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求神,神應人:談東華大學「神人交流:花蓮廟宇暨神明傳說的探訪」課程

彭衍綸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圖1:考察暨參與吉安鄉勝安宮的扶鸞問事(2025年3月30日;蕭郁穎拍攝)

  猶記2022年,時任本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吳冠宏院長告知,希望筆者能配合高教深耕計畫在地社會實踐系列,在學院跨領域學程開授一門相關宗教信仰的密集授課課程,筆者當時因仍身兼行政職,便應允沒有問題,但實際授課期望在卸行政職之後。

  民間信仰本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少民眾從小拜到大,臺灣民間更處處可見廟宇的建立,其密度之高,在全世界可謂名列前茅。然而,許多人對於廟宇文化卻常是一知半解,甚至不解,廟址如何產生?神像造型如何而來?拜甚麼神明適用甚麼供品?為何有些是熟食,有些是生食?結合文學的籤詩,從何而來?求籤的程序為何?如何解籤?甚麼是祭改?光明燈?甚麼是問事?廟宇有何禁忌?從廟宇的建築,如何判斷主神的位階?繞境的社會意義為何?廟宇有何社會責任和功能?以及靈驗傳說對於廟宇的發展有何重要性等等,皆是廟宇文化。

圖2:考察暨參與花蓮市福佑宮的天上聖母誕辰祝壽科儀(2025年4月20日;金信宇拍攝)

  地處臺灣東部的花蓮,占臺灣面積的十三分之一,面積雖遼闊,卻同樣建立不少廟宇,這從姚誠教授二十多年前撰寫的《洄瀾神境:花蓮的寺廟與神明》(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即可略見一斑,人口密度最高的花蓮市和吉安鄉,合計至少有六十幾座廟宇。而臺灣的母娘信仰,更是從花蓮發源,擴展至全臺。由於筆者至花蓮任教後,進行不少在地廟宇的田野考察工作,加以個人學術專長為民間文學,因此便將課程名稱定為「神人交流:花蓮廟宇暨神明傳說的探訪」,並將教學的主要形態設定於走出校園,實地考察,且以業師的傳授作為課程亮點,希望藉由在地廟宇及神明傳說等民間文化的講授和實地探訪,讓學子進一步認識最接近生活的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也更加了解花蓮這片土地。

  時至2025年上半年,即113學年度第2學期,「神人交流:花蓮廟宇暨神明傳說的探訪」正式排入東華大學的選課系統,是一門密集授課的課程,選課人數上限亦僅有二十人。這時,筆者已無行政職,課程的主要推動者冠宏院長則剛卸任。

圖3:考察瑞穗鄉青蓮寺的祝賀佛祖誕辰夜巡活動(2025年5月3日;蕭郁穎拍攝)

  本課程由筆者規劃,結合花蓮在地,已於業界服務多年,具有深厚實務經驗的各方民間文化專長業師,包括:玉里勝安宮宮主簡梅香女士、風水命理師林堉璘先生、廟宇文史工作者黃家榮先生,共同授課。教學形態分為二種,一是校內課堂授課,二是實地廟宇探訪,並以後者為重。校內課程主要是使學子擁有先備知識,由三位業師與筆者輪流講課。首先是田野調查的要點,讓學子對田野調查有基本的認識,接著是花蓮北、中、南三區的廟宇介紹,也為之後的實地探訪作準備;再者,安排籤詩介紹、廟誌書寫、廟宇傳說採集等課程,加強學子的廟宇知識;最後則是民俗在生活中的應用,主要由業師林堉璘先生與簡梅香女士授課。身為風水大師的林堉璘先生以幽默的口吻講解風水、命理、姓名學等民間文化知識,學子聆聽得津津有味、受益良多,課後仍主動提問,想知道關於自己姓名的奧妙等等;主持廟宇的簡梅香女士,結合學識與專業,為學子帶來一場「籤詩解密之旅」,帶領大家從求籤到解籤,實際體驗從籤詩得到解答的神祕感受。校內課程給予學子先備知識,讓大家更有能力去面對實際的探訪。

圖4:造訪玉里鎮玉里勝安宮(2025年5月4日;蕭郁穎拍攝)

  校外實地廟宇探訪,在筆者的帶領下,共有三次行程,第一次在2025年3月30日,前往吉安鄉和花蓮市的廟宇,包括:勝安宮、慈惠堂、慈惠石壁部堂、港天宮、主農里有明庄福德宮、福佑宮等廟宇。因為是首次實際接觸廟宇,主要讓學子理解廟宇的建築、供奉的神祇,以及平日的運作和經營。其中勝安宮的扶鸞問事,是一次特別的體驗,學子皆帶著虔誠的心,期待神明給予指示,或是祈求神明去除身上的負能量,過程透過人問事,神降乩指點,實踐所謂的「神人交流」。探訪港天宮時,更有人仔細研究廟宇龍柱,似乎已對田野調查產生興趣,開始有了研究的精神。

  第二次探訪在2025年4月19日深夜至20日凌晨,跨日的校外授課,亦是一種特殊的體驗。此次主要前往花蓮市福佑宮參與天上聖母誕辰祝壽科儀,藉由業師林堉璘先生的引導,在正式的祭典空間中,了解科儀的布置和流程,以及文疏的撰寫。雖然已至深夜,大家興致卻不減反增,徵求擔任祭祀助手時,都躍躍欲試,期望能更真實地體驗科儀過程。撰寫文疏時,林育葆同學更是發揮書法專長,協助將大家的姓名寫在其上,最後林堉璘先生取文疏放入金爐焚化,將所求上達天庭,亦期望神明能保佑眾人學業進步,諸事順利。

  第三次探訪為兩天一夜的行程,於2025年5月3、4日進行,地點在南花蓮,包括光復、瑞穗、玉里等地。首日來到光復鄉的保安寺,及瑞穗鄉的富源保安宮、昭忠祠、三元宮、青蓮寺,皆受到各廟宇的熱情接待。下午到達的青蓮寺,我們進行建廟傳說的考察,實際探訪鎮寺之寶,傳說的紀念物,昔日曾裝置佛祖塑像的「竹籠」,認識青蓮寺與光復保安寺的創建淵源。傍晚則觀察青蓮寺祝賀佛祖誕辰的夜巡活動,欣賞藝閣的古典現代相融之美,眾人都不停地以手機留下精彩的影像。夜晚,大家走在返回住宿處的路上,路燈照射下拉長的身影,更顯現出我們是一支關懷在地宗教信仰文化的年輕隊伍。

  經過一晚的休息充電後,翌日來到玉里,探訪勝安宮在花蓮的分宮之一「玉里勝安宮」,由簡梅香宮主,亦是本課程的業師,帶領同學領略道教三獻禮的科儀,以及進行實際的求籤及解籤。簡宮主還準備遠近馳名的玉里麵招待大家,用餐期間,部分同學持續求籤、解籤,祈求神明對於未來的行事,給予一些「建議」。下午行程則是造訪玉里頗具歷史深度,擁有清光緒年間「後山保障」匾額的協天宮,以及因有清泉而得名的玉泉寺。傍晚時分,在品嚐玉里當地美食臭豆腐後,完成本課程最後一次的探訪行程,坐上區間車返回校園,結束疲憊但充實精彩的廟宇探訪之旅。

圖5:成果發表中仿效清明上河圖的卷軸形式繪製曾探訪的廟宇及其特色(2025年6月6日;蕭郁穎拍攝)

  2025年6月6日,本課程假人社院特色空間進行學子的成果發表,人社院代理院長林燕淑教授、副院長楊植喬教授,以及課程的推動者,人社院前院長吳冠宏教授皆蒞臨指導。學子報告內容除有個別廟宇的介紹探討,同時亦分享課程學習的心路歷程,精彩無比。另有採取新聞報導方式介紹廟宇者,甚至還有仿效清明上河圖的卷軸形式,繪製曾探訪的廟宇及其特色者,別出心裁。各組成果報告不僅內容充實且頗具創意,顯示同學收穫滿滿,並有所反饋。修課者中,如宋瑜洁同學即表示:「這次神人交流的特色課程,從尋訪和各種儀式的參與中,不僅讓我們看見在地信仰與當地人日常生活、歷史的緊密連結,也使得我們重新思考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與意義。我們在課程中見到的信仰並非古舊的、被時代的黃沙漸漸埋沒的事物,相反地,我看到許多創新與延續,不少年輕人在為此揮灑汗水,也不乏許多父母會帶著子女前來尋求一個希望與安定。總之,我看到信仰的力量雖玄幻難測,卻又在合掌之間。」林育葆同學則說:「在香煙不絕的廟宇中沉浸,親身體驗民間傳說,更與神明冥契感通。感念課程教師引領我們步入信仰與人文交織的靈境,啟發我以虔誠的心記錄在地的文化脈動。」

  此外,教學助理蕭郁穎、金信宇尚且將課程進行的記錄影像,剪輯成一支影片播放,作為課程回顧。

  如今已進入E化時代,走進廟宇求神拜佛的人卻未減少,甚至終身大事都要請求月老幫忙。廟宇的存在必有其原因,神人之間的交流,必有其奧妙之處,不能再以迷信的眼光看待。在需求理論上,人求神,神應人,神護人,但廟宇的建設,神明的靈驗,都要由人完成,靠人宣傳,神人交流更有其他含義。透過課程的進行,除了獲得廟宇文化的知識,更希望藉此了解其中更為深層的寓意,民間信仰對於內在的人心,外緣的社會,事實上都能產生不小,甚至久遠的影響。廟宇的經營,神明的信奉,均是民間信仰具體的表現,探訪廟宇文化,認識神明傳説,實是一項生活化、應用性,兼具形而上暨形而下,永續存在的議題。

  本課程結合中國語文學系的專業素養及花蓮在地特色,透過實地的走訪,使學子接觸廟宇,認識廟宇,採集神明傳說。學子不再只是聆聽者,而是實際的參與者,真實地進入到神聖空間中,體驗神識與人識之間的交流,並以民間信仰的視角再一次認識花蓮這片土地。

  感謝所有協助課程進行的花蓮在地廟宇,花蓮鄉親,各廟宇幾乎都是由主委或重要幹部為我們解說廟宇,亦準備了不少點心,甚至提供討論、用餐的場地。諸如勝安宮的加菜,富源保安宮的豐富美味午餐,真是令大家的知識、口腹皆得到滿足,謝謝您們!有您們,「神人交流:花蓮廟宇暨神明傳說的探訪」課程方能圓滿。

  最後,祝福我們受創的光復地區早日恢復日常。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