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餘波中的太魯閣地景:災難之後與重生

王文誠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讀景太魯閣

  四月,太魯閣淺山油桐花盛開。火車進入花蓮,沿線可見油桐花也開了。此時,白色油桐花是這個季節標誌。由於桐油經濟價值,使得清領及日治時期油桐大量引進臺灣。又因為科技改變桐油效益不再,油桐樹遭到棄置。但是已經百年歷史,油桐樹在臺灣這片土地馴化,山林遍佈,成為文化地景。若大葉子,花身輕盈曼妙,風一吹來,滿山遍野油桐花翩翩飛舞,在太魯閣,此時此地白花是美麗的遇見。

  雨紛紛的清明時節,總少不了陰霾,特別是在0403花蓮大地震之後。五片白色花瓣,中心為紅黃色,頂生聚繖花序,花成一大團簇;風中油桐花,彷彿是一種記憶與懷念。在花蓮淺山,在風中,留下深深思念痕跡的,還有英文名字叫「風中翻轉 (Turn in the Wind)」的白匏子。油桐花與白匏子在蒼綠森林中,矜重卻又活潑地隨風飄逸。弔詭的是,一種雲層低壓,遮掩遠方山峰,視野遼闊,山巒輪廓線時而顯現,時而隱藏雲端。太魯閣不同時間所呈現風華,而思念地景的是,離海不遠卻豪情萬丈風韻遠深,水似柔情晝夜不歇,向下切割深邃峽谷。

  回到二億五千萬年前以來,珊瑚礁開始形成,造礁珊瑚、石灰藻以及鈣化生物,持續層加疊上,形成期間偶有火山灰散布,提供太魯閣大理岩特有線條。那時是平靜而溫暖淺海環境,生成、鈣化與沉積過程。當珊瑚礁沉積深埋壓密成石灰岩,到了七千萬年前,「南澳造山運動」板塊擠壓,受到地熱及擠壓,變質成為大理岩,台灣也第一次露出海面成島。爾後,有一段時間,古台灣島再度沒入海中,其間也有地殻的張裂活動。直到六百萬年前「蓬萊造山運動」,擠壓變質岩層重新露出,是台灣最典型的變質岩區。立霧溪河水還來不及向兩岸侵蝕,陡峻中央山脈又持續隆起,導致河谷始終呈V型,切割得又深又窄,是台灣乃至於全球非常獨特的地形。

  大理岩從太魯閣入口到九曲洞大約有十公里的厚度,河水侵蝕構成崢嶸峽谷。隨著造山運動快速抬升,從清水到南湖大山,海拔落差達3,742公尺,而往海底則測量有七千公尺,至少有一萬公尺垂直景觀生態系。太魯閣擁有這一萬公尺的感動,擁有深海、淺海、海岸、沖積平原、淺山(里山)、深山(奧山)、高山到空中的垂直生態多樣性。

  大理石展演擠壓過後線條,節理與斷層,摺皺與翻轉,各礦物妝點其中添加色彩,形成太魯閣地景。變質岩佔地殼體積大約27.4%,然而地表岩石75%是沉積岩,火成岩有25%,所以變質岩在戶外,不易觀察到。閱讀太魯閣變質岩,因而乃是高檔次的奢侈饗宴,也是講究的卓越品味。無論是全球格局,還是臺灣尺度,均具有獨特性與稀有性。除了大理岩,太魯閣還有另一種同樣是臺灣最古老變質岩,紀錄岩層高溫高壓作用,刻畫著美麗葉理線條,原本為砂頁岩所變質的片麻岩 (gneiss)。片麻狀構造或條帶狀構造,刻畫變質岩紋理。

  沿著立霧溪露出砂卡噹溪床、錐麓古道、燕子口、九曲洞及長春祠,變質岩展演。水與綠是立霧溪美麗而令人窒息的品味,腦海中繪圖與轉印生動圖畫。峽谷千變萬化的雕刻之外,由於主支流水能量差異、地質軟硬度不同、以及斷層和岩石孔隙,流水形成太魯閣瀑布景觀,有白楊、銀帶、長春和綠水,還有許多不知名小流瀑。聆聽各式悉簌水聲,谷中風聲,風的方向,吹過樹稍,是上帝在你的心裡歌唱樂章。

  走在錐麓古道渺縹峭壁,大理石白色基底、紋理和形狀細節。依附岩石上臺灣蘆竹、車桑子在青色及綠色間鉻綠色,雲層窺視天空在山層的鈷藍色,或是懸崖邊緣臨深不可測暗化春綠。雲霧滾滾,吞沒下方秀麗中橫,然後爬上指尖冷峭刺骨,眉宇之間昇華山嶺。攀登古道山徑,陡峭可以聽到自己快速心跳聲。幾乎看不到古代微弱痕跡,古屋遺構逐漸消失,地震讓它們消失在旋轉薄霧和聳立懸崖峭壁中,巍峨懸崖和湍急水流所映襯下顯得相形見絀。

  末次冰河期過後,臺灣島嶼隔離,快速演替,太魯閣保存地球特有生物。東北季風、西南氣流加上梅雨、颱風,帶來充沛雨量,孕育生命豐富生態。地質特性使得以「太魯閣」命名的特有生物。族群數量相對較少,大部分只出現在太魯閣,像是太魯閣艾、太魯閣佛甲草、和太魯閣小蘗這個與世隔絕的山谷所獨有,大自然演替韌性的遺留。

  蓬萊造山運動,至今仍是每年以8.2公釐的速度,菲律賓海板塊從東南方,向歐亞大陸板塊碰撞。異乎尋常的蓬萊造山運則是大陸板塊隱沒到海板塊,然後菲律賓海板塊像推土機一樣推擠出臺灣。臺灣位在環太平洋火環帶上,造山運動使得臺灣與世界上其他的眾多火山島嶼不同,除了擁有變質岩、火成岩及沈積岩的地質多樣性,地景生態顯得獨具一格,同時把看似靜謐的大理岩、片麻岩,從深處抬升,讓我們見識出露岩石,瞭解稀有的地景很珍貴,反之亦然,與眾不同。

  與眾不同的臺灣,在造山運動抬升時,河川、風雨與海浪開始侵蝕土地。大理石對於水有無法抵抗的溶蝕力,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面的大理石接觸時,就會有少量碳酸鹽溶於水中。除了具有物理性的侵蝕之外,會產生化學作用,加速向下侵蝕,下切速度比起其他非大理石區域快,形成全球獨特的景觀。

  河川具有上切、下切、及擺動作用。河川在轉彎處,河流外側河水的流速較內側快,河水不斷侵蝕外側邊坡,使得河道逐漸向外側遷移,河川的擺動彎曲度越來越大,形成曲流(meander)。隨著河流的作用,同時地殼抬升使得陸地高出河平面,河道環繞的山丘,即是環流丘,像是布洛灣環流丘。環流丘地質相對穩定,得以提供人文發展的環境條件之物質基礎,人們連結步道與通路,二千多年來人文社經活動,結晶在文化與歷史。

立霧溪的曲流 (meander)
資料來源:王文誠 2022 拍攝
資料來源:王文誠 2022 拍攝
資料來源:王文誠 2023 拍攝
資料來源:王文誠 2023 拍攝
資料來源:王文誠 2023 拍攝
資料來源:王文誠 2023 拍攝
資料來源:王文誠 2023 拍攝

  在地質年代二億五千萬年自然地理遇見,二千多年來人文歷史結晶,融合在太魯閣峽谷。其間大理岩、片麻岩特殊地質地形,南湖大山到奇萊山的屏障動植物演替,在氣候及微氣候多變的古道上「念天地之悠悠」。若是走過錐麓吊橋,一路陡上經巴達岡駐在所,上到古道高峻斷崖。光與雲霧交錯,人何其渺小;前有古人,後有來者,走過,深耕細耘人在自然的關係。彷彿置身隔世的花蓮大地震,陳子昂的歌聲中「獨愴然而涕下」,是對天地造物者安息的回音。

紀錄花蓮地震

  太魯閣的變質岩,美麗卻是脆弱。特別是遇上地震。《石頭記》中,女媧補天於大荒山無稽崖,所剩一塊未用的頑石,蛻變為「寶玉」,地震彷彿扣合《紅樓夢》裡一切人世的繁華幻滅,洪荒滄桑。

  4月3日上午7點58分,大地剛甦醒不久,上班族及大部分的人在連假前一天,剛就工作崗位。地震發生後,我在臺北咖啡館裡,看著落地窗外大樓磁磚如雨般掉落。然而,震央位於臺灣東部海域,震央為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14.9公里(約位於花蓮縣壽豐鄉),地震深度 22.5 公里,芮氏規模 7.2,根據中央氣象署分級,測得花蓮縣地區最大震度 6 強。台北市 5 弱,相對衝擊不似花蓮嚴重。

  電視畫面傳來的是花蓮大樓傾倒、蘇花公路落石、及邊坡土石滑動的畫面。無論是全臺各地趕來救災、還是疏散花蓮遊客,我們都看到危樓傾倒的瞬間及拆除過程,畫面無不令人動容。臺灣的救災快速動員,應該是此時這片土地上人民的團結共識。這次地震在全臺造成18人罹難、1,155人受傷、37人留置及3人失聯。花蓮災情最為嚴重,同時也是 921 地震之後臺灣規模最大的地震。

  「臺灣的救災是全世界無法比擬的」,展現臺灣社會韌性。隔天,電視焦點開始才關注太魯閣。由於壁立不同,大理岩、片麻岩在太魯閣峽谷裡形成貌似深V型與大V型的外觀。0403大地震,破裂帶大理岩崩落如雨般落下,片麻岩則是滑動造成土石滑動。大地震後,取代白色花瓣的是崩塌的大理岩。經過蘇花公路崇德路段及峽谷,在四月原本白色桐花最茂盛的淺山中,邊坡彷彿永遠都掉不完的大理石、灰與塵。

  千溝萬壑的大理石表面,破碎地表特徵,幾秒鐘的地震,全化為沒有表情、從空中落下的大理石塊、灰與塵。末日般地景,歷史在審判當中展開來,萬物好像灰飛煙滅,峽谷破壞殆盡,破碎了道路,掩埋了設施及一旁的車子。

  隔天4月4日傍晚六點,根據臺八線救援任務紀錄羅列如下,「目前臺8線道路搶通至175K處」:

  一、「沙卡噹步道:五間屋處人員受困共3名,包含花蓮消防局隊員1名、受困民眾1名(無法行走需全程搬運)、巡山員1名。
  由屏東、臺東、花蓮搜救隊派員執行任務,已向空勤總隊申請直升機吊掛,並於13:22成功吊掛「砂卡礑步道」1人,13:33落天祥,搭載4位病患,13:50降落德興棒球場,送慈濟醫院。
  另民眾報案2大3小,目前失聯,分別於4/3及4/4執行兩次搜索未果,預計4/5協調軍方協助開挖執行搜救任務。

  二、布洛灣山月村:失聯3人,1人需醫療支援。另通報疑似100多人受困,09:50接獲布洛灣受困民眾至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太魯閣段(UCC)通報現場100多人受困已自行下撤疏散。由高雄、臺南、花蓮搜救隊前進至布洛灣確認人員疏散狀況。10:20共8名外國遊客(4名瑞士籍、4名英國籍)由民眾開車從布洛灣下撤至 UCC。11:32布洛灣山月村民眾16人(包含6名外籍,2美國籍、2新加坡籍、2德國籍)已全數救出返回至 UCC。目前布洛灣無人員受困。

  三、消防署特搜隊(4人:沈凡傑、陳志清、陶志偉、李世奇)執行和平礦區物資投放及天祥人員載運與空勘任務,08:17起飛,09:06落天祥建立前進指揮所及收集災民資訊。10:40天祥遊客中心目前僅市話可以通,道路中斷車輛無法前進。另高雄市特搜隊搭乘直升機落天祥,共計12名搜救人員,與消防署特搜隊4名人員於天祥完成會合,持續執行災情勘查任務。

  四、天祥災情:17:00查報回復。總人數約600人,暫時安全,缺飲用水。天祥活動中心11員工62民眾。合流綠水營地18民眾,2位民眾(1糖尿病跟1腰傷)需送醫。
  天祥郵局10遊客1員工。天祥天主堂28遊客1員工。臺電天祥站8遊客1員工。太魯閣晶英酒店466人;125員工及341民眾。中巴車號0121,共12人,都已經離開太魯閣。

  五、西寶國小:45學生15老師,當地社區居民20人,遊客4人,道路中斷需要糧食飲水補給。

  六、九曲洞九人座,車號0268,現場10人(5員工、5遊客),其中1人開放性骨折,待支援人員抵達,預計攜帶2日糧食飲水過去。

  七、太魯閣晶英飯店員工2台失聯中巴(0233、0892)175K處(35人),11:45由臺東、屏東、花蓮、高雄、臺南、基隆各派2人(共計12人)攜帶救援物資,由地面前進至道路搶通處,徒步進入道路尚未搶通處,尋找並確認相關受困民眾資訊。現場受困民眾35人,其中1人雙腿骨折,已脫困救出並送往花蓮慈濟醫院,預計於15:50抵。14:03已有6人(5女1男)完成下撤至UCC。現場持續將28人接駁至明隧道往南的靳行隧道。175K處目前合計救出42人(包含33名晶華酒店員工,2名施工人員、7名為共同受困於175K處之一般民眾)。

  八、小錐麓古道已於16:29尋獲1名大體並協助脫困,16:40上救護車。」

資料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資料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資料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資料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以上是搜救團隊代表臺灣在火環地震帶所展現的韌性。一個多月過去,本文撰寫時,0403地震發生後到5月22日已經有1459起餘震,其中規模6到7的餘震有6個,規模5到6的有76個。餘震比過去有記載的大地震都還多,因此重建必須在地震餘波中災後重生。

回春作用

  臺灣島因地殼運動不斷隆起,立霧溪終年豐沛的溪水,快速的河流下切侵蝕速率,太魯閣峽谷地區每年以超過0.5公分的速度向上抬升;下切與抬升,不斷回春作用,造就舉世稱奇的太魯閣峽谷。這次地震抬升了45.1公分,可以理解這次地殻能量釋放的震懾。大理岩岩性緻密,壁立強,不易崩解,卻又脆弱,形塑岀今日陡峭狹窄幾近垂直的峽谷。歷二次的造山運動及變質、變形作用,峽谷常見美麗的岩石褶皺,形成變化萬千臺灣紋理。

  太魯閣無疑是臺灣古老岩層最完整出露 (outcrop) 地區,完整紀錄臺灣造山運動及地質歷史,具有巨厚的剝蝕記錄,飄渺的高山景觀,雄偉壯麗峽谷,美學對話深淵陡峭的斷崖。太魯閣經歷二次造山運動,變質岩石堅硬但破碎。無論地震、下雨、晴雨交替、或季節變換,破碎的地質容易落石、崩落、及滑動。還有岩石彈跳的像鋼珠一樣的效應。美麗紋理卻時時刻刻暗藏危機。就礦石的利用而言,一直以來,無法做為高單價的建材,而只能把破碎的岩層挖掘為水泥。這也道盡了太魯閣美麗而脆弱的特性,也道盡了災難後重生的方法。

  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國地理學家戴維斯 (William Morris Davis, 1850-1934) 提出了地理循環理論,地景是構造、營力和時間(侵蝕階段)的函數。構造運動使地殼上升為山地,山地在流水不斷侵蝕下,要經歷以河流下蝕作用為主的幼年期,以側蝕作用為主的壯年期和侵蝕微弱地面降低為緩坡的老年期,到最後,由於坡度過緩,水不再具有侵蝕能力來改變邊坡,地面被夷平為準平原。然後地殼再次上升,導致回春作用,進入下一個循環。河道重新下切,讓邊坡的坡度重新增加,這就是河流侵蝕循環。

  太魯閣形成的過程,岩石、水、氣候、動植物及人的種種活動所形成。0403的地層活動,從人的角度,是環境災害,然而無非是土地生成與地理循環的過程。重生所需要的,並不是人為之偉大建設,而是儘可能減少干擾。還地於大自然,若干年後,或許十年、二十年,景觀再現。

  正在造山運動中的臺灣土地在地形上有不斷的回春作用,孕育生態,讓土地可以自行演替。全世界上,自行回春作用土地不多;古大陸型的地質穩定,而雨林在能量在植物,土地不易自行更新。所以歇生養息,是重生的機會,倡議過去過度使用的安息年。先行監測,瞭解地質在科學上的解釋與變動。太魯閣有能力自行回春,自我療癒。文明伴隨著太魯閣岩石及生態,繼續演替,爰以不只閱讀太魯閣,是以寰宇時空格局,更是認識臺灣、自身所處的文明時空位置。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