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之禮讚: 《尚文齋纂言斠編─曹尚斌論文集》推薦序

吳冠宏、李秀華 (中國語文學系 教授)

「本文透過兩位老師的描繪,希望以屆齡93歲的中文博士班曹尚斌同學之求學歷程,將不輟的熱情傳遞給各位讀者。
並以此勉勵學無止盡的重要性,同時也記錄東華校園中可貴的學習風景。」

一、瞧!這一位有心、老而彌堅的中文人    吳冠宏

  東華大學與花教大整併之初,我先肩負兩校合併後的通識課程之規劃,繼而承擔人社院副院長及新中文系主任(兩校之中文系及原花教大的民間所)之職;其後又臨危受命,同時身兼中文系主任與代理人社院院長的繁重工作,這雖是我生命中較為艱辛紛擾的階段,但在承擔要務接近尾聲之際,諸多因緣造化,卻意外成全了一段杏壇美事。

  此佳話從何說起呢?2012年曹尚斌先生報考東華中文博士班,當時三位口試委員都注意到他臨考時有兩手顫抖的狀況,因此提醒我他恐怕無法順利入學正常就讀。然在放榜會議現場,由於尚有錄取名額,吳茂昆校長及楊維邦副校長都十分感佩曹先生「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故極力支持他入學就讀,並在九月開學時,由校方安排接受媒體報導。曹先生遂以八十四歲的高齡來到東華中文系博士班深造,成為當時引人注目的一則新聞。

  其實,曹先生矢志就讀中文博士班,是他多年來殷切渴盼的願望,由於早先曾多次以同等學歷報考臺大等諸多學校,都未能順利圓夢,因此他分外珍惜東華給他的機會。搬入美麗的校園,住入研究生宿舍頡雲莊,就學修課期間,他不時出入文學院的教室講堂,在眾多的青春面孔中,出現一張滿載歲月的容顏,桑榆之光與朝陽之暉在綠意盎然的校園中,共繪一幅難得一見的學生群相,尤其是他的步伐雖然緩慢,學習態度卻格外的認真,有時不免讓晚輩的同學們瞠乎其後,此番另類的生命風景,已無形中為向來遼闊、疏懶的東華校園注入一股督促人心的力量。

  曹先生曾修過我「玄學與魏晉文化」及「儒道思想」兩門研究所的課,有時甚至還跑來大學部必修課「中國思想史」旁聽。對我而言,他的回饋總是有聲有色而令人印象深刻,不同於一般的電腦打字,他的每一份作業報告,張張都填滿俊秀的筆跡,洋溢著書寫的力道,原來他早先在部隊擔任過文書的工作,亦曾在推廣教育中心任職行政助理,是以練就一身寫字的定力及火候。上課若輪到他口頭報告,除彬彬有禮的風采外,最引人入勝之處當在他的朗讀,不僅字正腔圓,更是中氣十足,已經略具朗誦專家的水準了。後來我才知曉在2000年的新世紀編劇培訓營,他曾經以《一張床,兩個夢》這一齣戲初試啼聲,頗獲好評,2001年更上一層樓,於新生代團展演高行健劇作《車站》中扮演「大爺」一角。依此可見,曹先生從軍人身份轉入政工幹校影劇科,再轉入文化學院中文系,這些歷練所積累的工夫底蘊,都可以在他晚年的學習身影中見證其成效,對事事用心的他,人生真的是沒有白走的路。

  原先我總是不解,認為曹先生已經有相當豐沛的人生資歷了,何苦高齡至此仍執著要來念個中文博士呢?孔子不是告誡老年人當「戒之在得」嗎?但透過他的自傳告白,我才逐漸了然,這般堅持深造的夢想,肇端於他對其先父遺言的奉行,原來這位襁褓母喪、童年又失父的老學生,正是以他終身學習之持志,在落實「大孝終身慕父母」的宏願,每思及此,又親睹如今個人主義當道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宛如世間常態時,更深覺曹先生的古風義行,已是鳳毛麟角,難能可貴也。

  曹先生早年生活多磨難,又遭逢國共爭戰,民國38年以軍人身份從武漢、廣州輾轉來臺,經歷過這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時代浩刼,使他更珍惜在寶島重生的安居歲月。由於早年失學,故在工作之外,他不時尋覓充實進修的機會,畢竟相較於講究練兵武力的軍人角色,他了解自己更適合從事人文教育的工作。他從影劇科轉學就讀中文系,後又考入政大中文所的在職學分班進修,並曾於文化大學中文系擔任助教時,以〈先秦儒學人本思想津梁〉一文獲教育部同等碩士學位,升格為講師,繼而在多所大專院校兼任國文講師,最後終於來到東華中文系一圓他就讀博士的夢想。從大陸烽火連天的戰亂歲月,走入臺灣逐漸安居樂業的幸福時光,曹先生是這一段歷刼重生後漸入佳境的歷史見證人,而作為一位終身學習的實踐者,其案例亦凸顯了臺灣目前高等教育是否有分流發展之必要的問題,可以說他一路走來顛沛曲折的生命歷程,即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活字典。

  除正規的學-碩-博之學習階段的醞釀淬練外,由於曹先生曾經投身於時報文化協助歷代經典寶庫的學術偉業,兼過中華詩學的編輯任務,並長期為軍中「中原文獻」季刊撰寫文稿,又本於慎終追遠之心,為同鄉蒐輯史志文獻以完成同宗之譜系與年表,林林總總的諸多善因緣,積累出可觀的知識與學術之能量,最後方能成就這一本綰合經史子集之傳統格局的中文論著。曹先生走上這一條漫漫中文路,雖非一路順遂,這位有心人卻始終把握每一次可以進修成長的機會,除了矢志成全其先父的遺願外,若非深解中文這一條文化長流是何等地波瀾壯闊,又豈能鍾情一生如是?

  此次曹先生得以順利集結成冊,除其夫人鍾德卿女士的貼心護持,東華中文系前助教蔡語宸小姐的長期支援、系友歐家榮的打字協助外,尤必須感謝萬卷樓總編輯張晏瑞先生本諸傳統文化之傳播志業的熱情,慨然支持該書的出版,曹先生自取書名為《尚文齋纂言斠編─曹尚斌論文集》,其中收錄早期的學術文稿作品,亦有進入東華中文博士班才撰寫的新作,所橫跨的時程宛如他的一本中文學習生命史,舉凡經學、語文、諸子、歷代思想或佛教、歷代文類與詩體,或雅或俗,或中或臺,都有涉獵,看似琳琅滿目,其實受限於一本書的篇幅,也僅是他勤於筆耕下諸多論著及創作中的部分成果而已,然於每一次用心學習的機緣中,他都能咀嚼入味,並從先人前輩的人文智慧裡吸收轉化,吐納英華,如今即使已病痛纏身,提筆不易,該書收稿確定後,我仍見他持續有新作發表於《中原文獻》,其勤篤向學之心,令我頗為感動。

 最讓我驚訝又佩服的是,當曹先生考上東華中文系博士班時,已經罹癌第四期了,他心懷感恩地認為:是花蓮壽豐的安居環境、東華大學的蓬勃朝氣,讓他的身體得以如獲奇蹟般的好轉,故分外珍惜每一次師生得以在此山水佳景下共聚的緣分,或許是他亦如我般相信每一道綻放的晨光裡,即使是枯木也會化作美麗的樹影吧!而人文的慧光所以能點亮世間的晦暗,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相較起來,那些得天獨厚的年輕學子,若仍鎮日無所事事,言不及義,豈能不汗顏?綜觀該書的學術規範、體例及格式,固然已大不同於今,但曹先生跨經史子集的知識養成,對於當前汲汲營營於小而美、專且精之論文撰稿者,也未嘗沒有啟示性的意義。

(本文未完,請翻頁)

本文轉載自2020/8國文天地第423期,頁58-60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