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宏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東華大學自2023年開始與花蓮縣政府啟動《續修花蓮縣志》的產學合作案,除沿用舊有綱目如歷史、自然、政事、經濟、社會、文化、族群、教育八志外,另增加《觀光篇》與《人物篇》,將以四年的時間,編撰2002-2021的資料,俾利完備本縣文史紀錄。
各篇的掌舵者皆為東華人社、教育、環海三學院學有所擅的專者,我尤感念任職於中研院民族所榮退後擔任東華大學榮譽教授的黃宣衛教授,接受邀請,協同花師教育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碩博班的張瀠之教授,共同擔任「族群篇」的編撰工作,黃教授在東臺灣研究此一領域上長期耕耘,成果斐然,而張教授博士任教東華大學不久,兩者的專長皆為文化人類學,都有區域與族群研究的背景,此次資深前輩與後起新秀的組合,帶有薪傳的意義。
在黃教授前瞻之學術視野的引導下,此次《族群篇》的論述格局,大別於過往以四大族群為分類基礎再依地域所進行的描述,由於不時吸納新的族群理論與後殖民論述,故能打破慣性的書寫模式,而採取一種觀點的進路,如同在「導論」為我們揭示的四個基本立場:建構論、重視歷史性、重視菁英的關鍵地位以及肯認語言論述的重要性,這是閱讀該篇不可或缺的鑰匙,依據黃教授所謂:「原來人類學不只是一門專門的學科知識,更是對地方生活的體驗與見識」之線索可知,本篇的力道不在資料搜羅、歸納與統整上,此次《族群篇》的續修正是以地方志的具體案例落實其族群論述的方法。經此解碼,我們方能知曉這兩位文化人類學的專家,如何攜手聯袂,自覺地與時俱進,進而體現與在地風土共生的創新精神。
《族群篇》站在前志的基礎上,掌握當代族群理論、反思台灣四大/五大族群分類的意義,進而將族群視為流動的、具有相互影響的人群結合現象,以如實反映花蓮多元族群共存的樣貌,由是不再恪守傳統的書寫框架,而採流動的視野、論述的策略,故將整個探索主軸,聚焦在如何看待原住民的重大事件(戰役)、正名運動以及廣義之客籍移民的流轉變遷上。
這樣的學術視野與書寫架構,看似結構失衡、悖離某種強調族群平等觀的政治正確,但兩位作者當是共同體認到,現實的社會從未處於均衡狀態,更何況只有如此著墨,族群的反思力與動態感才會整個鮮活起來,而成為一盞走進歷史脈絡與族群建構的探照燈。誠如文化人類學家克里弗德所帶來的啟示:「給予邊緣的,居間的地點一種策略性的中心性,最終會動搖中心的概念本身,所有收藏的場域都會開始像是遭逢的地點和通道」,於是我們可以隨著兩位專家的步伐,帶著解殖的反思性,一同跨入原住民各族群正名運動的歷史扉頁,檢視其如何從環境正義看待他們與土地依存、歸屬與治理的關係。
在90年代原住民族意識翻轉之後,各族群蓬勃發展語言和文化復振,各族語的字典編篡,服飾和視覺創作,對族群集體認同的動力、影響與意義,這一股語言與文化復振活動,值得我們深入考察。在此脈絡下,面對處理既有共同性亦有差異性的各族群,方能鬆動調整舊有框架,補足前志的不足與錯失,逐漸看到一個更加開闊的動態世界,進而共奏出真正多元的族群論述。
兩位以最大的學術誠意扮演地方志《族群篇》的開拓者,這是何等不易的創舉,如果你能有以上的體認,便會珍惜他們用心提供的田野調查與訪談資料,或駛向奇美文物館見證各種文物的印痕,或尋訪青年回到部落的路徑,或開啟味蕾品嚐在地客家的靈魂料理…,以上的流動風景絕不只是走馬看花、一場熱鬧而已,它會帶出家族歷史記憶的光澤、情感與歲月積澱的溫暖,還有那令我們不斷回眸的驚喜及輾轉流連的滋味。
喜歡到處走動,跨域嘗試的黃宣衛教授,當然不會僅停留在《族群篇》歷史記錄的傳寫,近來他與友人共同籌設「共飲秀姑巒溪水」的網站,我們若緣此就可以不必等到兩年後《續修花蓮縣志》的竣工,而能不時與他走訪撒奇萊雅文化的生態步道、玉里的歷史軌跡、鯉魚潭的萬種風情、目睹池上美麗與永續的養成之道…黃教授為地方發展所付出的心血與熱忱,一直都是沒有歇息的進行式,請大家莫負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