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泥案帶來的反思:從戰爭狀態變夥伴關係 ─ 柯哲瑜

  柯哲瑜 (花蓮人,政大廣電系三年級)

亞泥開採花蓮新城礦區40年,觀光客們看到的瑰秀之山,是為了掩蓋後半完全被掏空的真相。一袋又一袋傾銷中國的水泥運走了花蓮的山,也將居住在山腳下的太魯閣族人們遺留在不知何時會山崩、土石流的恐懼裡。
                 因此4/12號,行政院前,早上三點就起床從花蓮坐遊覽車北上的太魯閣族人們,帶著從威權時代開始的不平,期望在民主化後的台灣可以促進土地的轉型正義。
                 當地部落的居民,田民政大哥口述了當年亞泥以5000-10000塊的廉價換走了部落老人家的身份證跟印章,以不道德的手段獲取了開發的權益,然而40年過去,第一代耕作權人多已過世,只剩下田大哥一人,還守著太魯閣。
                  離新城礦區不到300公尺的部落,日夜忍受開山的爆炸聲響,教會內部還因為部分族人在亞泥工作於是內部產生開採與否的衝突,長老教會牧師以腐朽的骨頭象徵中華民國政權下消失快速的太魯閣族文化傳統,再以殘餘的麵包屑比喻資本主義操作下,原住民族人在漢文化下以勞力換取的微薄薪水,並在快速變遷的部落環境裡生活。
                  亞泥案從三月爆發至今又過了三個月,除了一樁又一樁被環團揭露的歷史脈絡以及立院裡持續的抗爭外,政府方還沒有出現具體的作為,但我相信所有的改變都需要長時間的醞釀。但在此同時,梅雨季後的豪大雨,造成蘇花公路的坍方,再再顯示了花蓮地質的脆弱。
                 從小就受花蓮環境滋養的我,一直思考著人與土地的關係,人類一代一代地借居土地,不知從何時開始,作為土地守護者的人類變成工業化社會的俘虜,不動複製的異化過程扯離了我們與原生土地的感情。人類的慾望不斷擴張,符號構成的擬像取代了真實,我們嚮往虛構的美好,用空氣清淨機取代植物、花更多貨幣去買一趟生態旅行,我們的慾望趨向被形塑的自然,再犧牲真實的山河換成貨幣去買那樣的不真實。
                 但我仍然期盼,我們這一代的人可以有所自決並促成改變,共構新的當代生活美學,忍痛與所謂更進步更方便的科技生活訣別,能夠更認可作為一個人的能力並且與自然產生相互依靠的夥伴關係。讓人與自然一起逃脫工業革命後,被科技以及商業資本主義俘虜的狀態,在開發及自然中找到各自妥協也更自燦爛的平衡。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