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編輯室手記──吳翎君

吳翎君(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人社東華》自今年3月18日創刊後,受到各界的關愛與支持,令我們在欣喜之餘,也有更大的社會責任感。目前本刊也和一些相關學術平台做友好聯結,希望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我們懷著如同呵護新生兒般的心情,希望《人社東華》在各界的支持下繼續茁壯。

從本刊創刊號迄今,台灣社會經歷重大的太陽花學運、反核運動,以及剛落幕的六四紀念活動等衝擊。關注政治社會脈動、釐清社會公義價值、激盪各種學術思潮,並期待走向和諧社會,是本刊做為知識交流平台的一個宗旨;因此,本期有數篇文章涉及上述議題。然而本刊並未預設有任何立場,如有不同意見者,祗要不涉及人身攻擊,從知識論的基點出發,我們均歡迎大家賜稿指教。

本期特別邀請清華大學講座李弘祺教授執筆〈廣場的沉思──世界史上的學生運動〉,理解西方自啟蒙運動以降在社會契約論影響下所形成的政府與人民關係的一套民主核心價值,而做為知識份子的純真學生始終是此一價值的捍衛者,而中西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民主從來都是抗爭流血得來的,沒有例外;所幸人類歷史的發展愈朝向文明性,付出的流血代價愈少,祗有專制威權的政府才會將武力用於手無寸鐵的理性公民。今年適逢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牧師於1968年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發表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五十週年,美國已歷經歐巴馬政府第二次執政,金恩要求的種族平等夢想基本上早已實現,雖然美國仍為不同的族群問題所困擾著,但美國式民主和人權理念早已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反觀中國歷史的發展從漢代的太學生運動、宋代的學運、民初五四運動,乃至於二十五年前的六四事件,此一中國歷史上的學生運動究意與西方歷史有何不同?李教授的文章通貫中西,從歷史永恆價值的高度來探尋此一議題。

著名社會學家Charles Tilly(1929 –2008) 於2008年因癌症離世,其著作在當代社會學、政治科學和歷史界中都引起廣泛的重視。他開創了歷史社會學研究的新頁,也建立了抗爭政治(contentious politics)的研究。他主要的研究專注在歐洲現代國家形成的歷史,以及人民的社會抵抗、政治參與與社會運動等。透過對於國家建構的歷史分析,以及考察人民如何對抗國家機器、參與政治與集體行動,來重新詮釋當代世界的建立。早年也投入都市社會學的研究,同時,對於社會科學研究法也撰寫許多精闢的文章,被譽為21世紀社會學創立之父。本期「人物訪談/側寫」特邀請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畫博士董建宏(現任教於中興大學), 同時也是Prof. Charles Tilly的授業弟子來撰寫這位知識界的巨人,並以此文向大師致敬。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自去年起執行科技部「新世紀東台灣的脈動──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研究計劃,計畫主軸為:秀姑巒溪流域安居於地的合作啟動。「在地實踐」專欄,除了呈現計劃團隊的研究成果之外,我們同時也希望介紹一些默默在地方上耕耘與付出的有心人士,從他們過去在社區總體營造所積累出的經驗和成果,讓我們反省社區、產業、環境與地方治理模式的走向。本期特別邀請花蓮縣瑞穗鄉富源社區前理事長林興華先生親自撰寫〈為了改變風的方向,我們翩翩〉,從蝴蝶谷文史工作室起步,一步一腳印辛苦走來的痕跡;這樣「憨猴搬石頭」的傻勁豐富了拔仔庄的常民生活與在地文化,例如鼓王爭霸戰、阿嬤的畫畫班、染布坊等活動。

本期「藝文空間」有多篇校內外著名作家執筆。本校英美系曾珍珍教授曾以翻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oni Morrison的小說《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台灣商務印書館,2007),獲第32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本期曾教授精心選譯美國女性詩人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的作品,編織成具有「旦/天光」交響意境的組曲,破曉、日出、黎明、黑暗、恩典等樂章,交錯著現實困境中破繭而出的期待與信念,譯者用心細膩,讀者當可在讀畢全文後串聯全詩意象。本校華文系吳明益教授近年的文學作品已翻成英、美、法、日多國版權,〈伊瓜沙有自己的光〉為其參加法蘭克福書展、多倫多國際作家節、蒙特婁藍色文學節的心得分享。生於花蓮的作家林宜澐及曾任本校駐校作家的鍾文音女士亦特為本刊撰稿。

本期「全球視野」專欄,同時有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許經明和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的小菅教授,兩人跨國書寫〈瑞典人的生存之道──精實管理〉,以及本校經濟系李同龢教授分析今年屆滿二十年週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是第一個橫跨高所得國家及低所得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三個國家:加拿大、美國及墨西哥,在當時是一個創舉,也引起諸多爭議。兩篇文章各自提供了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發展經驗,在拓展我們的全球視角之下,當亦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思索現實取捨之艱難。

今年為一次世界大戰百年祭,在大戰前夕的1913年西方文明正經歷「好時代」的繁華,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心理學家或政治家在巴黎、柏林、佛羅倫斯、維也納等主要城市流動交會著彼此的生命。德國暢銷書作家弗洛里安•伊里斯(Florian Illies)的《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道盡這樣令人驚奇的好時代,孰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鼓已在暗處低鳴。本刊特邀請甫獲德國海德堡大學音樂學博士的楊小華老師(現任職輔仁大學)介紹本書。此外,本校歷史系蔣竹山教授專長新文化史,不僅研究人參與醫療的歷史,亦身體力行推廣大眾史學,最新力作《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受到廣泛的迴嚮,本刊邀請到東京大學博士現任教於成功大學的陳文松教授介紹本書。

(本期編輯助理:鄧福鈞)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