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懷土地、參與社會運動的實踐,到歌頌土地之美的文學建構:詩人不老,鬥志不滅——國民詩人吳晟

勵心如 華文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前言

  被稱為「國民詩人」的吳晟老師的作品就像是從土壤裡長出來的,樸實無華,有著土地的溫度和氣味;而推動他寫作的動力則是來自於對這塊島嶼的關懷與熱情。詩人已老,卻又不老,他的年歲已大,心卻還年輕,始終保有創作的熱忱以及對故鄉的愛。

  「我雖已老,世界還年輕。」在《他還年輕》紀錄片最後擷取了吳晟老師的這句話作為整部影片的終結,就如同吳晟老師在新加坡首映會後說的,每個人生命都會老去,重要的是珍惜繼起的新生命,「自然是生生不息的循環。」

  吳晟老師今年(2022 年)已經 78 歲了,但是他仍筆耕不輟,一向被視為農村詩人的他,近年甚至出了一本調查報導類型的書籍《北農風雲:滿城盡是政治秀》,這可能是他最不願意出版的一本書,卻也是他不得不出的一本書。為什麼要撰寫這本書呢?從今年上映的紀錄片《他還年輕》,可以看到當時詩人面臨了怎樣的困境,而讓他決定動筆來回應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

曾因「北農事件」頻上媒體版面,風波平靜後掩蓋不了其詩人風采

  《他還年輕》紀錄片在 9 月 2 日於全台電影院上映,其製作公司「目宿媒體」此前已經推出了一系列「他在島嶼寫作」的紀錄片,紀錄的是文人的生活、寫作的歷程。而關於《他還年輕》這部影片,目宿媒體在正式預告的介紹是這麼說的:

吳晟成長於彰化農村家庭,他的詩扎根鄉土,同時錘鍊詩句與耕耘土地,數十年從未間斷。紀錄片《他還年輕》自 2017 年起,以長期駐點的拍攝策略,跟著吳晟穿梭彰化鄉間、踏查濁水溪生態,亦飛住美國愛荷華回憶參加寫作班心情,至溫哥華拜訪亦師亦友的作家瘂弦。拍攝期間恰逢吳晟女兒吳音寧因北農事件遭受攻擊,本片紀錄了詩人這兩年多的心情轉折,從憤怒、挫敗、到重生與昇華,遂見證了詩是濁世最終的救贖。

  「北農事件」發生在 2018 年,若平時對於新聞事件有關注的人,應該還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情,若不記得的話,不妨拿出手機「Google」一下,或是乾脆去看看這部紀錄片,就能夠知道究竟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影響了吳晟老師一家人的生活。

  「幸或是不幸?」早在這個事件之前,紀錄片架構就已經完成,並已經在吳晟老師的老家彰化溪洲開拍了,這個在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對於這部紀錄片來說是幸或不幸?對於吳晟老師來說是幸或不幸呢?幸的是,一個詩人家庭遇到了複雜社會和政治環境給予的大難,能夠被記錄下來,實屬難得之事;不幸的是,就如吳晟老師說的,他原本希望紀錄片可以紀錄下他想要寫一本關於「種樹」的書的過程,鼓勵大家種樹,卻因為這個意外之災,顯露了一向樂觀的他罕有的焦慮之色,那並不是他樂於在大眾面前展現的樣子。

  儘管如此,看完紀錄片後,覺得其實導演在素材揀取上拿捏有度,即使因為先前北農事件的新聞風波鬧得很大,原以為會成為這部紀錄片的焦點,沒想到這些俗世的紛紛擾擾,仍是沒有掩蓋住詩人愛好土地、文學、樸實的那一面。關於「北農事件」的是非評斷,留給大眾自己去判斷,但是坐下來看看這部紀錄片,更值得關注的是回歸到這系列紀錄片的主題:「他們在島嶼寫作」,作為台灣農村詩人的代表,吳晟老師和這座島嶼的土地有著怎樣的關係、如何在這座島嶼上寫作,那過程的影音紀錄才是最珍貴的部分。

台灣農村詩人代表,以「吾鄉印象」系列詩作備受瘂弦賞識

古早古早的古早以前/吾鄉的人們/開始懂得向上仰望/吾鄉的天空/就是那一副無所謂的模樣/無所謂的陰著或藍著//古早古早的古早以前/自吾鄉左側綿延而近的山影/就是一大幅/陰鬱的潑墨畫/緊緊貼在吾鄉人們的臉上

——吳晟〈序說〉

  詩人吳晟的「吾鄉印象」系列的開頭〈序說〉,以這樣兩段詩句展開。

  1972 年,吳晟的 13 首系列詩作〈吾鄉印象〉是少數可以全組刊登在《幼獅文藝》上的系列詩作,而當時《幼獅文藝》的主編就是詩人瘂弦,從那時就建立起了兩人亦師亦友的關係。這次紀錄片拍攝期間,吳晟去美國與英譯版的譯者會面,也到了溫哥華拜訪瘂弦,兩人相逢間展露的那種互相珍惜又感恩的情誼,被鏡頭捕捉下來,成為紀錄片中其中一個動人片段。

  「吾鄉印象」在當時對於年輕世代多有影響力呢?不僅歌手羅大佑曾親自到彰化溪州訪問吳晟,自薦要引用該系列詩作來譜曲,在拍攝紀錄片中的一幕,位於美國,導演想要拍吳晟在愛荷華河畔拿著詩集的影像,不料當時吳晟忘記帶自己的詩集,所以影片中的詩集事實上是導演林靖傑自己隨身攜帶的詩集,頁首還有吳晟多年以前的親筆簽名。這個小插曲喚起了不少人的回憶,原來在當時,每個文藝青年幾乎都會擁有一本《吾鄉印象》。

  而這次片名採用的名字,則是出自於吳晟 2016 年出版的詩集《他還年輕》。

他還年輕/雖然在深邃的海洋底下/岩石的湧動已經好幾億年了/高溫、擠壓、崩裂、沉積/每一次變動,都是艱苦的淬煉/讓沙泥變質成為最堅貞的母岩//他還在成長/從藍色的波浪間緩緩上升/站成東北亞洲最英挺的高峰/冰雪像利刃,切割過起伏的稜線/白玉一般潔淨的紋理/是島嶼上最溫柔的面容

——吳晟〈他還年輕〉

  在詩中的「他」,指的是台灣,而在紀錄片中,觀眾會認為這個「他」,指的是吳晟,而這個片名富有詩意的一個小插曲,來自於導演林靖傑曾分享的故事,也就是吳晟的書桌上貼著一張便條紙,上面寫著:他還年輕。詩永遠年輕,詩人永遠不老。這也就是片名蘊含的另一層意義。一直在寫作的吳晟,不被肉身限制住,他的精神是熱情且年輕的,就如同台灣這片土地一樣富有生命力。

關切自然生態、社會環境,由此作為寫作的推動力

  吳晟對於土地、農村的貼近與關懷,在紀錄片中展露無遺,吳晟對於樹木的知識相當豐厚,他時常在故鄉溪州為旅客導覽山林,介紹各類樹木。在影片中出鏡率相當高的吳晟的妻子,莊芳華老師,是吳晟屏東農專南風詩社的學妹,兩人因為同參與校刊編輯而相識,她也有著濃厚的文學氣息,彈琴、讀詩、寫散文,儘管常年來莊芳華都低調地在吳晟身邊曖曖發光,但她一直是吳晟在文學上、生活上的好夥伴,在關懷生態這條路上,兩人也一直攜手前行。

  早在 2001 年,吳晟和莊芳華就曾沿著濁水溪追溯源頭,看到了從海岸、平原、山脈等自然山林被破壞的景象,從此對於土地保育的意識更加深植在兩人內心。他們把故鄉溪州自家擁有的兩、三公頃土地,用來種植約 3000 棵台灣原生樹種:樟樹、櫸木、烏心石、黃連木、毛柿等等。2002 年,吳晟也出了一本書籍《筆記濁水溪》,就紀錄了從濁水溪源頭開始,沿著萬大、曲冰、萬豐、武界等部落,對於這塊土地自然生態與人文的考察。

  這次的紀錄片中,也可以看到夫婦兩人開著車,走訪濁水溪上游的畫面,從農田到水脈上游,台灣的土地對吳晟和莊芳華兩人,是最為甜美、珍惜不已的鄉土,卻也因為見證了土地曾遭受怎樣的破壞,台灣土地也成為兩人心中最不捨、最柔軟的那一塊肉。出自對土地的關懷,吳晟曾參與了台灣幾次盛大的環保運動,包括國光石化開發案、中科四期搶奪農業灌溉用水案。

  紀錄片的一幕,兩人帶著孫女回到彰化芳苑大城溼地。這個地方具有特殊意義,也就是 2010 年前後,當時國光石化工廠原本即將建造在這個被認證為國際級濕地的彰化芳苑大城溼地上,眼看工業園區即將取代寶貴的自然濕地,吳晟和民間環保團體一起站出來保衛濕地,最後他們成功了,所以才有了吳晟夫婦帶著孫女走訪彰化芳苑大城溼地的這一幕,不僅見證了當年眾人守護台灣土地的努力,兩人帶著年歲尚小的孫子輩來到這塊濕地,也有傳承下一代的意象在。

  從 2022 年 9 月開始的新學期,吳晟在東華大學華文所開了一堂課,名為「文學與社會運動專題」。原本在前一年陸續開設「報導文學寫作」、「現代詩寫作」等課程後,吳晟已經有意在教學路上退休了,但系方提出了談文學與社會運動之關係的建議後,又再引發了吳晟的教學熱情,畢竟台灣同時在文學與社會運動上都有親自參與、可以教授經驗的學者有限,吳晟可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詩人不老,鬥志不滅。不老的秘密在於對文學、土地、社會持續保有關懷之心與熱情,以及持續與年輕世代教學相長、傳承相關經驗,一起為建構文學之美、守護故鄉土地而努力,這就是詩人永遠年輕的唯一秘密。

《他還年輕》東華限定口碑場放映會與座談會剪影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