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課程背景與分享(五):文化交流下的反思學習

楊婷云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學士生

新城天主堂初印象

  最初對新城天主堂的印象,就是一個極具特色、有著美麗船型的教堂,佈滿綠色藤蔓的船型教堂,給人一種神祕又融入自然的氣息,彷彿與周圍的景色要合而為一,就這樣安安靜靜地長年佇立在那。隨著歲月的更迭,以及天主教堂給予當地人們的安慰和精神支持,已然成為新城最象徵性的標誌之一,也是遊客們必當造訪之地。進到裡面,可以看到許多隻可愛靈巧的貓咪,自由自在地生活或是祥和地小憩片刻,絕對是遊客眼中最受寵愛、呵護的寶貝,常常可以看到遊客們一窩蜂的圍繞著貓咪,不停拍照和撫摸牠們。但對於新城天主堂背後深厚的歷史脈絡和故事,在「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這門課程中,才得以從戴神父口中聽到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訊息。

新城歷史與祝福

  新城天主堂附近的區域,跟新城事件息息相關。當時因為日軍一連串的討伐太魯閣地區的原住民,而引起彼此激烈的衝突,還有日軍士兵欺辱部落少女,讓族人們震怒,發起新城事件,擊殺了 13 名日軍士兵。日本政府為了紀念殉難的軍警人員,設立了「殉難將士瘞骨碑」,至今在新城天主堂內還可以看到這塊瘞骨碑。聽到這段歷史故事後,才會發現給人感覺平靜祥和的天主堂,在它之下的這片土地其實隱含了深刻又有血有淚的故事,世代的累積,這些故事只會埋藏地更深、卻不會消失,歷史需要被看到、委屈需要被看見,唯有理解和承認,才能帶來轉變的安慰。新城天主堂這麼多年來,帶給當地和原住民居民支持互助和精神慰藉,還有在慧珍老師無私的幫助下,一一揭開這些歷史過往並重現在明朗之下,也因此慢慢轉變了這個地區的傷痛,帶來祝福與光明的氛圍。從這裡深刻看到只要透過人心真誠的祝福和將過往故事揭露呈現出來,也能為曾經的戰爭地重新覆上一層平安。而奉獻的精神,開始練習這樣願意,有時候自己只是一個感恩的念頭,做的事情是為感恩的人,事情便沒有了原本的那麼困難。

新城天主堂的船型教堂

不一樣的神父

  在課程期間,我們跟著戴神父走了一趟綠水步道,途中遇到下過雨後的難走石堆,可是沒想到戴神父一個箭步,步履靈活飛快,很難想像戴神父是一年多前剛從高處摔下來,多次骨折、命在旦夕又奇蹟似地活回來的一位老神父。讓人覺得不愧是在瑞士山脈間生活的勇士,流淌的血液裡有野性和冒險的精 神,同時也為戴神父可以再次在他最愛的山林間穿梭而開心,證明了戴神父的健康狀態恢復良好。他是在台灣的最後一位瑞士聖伯納教會的神父,因為有他讓我們看到了與眾不同、不迷信、不死守教條的神父。像是戴神父說規矩是人定的,所以他還是會先經過自己的仔細思考,評估整體情況,或是靈活變通地自己找到其他方法,這也是一種有力量的覺知吧。

  也因為戴神父從年輕就來到台灣,他的歲月全都花在了台灣這片土地上,在這邊付出了他許多的愛和溫暖情感,扶持著原住民,也教他們成立互助社。這份情感也因此連結了台灣和瑞士,讓我在想到瑞士時,會想到認識了這麼一位瑞士神父,對於瑞士的感情就此添上了一股溫柔暖流。經過這次課程,感謝慧珍老師教導了這種純粹的感情,一種心裡有了連結的感情,因為一個人而擴大了帶著感謝和愛的想念, 那樣的溫暖。

  在課程中,印象深刻的有戴神父和慧珍老師的真實互動。戴神父是個真實的人,打破了我原本對於神父的想像,就如同在聆聽一連串歷史故事時,看到來台灣的瑞士神父們是和當地原住民們一起揮灑汗水打拼,是實實在在地在這個土地上一起「生活」的人,不是只有在教堂裡唱頌詩歌、彌撒禮拜,這些宗教儀式都是一部分而已,更多的是一起面對生活的重重難關,親手解決問題, 給予原住民知識技巧、或是實質上的支持幫助,像是開設幼稚園、技職學校、物資捐贈等等,就連蓋教堂都是神父們親手繪製設計圖和監工完成,甚至是爬上屋頂、樹上去整修。

  戴神父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很重視邏輯思辨,沒有經過思考的事他不會輕易相信,所以也不會跟著人云亦云,總是有自己的見解和堅持,也歡迎大家有不同的想法一起來交流辯論。雖然身為神父,但是他不會強迫傳教受洗,甚至會拒絕幫那些內心其實還沒準備好的人進行受洗儀式。記得戴神父的話都非常誠實,例如他會很直接地說自己不是謙虛,只是不想被注意到,因為這樣才能自由。這種直白的話都會讓我覺得好可愛,而且誠實的話語更讓人信服、願意相信,同時會覺得好有道理。戴神父的想法都是經過他自己的思考,裡面涵藏著他對自己的深刻理解。他對我們說來這裡簡單的生活是找尋最真實的東西,讓我們看到戴神父不追求名聲地位、不在乎美德外衣,只跟隨他內在嚮往的價值、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

晚間篝火旁的課程

文化融合

  新城天主堂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各處都呈現了各種文化融合的面貌。這裡的前身是最早在日治時期建築的神社,現在還保留了當時的三座鳥居,這些鳥居都是富涵歷史價值的古蹟,而且在國民政府來台時,是神父發揮巧智用水泥框起來隱藏日本象徵的鳥居,才得以保留至現在沒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強制破壞拆除。看到外國來的神父這麼用心地保留在地歷史古蹟實在很有趣又感人,他們不會來這邊大建天主教會風格的建築,而是入境隨俗,以融合的形式和這片土地溫柔連結,甚至比當地人更加珍惜、保存在這邊的歷史文化。在新城天主堂中可以看到的鳥居和石燈籠就是日本時期留下的傳統古蹟;而狛犬有原始印度對宇宙的象徵,也有融入漢文化像台灣廟宇的民俗風情;還有諾亞方舟外觀的天主教堂。除此之外,天祥天主堂的設計,也加入了中國易經八卦的形狀意義。聖伯納教會的神父們進入當地後,是先尊重在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在地民俗,融入然後再傳達新的觀點給當地人民,給了人一種比較彈性和尊重理解的柔軟方式。

  但是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不免會加入了各式各樣的人類生活習慣、想法等等,也許會讓觀點變得更加豐富多元、開展出更多不同的角度,但是我們應該要學習注意的是有沒有明辨是非真理的能力?許多傳統中其實蘊涵了深刻的生命內涵,並不是傳統就一定過時、一定要捨棄;也並不是創新的東西或思想觀念就一定是正確無誤。但是有自己堅定的思辨能力極為重要,在兩者之間的融合與抉擇篩選、以及彈性運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靈活。有時候我們人類的問題是:認為自己太聰明了,或是太容易接收了。

交流學習

  在整個經歷中,讓我學習到寶貴的地方還有和組員們的討論,很開心有這幾位朋友一起上這堂課。他們總是有自己獨到的看法觀點,不會輕易被動搖,而且是奠基在自己清楚的思考脈絡上,小組討論過程總是給我很多不同的

想法,讓我看到有這麼多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待同一件事,一件事情的面向也非常多層次。所以自己對某件事物有所看法的時候,也應該記得自己也許只會看到其中的一個面向,這是個體對無法窺見全體的謙卑,對別人所發表的言論也有了彈性空間。其中組員有提到他對「身分認同」的思考,在多元文化交流且缺乏地理隔離的中,我們多數人都已經不是單一的族群組合,可以說是「混血兒」。的確如果還像以前這樣單一地將人劃分開來或許已經不適合,而且種族能代表多少?在我們深刻認同自己是某一族群的時候,是不是同時也將其他人排除在外?也許世界也是正朝向包容的趨勢發展,只是在這樣的趨勢下,找到自己的「根」或許對某些人來說相當重要,但換句話來說,也許是找到自己的獨特性、理解自己是誰最為重要,可能對我來說也是最難又最重要的事情吧。但在包容合一的發展下,保存紀錄那些曾經存在的獨特文化與歷史,也是一項珍貴的資產,讓這些文化不要消失得那麼快。

了解歷史 觀現在

幾次駐地課程以及耆老座談會,聽了非常多的歷史故事。我對於歷史其實沒有那麼有興趣,但是對存在過的真實故事仍是帶著尊重、理解,在聆聽的同時也會感受到前人的種種辛苦耕耘,才有我們今天舒適、便利的生活,現在腳下立足的這片寧靜土地,是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和血淚傷痕,才換來我們好不容易平安無事的每一天。因此了解歷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讓人們有機會得以窺見一個地區或文化的發展脈絡,了解歷史、珍重現在,也讓我們對土地的認識和感情更加深刻,多了一些連結和紮根的感覺,同時明白我們得到前人的罩蔭相當多。於是在歷史面前,我們只有無盡的謙卑和感恩,今天有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更能讓自己感受到其實擁有多大的幸福,以及在這個基礎立足點上,希望可以珍惜和更好的發展下去,最終也希望能回饋社會。

太魯閣山脈中的天祥天主堂

新城天主堂的鳥居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