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期 主編的話

蔡侑霖 社會學系副教授

    在本土新冠疫情轉為大量確診,卻也似乎看到趨緩態勢的時刻,2022 年的酷暑已到,在有空調或涼風扇的空間閱讀,特別是展讀剛出刊的第 34 期《人社東華》,或許是個避暑法門之一。

    本期《人社東華》特別策劃一個專訪,邀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的劉清耿老師,分享他基於學術本份的社會實踐之路。策畫此專訪的起心動念在於有感當代在強調大學社會責任與實踐時,卻常見實作上與大學作為研究教學單位及學術工作者的學術本分斷裂,使實踐本身流於表象。透過劉老師基於深入台灣汽車安全議題與技術的研究而介入台灣新車安全評估計畫(Taiwan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T-NCAP),從研究者、倡議者,再成為 T-NCAP 計畫審查委員的經驗,或許提供一條基於學術本分而介入實踐的可能路徑,也反思當教育部與科技部始終以大型競爭型計畫試圖創造學術工作者投入社會實踐與履行大學社會責任的誘因,在制度化某些對於教師投入社會實踐的認可同時,也可能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努力。

    對應當代強調大學社會責任與實踐之風潮的文章還有林冠妤同學的〈跨界對話──A WORLD PROJECT〉。一個常見的情況是,在強調大學必須「入世」地實際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時,卻往往鮮少正視大學內部議題。林冠妤同學的文章顯示出,當大學大量招收外籍生時,其對於外籍生提供的制度性支持卻可能是不足的,她的嘗試是先「安內」後「壤外」,先從認識校園內的外籍生,與之雙向交流、相互支持開始,再連結校外,這正是從正視大學內部議題開始的實踐路徑。

    在兩篇觸及較為「非主流」之社會實踐經驗的文章之後,接下來三篇文章則是關於目前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下的體制內課程嘗試,也是本期季刊的專題內容。這三門 110 學年暑期深耕課程分別是「農業 6.0」、「在地療癒」與「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授課教師分別針對課程內容與設計進行介紹,且說明異質的課程場域與協力者,書寫中透露教師們對於連結在地與兼顧課程深度的努力。從同學們分享的內容中則可見課程帶來的啟迪,無論是針對農業議題進行數據分析,或是對於多元行動者交織而共構之歷史場景嘗試同理與反思的文學性紀錄,都展現努力學習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劉慧珍老師文中除了讓讀者看見連結阿爾卑斯山與中央山脈的故事及外籍修士那他鄉是故鄉般地付出之外,也觀察到學生在此類課程的學習似乎呈現兩極化,儘管有所學習成效,然多半及於「體驗與感受」,甚至有部分同學會將此類課程當成夏令營。這樣的經驗恐怕值得正視。

    本期季刊與課程相關的文章尚有楊舒惠老師的〈論《小島大歌音樂計畫》的內涵與啟發〉。在近年來對於跨領域教學的強調下,中學教師亦有許多跨域教學的創新嘗試,本文是一位具有音樂專業背景的高中教師結合藝術美學教育、本土語言教育及海洋教育的關注,也是編寫跨領域教材的方向之一。在 108 課綱實施後,大學在招生選材方面重視高中生學習歷程的同時,大學端應該也有必要更了解高中教師在教學與教材上的創新嘗試與帶來的影響。

    本期季刊另收錄兩篇針對院上教師專書著作的介紹。首先是由許又方老師引介王鴻濬老師的《戀戀摩里沙卡/林田山林業史》,鴻濬老師近年來專注於花蓮林業史研究,又方老師從「歷史校釋」與「歷史詮釋」兩個面向切入本書,指出本書的資料扎實,且聚落故事的敘事使「硬派的學術筆觸也添進幾許柔和的色彩」,並以文學上的「大河書寫」比擬鴻濬老師的林業史研究,在此推薦讀者一讀;第二篇書介是由受教於陳進金老師的沙妮樺同學帶領讀者們展讀《空間.記憶.歷史:戰後東台灣的政治監獄》,這篇文章介紹進金老師投入台灣戰後白色恐怖研究的學術轉向,指出本書的貢獻在於為既有的白色恐怖研究增添關於人群空間記憶與東台灣「政治監獄」的理解。再者,也點出為何看似與監獄空間無關的醫院需要被納入「政治監獄」空間的討論,以及關於當代面對「不義遺址」的可能思路。出版的專書由自己的子弟加以撰文介紹,或許,這是對師者最大的回饋之一,著實令人羨慕!

    最後,本期季刊出刊時間適逢鳳凰花開,畢業生在參與畢業儀式後,正式離開校園的時刻。事實上,英文「畢業典禮」(commencement)一詞也有開始、開端的意涵,就在此刻,有三位人文社會學院的資深教師即將榮退,邁向新的人生開端,也因此,本期《人社東華》收錄記述三位老師之貢獻的文章。在〈我的同學歷史系的彥良教授〉中,郭澤寬老師不僅以相當逗趣的筆風記述其與陳彥良老師從同窗到同事的奇妙緣分,也深入淺出地介紹彥良老師的學術發展史與傑出研究貢獻;校友陳姿君小姐透過〈從「許大刀」到「許伯大夢」──我所認識的許子漢老師〉一文,記述其與許子漢老師從主管與部屬關係到師生緣的情分,刻劃子漢老師在對事一絲不苟與要求嚴格的鐵漢作風之餘,卻不失柔情的一面,也呈現「許伯大夢」,一手創立秋野芒兒童劇團,發願為偏鄉孩子演戲的堅持與付出;在〈生命教育的現場──關愛學生的心志始終如一〉文中,吳冠宏院長藉由與劉志如老師合作緊急處置學生尋短的故事,凸顯出教師對學生關心的重要性,也向處事平實低調、關愛學生的志如老師盡一份感念的心意。。

    既然是開端,也意味三位老師必然是退而不休!誠如澤寬老師所言,依照彥良老師的個性與對學術的執著,學術生產的量能將不間斷;秋野芒劇團將繼續運作,事實上,子漢老師仍會與校內教師合作開設列於校核心課程的「劇場相關套裝課程」,歡迎在校同學修習;志如老師在諮商心理學、兒童遊戲治療及創傷治療等方面的專才,以及對學生的關心,也必然會繼續嘉惠青青子衿!

    酷暑之中,以上內容,祝各位讀者展讀愉快,有所收穫!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