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文 作家
應花蓮時光書店邀請帶領民眾在美崙溪下游進行「文學散步」。冬季,是日小雨。頗擔心學員中,小一、小二的孩子,會覺得沿路的解說無趣或生硬,事先在背包中藏了幾顆牛奶糖,準備哄小孩。
兩位孩子沿著溪畔步行,不哭不鬧,開心地在中山橋墩下跳著石階,我們一行人在橋下念詩──楊牧和張庭瑋的〈北濱〉──抗衡或以另一聲部的姿態,合音,橋下車輪輾過的轟鳴。

兩位孩子回到書店寫下對風景的提問:雲你平常都在做什麼?石頭你為什麼那麼硬?這裡的樹有一些一樣有一些不一樣?沙顏色不一樣為什麼?
是詩的質地了。令人聯想到聶魯達的《疑問集》。可以想像兩位孩童游目天地風景,指認形象色彩的好奇與純粹。
「小孩的想像空間,不但比成人大,無限的大,大到什麼都可能。」黃春明說。童心是創作者的靈魂。
試舉幾個例子。西西、金子美玲以孩童口吻歌唱;林蔚昀、潘家欣、游書珣在擁有小孩之後,紛紛為孩子及孕育的母體寫詩;陳黎、劉克襄在為人父後,創作陪伴、記錄孩子成長的散文或繪本;黑眼睛文化出版《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爸爸是怎樣練成的》。以上例子,或直抒童言,或描摹孩童成長,或映呈為人父母的心思……,足見兒童的魅力與創作者的童心。
林良在〈兒童文學的「文學價值」和「教育功能」〉一文提及:「兒童文學作家擁抱的讀者羣卻是兒童。他們相信使用兒童容易了解的文字,一樣可以從事文學的活動,使作品產生文學的價值。他們等於向兒童顯示了語言文字的多采多姿的功能,讓兒童體會到文學的本質。另一方面,也向成人讀者證明:有生命力的淺字,生動的短句,一樣能從事文學創作活動,一樣具有文學的價值。儘管它對成人也許是陌生的,卻一樣是可以欣賞的。」這段寫於一九八五年的文字深刻地帶領讀者思索兒童文學的魅力。
翻閱此本《林君鴻兒童學獎作品集》中的「童詩」與「童話」,對照「生命力的淺字」、「生動的短句」等語言特質,《林君鴻兒童學獎作品集》的表現令人驚艷,因作家氣性不同,適合題材的裁縫方法不同,或溢出短句為長句,或不避知識量的乘載。試看作品集中的詩作〈入眠──安寧病房的孩子〉:
媽媽,這裡是哪裡呢?
時間不早了,該回家吃晚飯了。
媽媽,你為什麼走了?
這裡有好多姊姊,身上披著雪。

呼告的語法,讓人聯想到黃春明〈國峻不回來吃飯〉,語氣平淡用字淺白卻令人心痛。「身上披著雪」的顫抖,彷如金子美玲〈積雪〉的再轉譯。閱讀《林君鴻兒童學獎作品集》「童詩」卷的樂趣之一,在於透過得獎作品對話名家之作。〈入眠──安寧病房的孩子〉既是寫給安寧病房的孩子,也寫給社會人士讓大人理解安寧病房兒童的心境。這本作品集,不僅是寫給兒童,也寫給有童心的大人,進而產生想像力與同理心。在童詩題材的拓寬上,作品集中的〈想家〉是非典型童詩題材,以輕巧語言道出社會制度下拆遷家園的痛楚。
而翻閱《林君鴻兒童學獎作品集》「童話」卷的樂趣之一,在於體驗不同的敘事節奏。相較戲劇化情節的快速推展,〈不會飛的鳥媽媽〉在緩緩推展情節的同時,又能展現溫暖景深,藉小麻雀寶啾學飛的歷程,自然地道出寶啾不同鳥種朋友學飛經驗,在可能不是親生媽媽的陪伴下,終於學飛的歷程。作者細緻地描述不同鳥類的外觀:「青笛仔個頭嬌小,羽色卻鮮豔明亮,深青淺綠交梭層疊,如同一簇綻芽的枝葉」,「交梭層疊」用字並不「淺」,但即使略過「深」字,仍可讀到情節的童趣。
《林君鴻兒童學獎作品集》「童話」卷中的動物形象,很值得留意。在眾多將動物擬人化的想像中,〈有人要買這隻貓嗎〉將貓樸實地歸位,藉小女孩安安撿到貓咪,拍賣貓咪,為小貓找家的有趣歷程,說出一輩子陪伴動物的承諾,既有教育意義又不呆版說教。
閱讀《林君鴻兒童學獎作品集》就像品嘗各色口味的水果糖,繽紛豐富。當然,也有尚未被放入糖果罐的口味,例如比較在地化的故事場景或融合島嶼的神話故事,應當也是可以再嘗試的領域。

無論如何,翻開這本《林君鴻兒童學獎作品集》彷如跟著孩童單純、好奇的眼睛,蹲下,觀察一蟲類的爬行,緩緩地喚起讀者自身的童年氣味記憶。如同楊牧在《介殼蟲》的〈後序〉所言:「這整個情節如果有甚麼重要性,不外乎就是它證明我的好奇心還不曾完全消滅,而童年閃亮的記憶仍然發光,值得把我的直覺拿去和兒童的天真率性推擠,互相發明,如此而已。」
冬季那場走讀的中途,我按計畫取出牛奶糖,將糖捧握在手心,緩緩倒入小孩的手掌,一人兩顆。在我回頭轉身預備帶領學員前往花崗山的剎那,傳來一小男孩的聲音:
「這樣我會捨不得吃啦!」
願讀者翻閱作品集的每一首詩、每一則童話後,都有捨不得吃完牛奶糖的期待與喜悅。
撰稿者簡介:
▍陳昱文
著有詩集《還在》(島座放送出版)。曾獲《創世紀》六十年詩獎、文化部臺灣詩人流浪計畫補助、楊牧文學研究獎、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等。仍在練習平衡生活的節奏。
——轉載自《天空中的魚:林君鴻兒童文學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