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變風的方向,我們翩翩──富源拔仔庄社區發展歷程──林興華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自去年起執行科技部「新世紀東台灣的脈動──經濟生活、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研究計劃,計畫主軸為:秀姑巒溪流域安居於地的合作啟動。「在地實踐」專欄,除了呈現計劃團隊的研究成果之外,我們同時也希望介紹一些默默在地方上耕耘與付出的有心人士, ...

秀姑巒溪玉里稻作田野紀實──蘇羿如

蘇羿如(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 知名度有限的縱谷糧倉        從秧苗、抽長到結穗,稻田總是依照作物生長的時期,在大地上彩繪變裝。不論是搭乘火車、自行開車乃至騎車或步行,沿著台九線或193縣道舉目所望的夾岸稻田,在不同時間看著天地人共 ...

焚化「山海劇場」的社區劇場之火: 記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

蔡侑霖 (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再精采的戲劇都有謝幕的時候,然而留下的迴響彷彿已取得自身生命一般,成為一頁會被持續回溯與進入日常生活話語的傳奇故事。   有幸從總彩排、首演與最終場,三度跟著山東野表演坊之《富世漫步》的腳蹤,穿梭在幾乎被隱形的民 ...

傷痛與觀看:淺談「黑暗觀光」──林潤華

林潤華(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一、楔子         在已發展國家中,當各地逐漸將工業轉移到發展中或第三世界,以謀取更高的利潤,進入去工業化年代,被暱稱為「無煙囪產業」的觀光工業,逐漸在已發展國家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區域或國家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選 ...

「蝶」入花蓮──葉美青

 葉美青(前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會長、青陽農園負責人) 十一年前有兩個傻瓜想推廣環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為了號召更多傻瓜,成立了花蓮縣棲地保育學會,一位是傅老師,另一位是葉老師。這一路走來,不怕苦、不怕難、默默地為守護環境,當中經過3次重新建園的過程,終於在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