洋咖哩、喝著恐龍美祿,讀著台灣戰前作家的書,但同時還會聽到千禧年的電氣搖滾,然後發現我們又在臉書發廢文罷了。
吳明益老師的簽書會
開書店這一年半來,我們舉辦了百餘場講座活動、工作坊及讀書會,印象最深當屬吳明益老師的簽書會。記得老師抵達的那個下午,台北正下過一場大雨,讀者仍不畏懼風雨、陸續依約前來。老師在冊店門口看到我,問說:「你怎麼會在這裡?」
「這是我跟伴侶一起開的書店啊」我說。老師露出有點訝異,但又有點不意外的笑容。後來,老師在簽書會中說起小說《海風酒店》的出版、說起簽書巡迴途中抵達過的書店,說起於每家書店相遇的人和相異的風景。
也說起台灣出版產業的不平衡,比如大型通路要求出版社提供簽名書、特別版本,作家被關在看不見讀者的地方簽完三百本書,另一端,讀者於超商取冷冰冰的簽名書,作家與讀者見不到彼此。「簽名不應該是——我走進每一家書店,看著你,聽你說你的名字,我簽下你的名字嗎?」老師邊簽名邊說道。
在短暫的30分鐘裡,我們感受到明益老師出版《海風酒店》時所做的決定——作品交由獨立出版社「小寫出版」、將首刷特別版本留予獨立書店,這些都是來自明益老師對台灣出版產業現況的觀察,而他選擇以《海風酒店》的出版行動作為回應。
簽書途中,老師提起店內正在播放的音樂,是一位他深深喜愛的吉他手 Stevie Ray Vaughan。我們知道老師一定會喜歡,並且深信老師會認出他的。就像在簽書會開始前,老師就認出我是他在華語流行音樂課的助教、也是多年前東華華文所的學生。
辦了一場文學音樂祭「獨書祭」
在書店屆滿一週年,2023年的12月,我們有機會策劃一場文學音樂祭「獨書祭」。這是一場以「跨域」為精神的獨立書店串連活動,我們以音樂祭的形式策展,重新表述獨立書店的價值所在——書店是能容納萬般事物的動態場域。
我們以獨立書店為核心,邀請二十餘家書店參與,其中多以第三代獨立書店為主,包括與香港議題關係密切的飛地書店、與設計領域相接的重本書店和薄霧書店、以詩為主打的詩生活、台灣本土文史為亮點的奎府聚、結合古蹟文史的中型書店郭怡美、漫畫次文化特色的Mangasick、青年創作者結社的楫文社等。
我們也邀請同樣深具獨立精神的音樂人與文學作家對談,並納入NGO、出版社、新媒體等,複合各式議題,如語言友善、性別平權、媒體倡議,在兩日內展開30場跨域對談。為期二日「獨書祭」,沒想到成了當週台北文化圈的現象級話題,後來更被文學圈 / 出版圈認證為當年度的文學盛事之一,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當書店邁向兩週年之際
書店即將在今年年底正式滿兩年。回顧這一年多的日子,有時候難免會想:這世上有趣的事多的是,書 / 書店只是其中一種內容乘載的物質形式,而且未必是完美的形式,它既不神聖,當然也就沒所謂「一定要存在不可」。
然而沒來由地,我們開始對一本書 / 書店,它在有形的空間佔有實際體積這件事,感到有神在其間。那麼,還有什麼比這個理由更適合說明,為何當年我們盤算著如何開一家書店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