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師亦友海賊王:紀念紀駿傑老師與我們度過的那些日子──李宜澤

李宜澤(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很難接受自己要在這麼早的時候,為紀駿傑老師寫紀念文章。在我的感覺裡,紀老師好像只是在打球練習中場休息時,到場外走動放風一下,馬上就會再次回到他熱愛的這個學術場域裡,與大家再次談笑風生。沒想到,這個中場休息卻似乎永遠不會停止了。

我在1995年來到東華的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就讀碩士班。那時候東華草創第二年,一開始我們只有喬健,余德慧,吳天泰三位專任老師(加上從教育所來支援的顧瑜君老師),以及星期六會過來授課的中研院民族所蔣斌與黃宣衛兩位老師,當時還在人文社會學院的族群所,似乎比較著重在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討論,系所亟需社會學背景的老師來這裡任教。紀老師隔年1996年從清大的客座研究身份,轉來東華成為專任的社會學師資,對「族群所」這個剛成立的科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奠基工作。也使得當初規劃以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作為「族群研究」的跨領域設計,有了名符其實的發展方向。

紀老師來東華之後,比較像這個新系所的「博班大學長」,而不是教師。記得他把當時剛搬入的教師宿舍裝設了投影機,然後用長長的延長線連到放置在客廳的幻燈片播放機。所上當時全部的同學受紀老師邀約晚餐的活動之後,就在宿舍的白色牆面上,看著一張張紀老師在美國求學時於大峽谷,黃石公園,新墨西哥Pueblo北美原住民族保留區,落磯山脈等走遍北美的文化與自然踏查身影。那是沒有無線網路,沒有Google Map,也沒有藍芽電腦連接訊號,仍然使用幻燈片做旅遊介紹的時代,同學們看著充滿想像的遠方影像,一面喝啤酒一面聊著下次要往哪裡做屬於台灣的文化與自然踏查。這個聚會成為後來族群所師生一起前往蘭嶼,往阿里山,往屏東霧台等等許多訪查地點的起始畫面,這些訪查活動中與我們一起前往的教師代表,十之八九就是紀駿傑老師。

紀老師帶來的影響當然不只是帶著學生一起到現場參與活動,更重要的是他著名的「環境正義」與「後殖民論述」的學術關懷。族群所成立之初,就有東華校內「衝組」的名號,許多與學生權益相關的事務都有所上同學參與的身影,而紀老師常常就是後方給予意見和實際支持的人。在校外的社會參與,更鼓勵同學的研究題材與思考政治經濟議題的社會關懷結合,所以同學們的學位論文題材,有光復鄉社區總體營造的反思、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的論述與行動、黃昏市場的現代化與植物人文思考、從空間霸權談論原住民流離與主體性運動、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現代化認同等等議題。

這些研究議題一方面帶領族群所的同學,把在地關懷與批判思考連結起來,一方面也慢慢擴大紀老師把環境正義以及後殖民批判放置在台灣社會與原住民處境的反思力道。這些反思漸漸匯集成紀老師在台灣社會學界與原住民議題的思考路線以及出版,例如「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生態女性主義:連結性別壓迫與物種壓迫女性主義觀點」、「當前台灣環境正義的社會基礎」、「氣候變遷,世代正義與永續性」等深具代表性的學術論述。他的評論分析不局限於學術期刊,更在報紙的澄社意見專欄、讀者投書,以及「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當中,分析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川普的假新聞、氣候變遷與都市防洪、從哥倫布日到原住民日的反省等等。紀老師從在學校裡面帶領學生的「衝組」大哥,進一步蛻變成在各種議題上面發聲的社會良心,這些可以說是他個人風格的呈現,更是大學實踐社會責任的最佳典範。

除了學術思考與實踐之外,紀老師最為同學朋友津津樂道的,是他對於旅遊資訊所做的深入功課和各種評論。我沒有機會跟紀老師的學生們一起參加精彩的不丹、秘魯、澳洲、泰國,或者在北美的各式精彩研討會之旅,聽他們說起參加這些研討會的經驗時,總是能提到紀老師已經為大家做好各種功課,將當地絕對不能錯過的文化與自然景點都為同行者畫好重點。去年五月有幸一起與環境學院的老師們連同紀駿傑老師,到北海道大學參訪自然資源中心以及愛努民族研究中心時,我才有機會感受紀老師在這方面的「功力」。我們原本預定了離北海道大學比較近的飯店,但是紀老師不久在email群組裡面強力推薦某一間由歐式商業大樓改成的飯店,因為該飯店的中間樓層有難得的「大型室內風呂」。原來覺得紀老師要求過於精細,但真正住進去之後才發現這個在網路上受房客好評的室內風呂,除了房客免費之外,還有非常精緻的室內設計以及道地的溫泉水質。這些小小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都是紀老師仔細搜尋比較、以學者般一絲不苟的原則,所累積出來的經驗。

紀老師的幽默風格帶有一點調皮,卻都會給同事許多激勵的創意。族群關係學系的官網上,就放著在某次七星潭海邊聚餐後,由他提議幾位老師擺出海賊王的招牌姿勢,讓入學的同學們都能夠激起「下次再來到這裡,我就是海賊王」的精神!

前面這些不同時段與生命歷程的回憶,只能夠寫出紀老師幽默又嚴謹的生命之一小部分。2013年回東華任教以來,我週間最喜愛的時光,是午休時間幾位老師在系辦與助理一起用餐;紀老師總是會帶著便當一起過來共食,也許提到某個他最近寫到的網路評論、也許說起昨天在家裡與貓咪互動的趣味。我總覺得,這樣的聚會可以讓大夥再享受十年左右才是。紀老師在發現病癥之後的規律生活、努力運動(他最愛的排球時間),以及養生飲食的自我規範,都只能以學術般嚴謹的敬佩來回應。誰能料到,也無法接受,紀老師竟然決定這麼快就去做他的閒雲野鶴,也留下家人親友門生故舊無限的遺憾與想念。三月十四日凌晨紀駿傑老師辭世,也他最景仰的思想家馬克思過世的日子,這個巧合讓他留在學生心目中的影像,和他這一生所持續堅持的理想連結在一起。紀老師,謝謝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願您好走。


作者介紹

李宜澤,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1998),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博士(2012)。現任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原住民環境生態知識」,「友善農業與社區轉型」,「情緒與文化展演」,「當代阿美族儀式變遷」等。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