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災害中學習:0403花蓮地震應變經驗與震災故事地圖

郭俊麟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及系主任、花蓮縣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協作計畫協同主持人

  113年4月3日早上7時58分,花蓮縣南南東方25公里處發生了一次芮氏規模7.2的強震,震源深度15.5公里。這次地震使得花蓮縣經歷了震度6強的劇烈搖晃,並引發了一系列的災害事件。雖然過去五十年間台灣共發生了七次規模達到7.0以上的地震,這次地震是繼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台灣規模最大的地震。地震發生後,119指揮中心在8時04分接獲東華大學理工一館4樓火警的通報。僅僅一分鐘後,北濱街的幸福民宿又報案出現傾斜現象。震後的三十分鐘內,大量民眾受困、地震引發的瓦斯氣爆、建物傾倒的通報電話接連湧入119指揮中心。8時10分,花蓮市區軒轅路的天王星大樓通報嚴重傾斜並有人員受困。8時11分,花蓮外海再次發生5強的餘震,進一步加劇了災情。

圖1.天王星大樓傾倒災情

  隨著災情的不斷加劇,花蓮縣災害應變中心於8時15分啟動一級開設作業,消防局迅速通知相關災防單位進駐。同時,花蓮市區的中山路與軒轅路口也設立了前進指揮所協助現場救災工作。8時35分,和仁礦區也通報有19人受困,蘇花公路大清水隧道前的下清水橋崩塌,宜花交通中斷無法通行。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花蓮縣政府於8時35分宣布全縣停班停課,並於上午9時在中華國小緊急開設避難收容所。過去幾年,花蓮經歷了0206地震和0928地震,這次地震再次考驗了縣府與地方的災害應變能力。東華大學作為消防局的防災協力團隊,也於第一時間派員進駐災害應變中心,見證在各級政府、消防局特搜人員及民間志工團體的共同努力下,如何迅速進行了有效的應變和救援工作。

  有關地震的災情與成因,相關媒體已有大幅介紹,本文主要聚焦於地震發生後災害應變中心一級開設期間(4月3日到7日),協力團隊協助縣府進行災害情資監測的過程,以及本次地震的公私協力救災與應變處置有別於過往震災的特殊之處。最後,本文介紹緊急應變期間東華團隊即時製作的“0403花蓮地震紀實故事地圖”,期望能在未來的災害應對中提供參考與借鑒。

災害情資監測
圖2. 0403地震的EDP即時監控情資

  在新聞媒體中,我們經常看到災害應變中心的指揮官與各單位派駐人員在充滿電腦螢幕的大型會議室中討論災情並指揮任務。然而,當大型災害來臨時,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

  根據花蓮縣消防局災防科的經驗分享,我們了解到在應變中心開始運作前,即地震發生後的30分鐘內,消防局的119通報系統已湧入大量求救與通報電話。消防局吸取了0206地震的經驗,立即增加了近20條電話專線,以處理並過濾通報信息,優先處理嚴重案件。在應變中心啟動後,這些通報案件會立即通過地震災害應變管理資訊系統(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loud, EMIC)進行數據庫登錄與處理,並即時彙整到消防局近年啟用的全災型智慧化指揮監控平台(Emergency Data Platform, EDP)中,迅速掌握地震災情的熱區,確認多數通報與災情主要集中在花蓮市區及秀林鄉的太魯閣山區。

圖3.科研單位的地震情資

  由於本次地震規模高達7.2,國家的災害情資與科研單位如中央氣象局、國家地震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等,也立即發布相關監測影像與數據。這些資訊由防災協力團隊——東華大學協助蒐集與分析,並提供給縣府應變中心參考。應變中心的進駐單位,包括消防局、衛生局、警察局、環境保護局、民政處、建設處、農業處、社會處、教育處、觀光處、行政暨研考處、花東防衛指揮部、花蓮縣後備指揮部、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及慈濟基金會等,也提供所掌握的情資,在災中應變會議中提出,由指揮官進行橫向協調與救災處置。

災害通報分析
圖4.EDP花蓮市災情檢索畫面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如果通訊網路設備未受震災影響,現有的智慧化監控平台能夠發揮即時且視覺化的效果。以本次地震為例,所有通報案件在透過EMIC系統登錄後,消防局的EDP系統可即時生成災情儀表板,提供災害熱區、各鄉鎮災情統計,以及依照時間序列的累計通報案件等圖表。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個案件都可進行追蹤管理,例如結案的標記為綠色,未結案的標記為紅色,即時呈現各鄉鎮未結案的情況。

表1.EMIC通報情資分析

  應變中心運作的五天內,EMIC系統中共有611件通報紀錄,其中震後六小時內的通報佔了所有通報的三分之一。這期間通報數量最多的前三名為:救護送醫案件40件、電梯人員受困25件、瓦斯管線毀損18件。統計應變中心開設五日期間的通報資料,最多的是建物輕微毀損190件,其次為疑似失聯83件,接下來是救護送醫案件45件。

  從縣內通報的空間分布來看,花蓮市通報最多,共有255件,佔總數的約44%;其次是秀林鄉的174件,再次是吉安鄉的95件。由於在緊急應變期間,通報資料的分類和位置可能無法清楚地在系統中登錄,因此主要是掌握災情熱區為主。表1為協力團隊透過通報內容的描述重新分類與整理的結果,這些相關數據不僅可與震後建物紅黃單資料、各類災害潛勢資料進行對比,也可作為後續防災演練和預防措施設計的參考數據。

災後圖資的繪製

  地震發生當天,搜救隊主要處理花蓮市區與吉安的災情,隨後將注意力轉向太魯閣中橫公路及蘇花公路大清水路段的災區,並開始進行失蹤人員的比對與搜救。協力團隊在取得公路局最新的交通中斷位置及搶修資料後,立即透過GIS地圖標註失蹤人員可能受困的位置,並隨著特搜隊的進入與公路搶修進行更新,這些位置包括隧道內或崩塌特別嚴重的區域。

  此次地震的災區除了人口密集的市區之外,山區公路地帶的資訊較難掌握。震後第二日,才逐漸確定太魯閣地區仍有受困人員。應變中心除了將家屬提供的信息納入通報系統中,也透過協力團隊在地圖上標註可能受困的位置,使第一線特搜人員可以根據最新情資進行搜救,並有利於系統性的救援與疏散工作。

圖6.富世村土石崩塌潛勢分析

  此外,震後造成的土石鬆動與地層穩定的變化,在遇到大雨時可能引發土石流或複合性災情,也是應變中心及防災專家重視的課題。協力團隊製作了花蓮市、吉安鄉、秀林鄉的地質敏感區與土石流潛勢溪流影響區的預警地圖,針對可能因降雨造成二次災害的區域提供預警。尤其在地震後連日降雨期間,中橫和蘇花公路也多次出現坍方和落石。4月7日,秀林鄉富世村上方發生土石崩塌後,縣長即要求協力團隊協助評估並製作預警圖資,作為災情警戒與緊急撤村的重要參考。

避難收容作為

  地震發生後,隨著應變中心的啟動,縣府馬上通告停班停課,並在震後一小時內開設避難收容措施。應變中心迅速啟動花蓮市的中華國小作為主要收容所,並根據需要調整開設規模,同時請軍方和民間志工組織進駐。然而,由於餘震仍持續發生,許多民眾不願進入室內收容所,縣府亦設置了多個戶外收容處,讓避難人員有更多選擇。

  在處理受災民眾的安置方面,縣府於第二天即透過仲介公司提供花蓮市的空房資訊,並迅速制定租屋補貼政策,讓受災民眾能夠儘快搬離危險建築,找到新的居住地。相比以往震災的長期收容,本次地震開設的收容所僅需維持4至5天,並順利將收容機制通過租金補貼等方式轉移到民間的旅宿或租屋市場。這大幅縮短了收容時間,並未像以往的大型震災啟動長期安置避難居民的組合屋等設施。
另一方面,應變中心掌握太魯閣區域受困的遊客和居民後,動用空勤隊的直升機運送物資到受困區域,或將生病或急需離開的老人和其他人員送出。本次地震中受困山區的太魯閣西寶國小師生,後續也協助安置於富世國小,確保學童的受教權益。

地震故事地圖的製作

  本次地震所幸通訊及電力並未受到嚴重損壞,協力團隊得以分工協助應變中心的情資監測。部分人員駐守應變中心掌握各單位即時資訊,部分人員透過遠端線上取得地震情資,並即時發布和分享給應變中心與各單位人員。由於災害情資包含衛星影像、數位地圖、影像、影片及網路資源連結等,使用上需要兼顧視覺化及互動性操作的人機介面需求。因此,筆者透過ArcGIS故事地圖平台,建立一套「地震紀實故事地圖」,即時發布並更新。

圖7. 0403地震紀實故事地圖;網址: https://arcg.is/1iKq0z

  ArcGIS故事地圖是一個專業的網路地理資訊應用,提供簡易操作的敘事模板、多種互動式的地圖樣式,也可整合災害分析圖層(空間、時間、屬性),快速地發布資料於網路。發布後也能靈活更新資訊,並具有不同裝置介面(如手機、平板、電腦)的瀏覽優勢。依照4月3日至7日的應變時序,共發佈了以下九套故事地圖,相關簡介如下所述。

  一、0403花蓮震災與應變資訊:包括本次地震災害說明、災害應變時間大事記,並將首日團隊現場拍攝或從網路蒐集到的災情影像,依照花蓮市周邊災情和蘇花公路災情進行初步匯整,最後則提供當日花蓮縣府公告的避難收容中心相關訊息。

  二、0403花蓮震災次日情資分析:整理關鍵的災害情資,包括由國家防救災科技中心提供的地震分析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的福衛五號衛星影像,以及東華防災研究團隊的初步調查成果與建議。在公務機關方面,整理當時交通阻斷及修復的最新情資,以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回報的萬里溪堰塞湖情資。

  三、0403花蓮大地震影音報導選輯:彙整團隊從網路及社群平台蒐集到的地震當日影音報導,包括房屋倒塌、山崩、公路落石、海嘯及地震引起火災的第一手影像資料。對於東華大學理工一館的大火,團隊使用空拍機現場紀錄。

  四、0403花蓮地震震災位置概況:將東華防災團隊現場勘查的照片定位到互動式地圖上,了解災情的分布。部分無法到達的位置則取用網路社群分享的照片。此外,提供縣政府在網頁上開設的”0403震災資訊專區”以了解縣府發布的最新消息及新聞稿。

  五、0403花蓮地震太魯閣救援紀錄:由於本次花蓮地區災情主要集中在市區及太魯閣地區,而太魯閣山區及道路落石崩塌嚴重,蒐集難度高。本篇記錄救災人員進入現場的第一手影像,以及媒體對山區部落及布洛灣山月村災情的相關報導。

  六、後續地震動態與氣象監測:由於災後餘震不斷,此故事地圖取得相關初步研究成果,分析三日來的餘震動態,並提供中央氣象局發布的氣象情資,持續監測震後因天氣變化可能造成的二次災情。

  七、0403花蓮地震建物損毀狀況:將縣府建設處公告的建物毀損紅黃單資料定位到互動式地圖,提供互動查詢介面,並製作花蓮市區紅黃單建物與米崙斷層的套疊分析圖,提供參考情資。

  八、0403地震NGO的動員與協助:統計災情相關數據,並敘述政府公告的各項救助說明。以中華國小避難所的影像為敘事主軸,透過影像說明本次震災後NGO組織迅速動員及對災民的協助。由於中華國小於4月8日開始上課,此避難收容所也隨之關閉並轉移。相關影像記錄了當時緊急照顧受災民眾的重要過程。本故事地圖最後附上花蓮各鄉鎮169個避難收容所的分布地圖,供讀者查詢。

  九、震後富世村後方土石崩落分析:震後秀林鄉富世村10鄰聚落後方發生土石崩落,累積大量土石,引發居民對於豪雨可能引起的土石流災害的擔憂。4月7日應變中心指揮官指示東華防災團隊協助進行情資判讀並提供建議。本篇故事地圖展示了相關GIS圖資製作與分析的成果。

結語

  在0403地震後,花蓮縣政府迅速啟動應變中心,並實施了一系列救援和安置措施。此次地震的應變過程中,除了政府各部門與民間單位的緊密合作,我們也看到了防災科技與資訊平台的潛力。現代化的資訊管理系統在未來災害應對中將發揮關鍵性作用,未來的防災規劃中應進一步推廣和完善這些技術。

  避難收容措施的迅速實施和調整展示了縣府團隊的高效應變能力。通過公私協力完善避難收容機制並提供租屋補貼政策,成功縮短了收容時間,並有效安置了受災民眾。這一經驗強調了靈活應變和快速反應在災害應對中的重要性。

  協力團隊與政府部門的緊密合作和資訊共享也是此次震災應變的亮點。通過GIS技術和故事地圖平台,團隊能夠即時更新災情圖資,並提供更有效的救援資訊。協力團隊建立的「0403花蓮地震紀實故事地圖」不僅有效記錄和分享了地震的應變過程,還在救災期間為應變中心和救援人員提供了視覺化的情資參考,有助於提高救援效率和協同救災能力。

  這些故事地圖除了作為災害應對的即時工具外,也能用於防災教育和推廣,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和應對能力。此次地震應變過程也展示了科技在災害應對中的重要潛力,這些經驗為未來的防災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期望能進一步推廣與提升這些平台應用,提昇社會整體的防災能力。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