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也是一種樂趣:林偉信《哲學家說白馬不是馬!——跟大小朋友談思辨》推薦序

吳冠宏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學院派的學者每受限於體制的規範,而難免有理論框架及專業術語的包袱,尤其在大學專業走向分類專精的趨勢下,亦使哲學向下扎根與普及化的工程更加窒礙難行,卸下大學教職的偉信老師,則另闢蹊徑,透過著書授業與民間講學的方式,讓這一條以哲學教育為一生志業的路,走得更為開闊、積極與坦蕩。

  最早接觸偉信老師的書是透過內人的推薦,關心兒童教育的她說:「為什麼有人可以把哲學說得這麼生動有趣,讓孩子們也跟著思考起來了!」多年前我在東華大學「通識教育專題講座」上便見證到這樣的軟實力,在他能近取譬的循循善誘之下,使我第一次驚見「思考力」亦能召喚大學生熱情的回應,當很多大學老師還在責備學生們怎麼都不動腦筋的時候。

  從東華學人宿舍搬到東安社區後,我先導讀葛霍《走路,也是一種哲學》這一本書作為我們社區讀書會的起步,很高興拋磚引玉,林偉信老師進一步以「哲學,輕鬆談」為題,帶大家流覽哲學的花園。當天午後的東安社區活動中心不時傳來此起彼落的笑聲,經過他的引導,總是能把向來乏人問津的哲學,舉重若輕地化身為一門有趣又有用的學問。對於出身於人文學科的我而言,聆聽他現身說法,則有如重返年少時閱讀威爾.杜蘭《西洋哲學故事》般親切與感動,再次領略到哲學是無所不在的存在。

  偉信老師的本領何在?是積累數十年而未見疲態的教學經驗嗎?或得力於他耳熟能詳的哲學掌故? 誰又能否認「積學以儲寶」對於講學的重要呢?不過我認為最大的關鍵當在他始終保持著與哲學素面相見的初心,肯認「思考力」是終身受用的良伴,並在推廣「生活哲學」的願力下,陪著大家在哲學的沃壤上共學成長,故得以持續散發一種啟動人心的哲學魅力。

  首先來個「釋名以章義」吧!作者視為其前作《什麼!為什麼?》的續篇,觀本書以《哲學家說白馬不是馬!》命名,仍是個善巧的設計,此關涉先秦名家之公孫龍子「白馬非馬」的命題,但轉成一句哲學家的驚歎話,和前作連袂驚歎號與問號般,都能使哲學進入生活世界而激起思考的漣漪。副題為「跟大小朋友談思辨」,即定調他以「小大朋友」為對話的對象,「朋友」表述這是一種非由上對下的平等對待關係,而所謂「大小朋友」的「大小」或為以前後兩端涵蓋全部之意,亦何妨是他長年關心的對象如學習中的小孩們、終身學習的長輩,或甚至也可以擴及不減童心的成長者。

《哲學家說白馬不是馬!-跟大小朋友談思辨》封面(林偉信老師提供)

  本書的前言「你也可以成為柯南!─學習說理的能力」,開宗明義就是要大家做起辦案的偵探來,這絕對不是妝點門面的台面話而已,乃是作者何以能不斷引發你思考的興致與動力之所在,只有與好奇心偕進並行,你才會讓思辨從靜態的分析走向動態的應用,這個啟動解碼的鑰匙與全書最後「做自己生命中的哲學家」,可謂遙相呼應,成為整本書的主調性。偉信老師帶我們重訪中西哲人─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現場,當下隨機、如切如磋,尤其是網路流行後,成立學習社群,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機緣及空間來對談哲學,讓「對話」成為認識真理的途徑,這本書能深入淺出而沒有哲學駭人的理論負擔,值得大家一起共讀,並以此淬練生活的大智慧。

  就「選文以定篇」而言,全書首揭「思辨的態度」,其後酌分六種「思辨的方法」逐一展開,「一、了解問題」、「二、換一個問題方式看問題」、「三、藉由定義,解決問題」、「四、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五、揭露問題背後的真實」、「六、避免觸犯思考謬誤」,以上的方法分判並非從內容性質所進行的嚴謹分類,乃從學習主體在思辨訓練的過程上的需求與問題出發,故提供的素材案例,或取自傳統中外的人文掌故、學派、觀點,如犬儒學派、奧坎剃刀、《列子》的歧路亡羊、《莊子》的兩行、《史記》的項莊舞劍、《淮南子》的塞翁失馬…,或當今社會關注切身的議題,如廢除核電、廢除死刑、多元成家…等,作為檢視是否有斷章取義/過度詮釋/曲解原意的問題,或借古喻今、以今評古可能存在的限制、或如何從武斷走向同情、善意、雙方反省非一端批判的提醒…等,所謂「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間」(方以智),可以說他努力張羅各種思辨的方法,不論具體或抽象,傳統或新穎,都巧妙地將之編織成一幅幅寓教於樂又引人深思的風景。

  全書最後外加「哲學家的動物園:對思辨的一些小叮嚀」來告一段落,這看似延伸出來的篇外篇,卻可謂別開生面與趣味,且看這一位哲學界的彼得潘,如何以「動物」為進路,帶我們走進哲學家琳琅滿目的動物園,內格爾的蝙蝠、芝諾的烏龜、莊惠的魚、戴奧金尼斯的雞、培根的蜜蜂、蘇格拉底的牛虻、沙特的海狸、莊子的庖丁解牛…,其間滿載者哲學家們對理性與經驗、語言存有、心物一元二元、應然與實然…等哲學的大哉問,不僅能讓你看得目瞪口呆,也玩得不亦樂乎!

  為了讓學習者感受到哲學的與時俱進,了解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他不做象牙塔的哲學知識,不賣弄玄虛、不鑽牛角奈尖去處理枝節瑣碎的問題,而用心於結合生活當下、現實處境的脈絡,帶著幽默的口吻,穿插故事趣味,引起話題,如面對不可逆的科技時代─「滑手機也可以是一種閱讀」,如欲討論「在關係狀態中確定意義」,就以「可不可以穿拖鞋上課」作為探問,他真是遊走於古/今、中/外、雅/俗、難/易之間的最佳擺渡人。

  誠如作者在〈後記〉自言,這兩本書基本上就是生活議題版或是兒童思考版的「哲學概論」、「思想方法導論」,偉信老師擅長把嚴肅艱澀的「哲學」,釀成心靈小品般淺酌淡飲而滋味無窮自是無庸置疑,只不過如果你仔細品味全書,作者亦花費不少筆墨在接地氣的時事例舉以引起話題,進而藉此提點「思辨」的重要性,以尊重差異、避免武斷,在這個多元、民主以及假訊息充斥的時代,加上媒體與政治的操作,每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濫情又理盲,彼此的衝突、對立益形嚴重而令人不安。在此之際,你就會瞭然,思辨也不僅是一種個人樂趣,如果這本哲學教育的佳作,可以造就一個肯思辨的文化與社會,何嘗不也是一帖拯時救弊的良方!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