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鏡羽(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兼數位遊戲與敘事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二十世紀初期,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學者陸續發表有關十九世紀幻奇小說詩學與主題研究專書與評論,帶動幻奇文學的研究風潮。往昔受忽略的幻奇小說家成為法國學術界研究的重點,也先後是法國最權威的文學期刊Europe專刊的主題作者。有關la littérature fantastique的著述紛紛出版,相關文類更是法國比較文學界的主要研究,許多大學的現代文學課程皆開設幻奇文學的相關課程,眾多的博士生同時投入此文類的比較研究行列。在法國新修辭詩學家Todorov的幻奇詩學理論專書的影響之下,蔚為一波波批判與贊同觀點的延續研究潮,幻奇文學研究因此和新修辭敘事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更緊密結合。在美國,比較文學學者普遍認為幻奇文學僅屬於大眾文學或次文學,或是文化現象的論述,然而在歐洲,尤其是法國,視幻奇文學是主流的文學學術研究,著重分析研讀的作家亦是古典作家(如Apuleius、Dante、Milton、Goethe、Hoffmann、Nodier、Gautier、Poe、Mérimée、Wilde、James、Kafka等)。立足於詩學修辭傳統、探討幻奇敘事與想像的文學性及其詮釋學目的性和語文的歷史性,以跨語言文化的虛幻想像的美學化與再現的神話創造通性,更是今日比較文學學者致力研究的重點之ㄧ。
一般研究幻奇文學的學者,大多間接引述或僅引述Todorov理論專書提到此文類定義的關鍵論述,即「法式幻奇文學」(le fantastique)是個稍縱即逝的、介於童話奇幻故事(le merveilleux / the marvellous)或和怪異故事(l’étrange / the uncanny)之間的文類,le fantastique文類的浮現取決於小說語言和敘事技巧在讀者身上產生的效果:當讀者閱讀過程中,猶豫小說敘事的現象到底是超自然因素造成的還是僅僅是怪異、詭異的自然現象。換言之,讀者一旦猶豫該訴諸超自然解釋或自然解釋不可思議或不可能發生的現象,le fantasatique就產生了;小說人物不一定要跟讀者一樣產生猶豫的反應,但如果主角也猶豫到底他遇到的是不是超自然現象,效果會更好,因為讀者與之感同身受。此外,還要加上兩個但書,讀者不可以讀詩的方式閱讀幻奇小說(因為詩允許無限的想像的比喻或隱喻),也不可以讀寓言(allegorical reading)的方式來詮釋幻奇小說(因為我們脫離了字面意義的閱讀,例如小說中的鬼被讀作是主角的良心化身)。但是上述的定義,絕對要取決於語言,也就是敘事詩學;讀者對於小說的認定是屬於美學層次(aesthetics),而小說的藝術性和在讀者身上產生的美學效果在於詩學性(poetics)。然而若不了解Todorov撰寫他影響國際學界幻奇文學學者必讀的理論專書Introduction à la littérature fantastique的新修辭學運動的背景,會很容易誤解他定義此文類的內涵,進而過度簡化其文類定義。Todorov不只是幻奇文學學者,更是新修辭詩學、敘事學大師,他在1970出版此文類理論,主要是透過批判在此之前以主題學或語意內容為定義重點的幻奇文學理論(很接近中國文學對於志怪或神魔小說的定義論述),來宣揚、捍衛結構主義新修辭詩學對於研究文學,尤其分析彰顯「文學性」的必要性。深入Todorov的理論經典,首先要對新修辭學派(註一)有所認知。他是第一位從文學性、敘事詩學來定義幻奇文類的理論家,並且從修辭學、結構主義詩學和語言學的分析,闡述幻奇修辭的獨特性。而法國文學學者研究幻奇文學,皆循著敘事學的脈絡,分析敘事修辭和文體,同時也緣引Gérard Genette的敘事學分析此文類,他們本身大多是敘事學或文類詩學學者,和英美系統以大眾文學或文化研究的角度處理幻奇文本大相逕庭。
自1999年法國文學博士畢業回國後,觀察國內對於「幻奇」相關的小說文類的界定與中文翻譯常有混淆重疊的現象、或因英語詞彙的翻譯差異造成,而英語文類詞彙的使用又因為法英翻譯的不統一造成爭議(fantasy or fantastic),所以在忠於法語、英語文學理論原意以及音義雙重考量的翻譯和有別於時下對奇幻小說(fantasy)的次文類的侷限,遂引用英國作家G. K. Chesterton同時也是托爾金的仙境故事與敘事詩學的啟蒙者,所定義的fantastic literature(指涉一切虛幻想像之文學創作),並中譯為幻奇文學。托爾金也在他的「仙境故事」(“On Fairy-Stories”)理論一文中明確提到fantasy是一種詩學想像敘事文體,為書寫仙境故事的四大元素(Fantasy、Recovery、Escape、Consolation)之一;而fantastic指的就是觸及超現實幻想的敘事。對應西洋fantastic literature、literature of the fantastic、Phantastischen Literatur、littérature fantastique,有別於時下常用翻譯fantasy literature的「奇幻文學」(根據敘事文類研究,後者實為前者的一種次文類)。「幻奇」一詞出處自中國文學理論學者方正耀的《中國小說批評史略》,同時參照當代華語文學學者延引西洋文學批評理論,常用的「幻奇美學」或「幻奇式小說」等詞。再則,音義雙重考量以翻譯語音的一致性,將「fantastic」譯為「幻奇」較「奇幻」適當。而國內出版社使用「奇幻」是翻譯自「fantasy」,根據西洋文學研究,「fantasy」指的是《魔戒》、《納尼亞傳奇》、《哈利波特》等次文類(subgenre)的小說,一如科幻(science-fiction)、恐怖小說(horror fiction)或魔幻寫實(magical realism)小說,也是屬於廣義幻奇文學的次文類。
中國文學學界,研究幻奇文類的學者(如歐陽健和林辰)則根據志怪及神魔小說傳統,折衷以神怪文學為現代的、涵蓋性較廣的中文文類名稱,當代中國文學屬於此文類在國際上最為知名的為「武俠奇幻」。然而,我不建議直接採用中文的「神怪文學」一詞,因為中國文學的定義以主題語意為導向,而西洋傳統幻奇文學的定義則立論於敘事和語言的獨特性,是建立在敘事學的基礎上。因此,幻奇文學fantastic literature的定義是以超自然、怪異為修辭主體的敘事文學,其中包括奇幻小說、科幻、恐怖小說、魔幻寫實小說、中國神怪小說等;而幻奇文學史的研究範圍則可追溯自古巴比倫、希臘羅馬、中世紀至當代二十一世紀的敘事文學。法國學界近年提出廣義的較不具爭議性的幻奇文學的專有名詞,即la littérature de l’imaginaire,包含三種次文類:Fantasy奇幻、Fantastique恐怖、Science-Fiction科幻(法國學界認為來自英國文學的獨特文類Fantasy無法翻譯成法文,遂沿用英語詞彙,今日la fantasy已為外來語)。法文「l’imaginaire」,英文多譯作「the imaginary」,意指虛幻的、非真實的想像或幻想。中文如譯為「想像」,易與「imagination」的翻譯造成混淆,若譯作「虛幻想像」則可能被誤認為「不合邏輯」(illogical),這是法國Grenoble學派理論家不認同的屬性。根據這派理論家,「l’imaginaire」指涉的是別於歐洲傳統邏輯概念的另類邏輯(alogique),在人類的認識論和認知過程扮演極重要的地位,權衡其在學術的適切表達,將之中譯為「異邏輯想像」,但是就文學文類而言,還是保留幻奇文學,不另用異邏輯想像文學一詞。
幻奇文學無所不在,當代世界文學、電影、漫畫、藝術或電子遊戲,幻奇(奇幻fantasy / la Fantasy、科幻science fiction / la science-fiction、恐怖horror / le fantastique)蔚為主流敘事;是當代文學創作的主流,國際文學研究領域已佔有一席之地,是結構主義敘事學、比較文學文類詩學研究的重點之一。歐洲是現代幻奇文學的搖籃,英國的哥德式小說和奇幻小說,德國的童話故事和幻奇故事以及法國的寫實幻奇故事,其中作品,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故事資源;沿用托爾金的隱喻:從古至今的神話大湯鍋(mythic cauldron)。隨著The Lord of the Rings、Harry Potter series、Steven King的恐怖小說、Ann Rice的吸血鬼小說系列、Asimov的科幻小說和眾多幻奇小說仿效之作的暢銷和電影改編,幻奇文類在當代文學和電影展現前所未有的榮景。我們可以隨吸血鬼小說同行穿越空間前往東歐;也可以與史詩奇幻小說時間旅行回到古典和中世紀的歐洲。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幻奇小說,我們仍然遇到傳統幻奇人物,如矮人、龍女Melusine、煉金術士Flamel和浮士德博士。然而真正認識幻奇文學及其涵蓋的次文類並且深入學術研究,首先我們要先瞭解幻奇文學在歐美的興起與發展,尤其是法國幻奇小說創作的興起和此文類理論的建構。十九世紀的歐洲,現代幻奇文學(更明確地說,幻奇小說)隨著哥德式小說揭開「反理性復興」(Renaissance of Irrationalism)的序幕。幻奇文學創作主要啟發自浪漫主義,而古典與中世紀豐富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與童話則扮演浪漫主義幻奇文學創作的決定性角色。德國作家歌德、霍夫曼、格林兄弟,法國作家諾迪耶、梅里美、莫泊桑,或英國作家渥普、史考特、柯洛瑞茲等,他們的幻奇作品都是詩學化的神話再創造的經典。此外,十九世紀的考古風潮,更帶動這個時代的學者、科學家、作家對於神話學的興趣。早期由於語文學家對神話學的興趣和投入研究,進而發展出比較神話學,並成為比較文學的先鋒,幻奇文學、比較神話學與比較文學兩百年來更形緊密相連。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幻奇文學與神話向來互為文體,並且有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最早被稱名為志怪,在當代稱為神怪文學,然而卻因為語言的隔閡與文化的認知侷限,西方學者常誤以為中國神怪文學即是民間(口傳)文學。
法國幻奇文學始於十八世紀末,前後受到德國作家霍夫曼及美國作家愛倫坡的影響,蓬勃發展於十九世紀,又稱為古典幻奇(浪漫與寫實幻奇)。而在十九世紀末,最後一位法國「浪漫主義」幻奇作家莫泊桑(法國文學史雖將他歸為浪漫主義幻奇小說家,實際上他所處的時代已經不是浪漫主義時期)之後,幻奇小說將進入一波現代性的轉變,主要影響人物為Barbey、Lorrain及Schwob。隨著這些小說家作品出版,幻奇小說逐漸脫離十九世紀「古典」幻奇的敘述模式,小說敘事詩學最主要的現代性轉變表現在三方面:惡魔之現代化重現;現實的面具與虛幻;敘事主位、模糊空間、超自然修辭。世紀末幻奇小說敘事詩學的改變,開啟了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幻奇的新面貌。當世紀末以雙重性、曖昧性為主的法國曖昧式幻奇敘事發展已漸飽和,敘事曖昧性在法國新小說亦普遍存在,而之後的魔幻寫實小說漸漸取代法式曖昧幻奇文類,二十世紀幻奇文學的主流則為奇幻小說和科幻小說兩大次文類取代,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生物考古學蓬勃發展,科學和文學幻想結合的科幻小說漸形重要的地位。全球中、西讀者共同欣賞《復仇者聯盟》、《雷神索爾》、《阿凡達》、《魔戒》、《哈利波特》、亞洲(尤其是日本、韓國)恐怖電影,近年來泰國也漸漸發展出泰式風格的鬼片,幻奇文學與恐怖電影在文藝市場享有龐大的佔有率,而原始神話與神話想像對於分析心理學、人類學與想像詩學研究展現關鍵性影響。近年來在歐洲的科學家,對神話語言與想像懷有更多信心與科學式幻想,尤甚於人文學者。科學家因為理性與科學實驗,瞭解人類已知的有限與未知的可能,而人文學者卻常因理性與科學方法預設了未知的非真實性。
修辭學在我們這個時代重拾其重要性,我們生活在大眾傳播的社會裡,論述已勝過意識形態。從修辭的可能性到想像的不可能性,「幻奇」本身在當代多樣性的敘事媒體中,如電影、漫畫、動畫或電子遊戲,是非常有效的修辭手法,無論是訴諸於逃避現實、恐懼、驚奇或冷嘲熱諷,也是最熱門的敘事文類。目前HBO熱播高收視的《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或名《冰與火之歌》所屬文類正是奇幻小說(epic fantasy或high fantasy),雖然批評者抨擊其血腥暴力和色情的畫面(實為限制級),值得深思的論點是,寫實的暴力和色情比較無法吸引觀眾,作者還是訴諸幻奇修辭來敘事故事以吸引當代觀眾。另一個實例是電子遊戲《刺客教條》(Assassin’s Creed),遊戲敘事設計以綜合奇幻和科幻鋪陳故事和遊戲進程,而且也融入了歷史、敘事和幻奇的辯證關係。上述兩個例子,確實說明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幻奇文學依然迷人,讀者或觀眾是可以被優美的幻奇修辭說服。
註一:新修辭(la nouvelle rhétorique)一詞源自比利時修辭大師Chaïm Perelman(1912-1984)的著作Traité de l’argumentation – la nouvelle rhétorique (1958),同時開啟了新修辭學派在法國、比利時等法語系學術界的建立與發展。新修辭理論跨足兩個重點領域,壹由Perelman及Michel Meyer(1950-)為主的法律、政治、哲學上的論證修辭理論;另由le Groupe Mu、Roman Jakobson、Gérard Genette及Tzvetan Todorov等理論家結合詩學、語言學、文體學發展的「詩學修辭學」或「限制修辭學」(la rhétorique restreinte or the restricted rhetoric),又稱為法國新修辭詩學。雖名「新」修辭,實則二十世紀修辭學的「復興」與「更新」,傳承希臘時期詭辯派、亞里斯多德,羅馬時代西塞羅、修辭教育家Quintilianus,中世紀的修辭學。自文藝復興以降,修辭學漸漸約簡成文學文體措詞的分類條目,有鑒於此現象,Perelman以實際法律案件論述為文本,重新審視修辭學的基本三要素ethos、logos、pathos,回歸修辭學的傳統定義,希望建構當代修辭學的理論,同時評價文學的語法、措詞、文體在論證修辭學的重要性。法國新修辭詩學正視文學矛盾性,用語法、比喻、字彙措詞、音韻砌疊文學的修辭學,其分析研究的文學作品並不侷限於詩歌,而是回歸亞理斯多德的詩學理論,重視敘事文本和文類研究,於是有Genette及Todorov聚焦發展的敘事學,Genette更進一步從詞句層次的辭格(figure)延伸到文章層次的小說(fiction)。時值新修辭學運動,又為結構主義詩學學派的一員,Todorov撰寫幻奇文學詩學的理論(Introduction à la littérature fantastique, 1970)具有時代意義。他以幻奇短篇小說為處理的文本,實際示範運用詩學的方法來定義文類,並用「數學」方法分析和自然科學有系統地歸類。他針對文學性的語言文字來處理幻奇文類,顛覆傳統的主題、神話批評研究的方法,批判其處理文類的缺點。一如新修辭學重視古典修辭學的章法組成元素inventio、dispositio、elocutio,新修辭學以語言學延伸轉譯為語意、句法、言辭三元素,並發展成語言學詩學理論和辭格論,而文學性是其理論的重心。Todorov認為形式(音韻、字彙、結構)與內容(語意)兼具,若要兩者兼顧,就必須論及結構和文體修辭。新修辭學幻奇詩學即以文學性定義幻奇敘事文類,不論怪異或超自然事件,一切皆來自語言,比喻用語和字面意義的相互作用及辭格飽和以趨成小說結構形式;簡言之,幻奇敘事文類的特殊性在於語言建構的猶豫效果。而敘事學大師Genette由辭格到小說的理論,分別由幻奇文學理論學者延伸發展成不同幻奇敘事的辭格理論,例如超敘事格(metalepsis)、栩栩如生格(hypotyposis)、誇張格(hyperbole)、不可能比喻格(adynaton)等。 作者介紹:陳鏡羽教授任教於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數位遊戲與敘事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歐盟研究中心執行長。專擅敘事學、修辭學、詮釋現象哲學、異邏輯想像理論及英、法、中、德語文學比較研究,著力於現代西洋文學基礎理論研究在古典、中世紀、前現代文學的傳承與互文性。以英、法、德語出版四十多篇學術論文和專書於牛津、劍橋、法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際知名期刊。創新與傳承敘事修辭學、比較文學與詮釋現象學,融合內文性、互文性和脈絡性,兼顧本體論與認識論,深入研究敘事三重模仿論。歷年應邀至英、法、德、中多所大學演講、講學、客座教授及學術研討會,擔任國際學會理事、國際期刊、專書主編、編輯委員和學術評審委員等職。2010年獲頒英國牛津大學Owen Barfield Literary Estate傑出研究獎(The Owen Barfield Award for Excellence 2010),幻奇敘事修辭理論“From Hypotyposis to Metalepsis: Narrative Devices in Contemporary Fantastic Fiction”榮登牛津A&HCI期刊FMLS統計截至2011年12月最高引用率排行第一名,2012年被選任異邏輯想像研究國際聯盟中心五位理事之一,台法雙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近年致力建構整合詮釋學詩學和遊戲敘事學的創論,2015年通過科技部自然司「建立以退休世代為主要對象之科技文創產業跨領域整合型計畫—以雲端遊戲產業為例」的計畫總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