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到齊的撥穗儀式 ──陳夏民

陳夏民(獨立出版人、英美系校友)
《最後一堂創作課: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逗點文創結社,2018年3月出版。

「如果可以,真不想出版這本書。」

作為一個編輯,卻下意識反抗著這一本書,甚至想方設法拖延,絕對會惹人非議。然而,如此不情願的心情,原因無他:這書一旦出版,某種懸而未決的情感,就截成了具體的告別。

去年九月二十四日,我與同學們參加李永平老師於台北殯儀館的告別式,典禮結束後,曾珍珍老師邀請郭強生老師與我們一起用餐。席間,我們討論了關於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後簡稱「創英所」)的種種,以及李永平老師帶給同學們的影響。

「我們幫李永平老師出版一本紀念文集吧,邀請創英所同學,用自己的作品來紀念他。」宴席尾聲時,曾老師微笑說道,我點頭,接下這個任務。

同是創英所同學的劉芷妤自願擔任編輯,王君宇則負責全書美術設計,我們匆忙準備了一兩個月,正準備趁著回曾珍珍老師課堂演講的機會報告進度,誰知道竟然在十二月一日收到了曾老師在家中意外辭世的消息。

接連的噩耗,讓我壓根忘了這一本書,只記得那陣子按照正常作息上班下班,卻總在某個敘述往事的時刻哽咽出聲。恍惚了一陣,直到劉芷妤問我「那紀念文集該怎麼辦」,我才清醒過來。

「加上曾老師,一起紀念吧。」

於是,我們向創英所同學們展開第二次邀稿,此間像是進行了一次同學會,也開始留意起同學們離開創英所後各自的發展:有人不寫了,有人還在努力。不變的,是我們都在努力生活的當下,用自己的方式實踐當初創英所眾老師們傳遞的價值以及對美的追求。

許多同學陸續交稿了,但也有與老師交情更深的同學們,因為無法在尚未走出哀悼的狀況下,直面與老師們相處的過往,而選擇以情義相伴。

編輯過程中,我想起東華大學英美系學弟詹閔旭,他在大學時期便受曾老師與李老師指導,攻讀博士學位時也研究李永平老師的著作,於是邀請他參與。我也憶起十多年前負責編輯上一本創英所文集《偷窺》(卻提早離開我們)的同學廖律清,當時一身白色連身洋裝,微笑向我們催稿的聲音。

這些記憶的碎片,夾雜著幽微的思念,最終寫成了一篇篇小說、詩或散文,成為《最後一堂創作課》這一本書的骨幹;其中收錄二十四篇作品,是東華大學創英所的第四本文集。

自創英所畢業時,我沒有參加畢業典禮,當年覺得沒差,後來成為一種缺憾。出於私心,書末收錄了李永平老師榮獲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學特優獎時,所撰寫的的公開信〈不忍〉,以及曾珍珍老師於東華文社《中間文集》第三期刊載的散文〈雪的翅膀,羽化三月天〉;我甚至挪動了郭強生老師為本書撰寫的推薦序,將之安排在最後一篇。此間種種安排,只為透過文字,進行當時缺席的撥穗儀式……。

上完這最後一堂創作課,我們也該真正畢業,就算偶爾興起孤兒之感,終究帶著師長撥穗時所授予的祝福,一步一步走下去。

期待終有一天,我們成為眾人得以倚賴的存在,那時,我們或許會更接近李永平、曾珍珍兩位老師一些。

接下來,我們就靠自己了。

繼續寫吧。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