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樹為名的眾人之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參訪側記

應尚樺 臺灣文化學系 碩士生

乍暖還寒的二月底,《人社東華》的編輯團隊初到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進行移地參訪,我們希望藉由親身「走」一趟,將這座富含特殊意義的都市藝術空間介紹給讀者。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於2006年動工,並於2018年開幕啟用,其前身是由高聳圍牆與榕樹群包圍的的軍事用地,作為新兵訓練中心,伴隨1979年國防部的軍事空間解編,衛武營在國家力量與資本的支持下翻轉為文化用地,其空間特質從「隱形的空間」、「生人勿近」轉為「眾人」的藝術之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不僅是國家期待以藝術遠眺國際的基地,更是以在地意象深耕臺灣南方的重要藝文場域。我們此次的走訪,焦點並非於巨型的建築能量,而是從隱微的視角出發,重新記錄並彰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為眾人所建構的精神與空間。

眾人之所的思考與設計

藉由志工老師的導覽後,我們從公共空間的設計和意象探訪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這座國家級的表演場館,不僅是富含磅礡能量及國際視野的巨型建築,更是將「眾人」的思維鑲嵌在日常空間的設計中,它是一處與常民生活重疊的重要之所,尤其依不同需求而彈性活用的表演場地,耐人尋味。如:階梯式的半圓形露天劇場(圖一)接壤於一旁都會公園大草皮,透過模糊空間的邊界,讓大眾能夠「有意無意」踏進表演場中,讓劇場不再只是演員專屬的展演空間,而是我們生活裡的行走坐臥、情感流動與日常聲音,都成為多元的展演元素,你就是一位專業的表演者。其二為樹洞耳機電影院的巧思,投射影像的載體並非使用制式布幕,而是將公共空間的牆面作為電影的投影空間,此種能依照觀眾相異的坐臥姿勢,彈性調整電影的投影方式,可以提供閱聽者輕鬆、多元的藝術經驗。其三為最令人感興趣的「公共鋼琴」,放置鋼琴的位置並非是專業的廳院,而是在榕樹廣場,一處從四面八方都能穿梭與抵達的半開放(表演)空間,只需鼓起勇氣彈奏、即興發揮,便有觀眾短暫駐足的分享之所。

參訪當日,雖有旅人因好奇而彈奏鋼琴,但只為零星的二三人,在隔日的夜幕低垂後,等待《戰爭安魂曲》的入場與散場時,身兼表演者的觀眾開始連彈數曲,也給予其他閱聽者來自於不同表演者的藝術經驗。透過鋼琴被放置於半開放的「公共」空間,不僅為人們提供藝術共享的平台,更是支持眾人透過不同的空間安排中得以轉換身分的流動與彈性。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主辦節目表演開始前40分鐘,皆會為閱聽者們提供節目開演前的引導聆賞,以「眾人」為思考主體的貼心講座,使得閱聽者能在簡短的分享獲得先備知識。如在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登場的《戰爭安魂曲》,透過該劇指揮、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與導演丹尼爾.克萊默(Daniel Kramer)的現身導聆,「面對面」向閱聽者傳達創作該劇的反戰思想、眾人對自由與和平的渴慕,讓閱聽者理解《戰爭安魂曲》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英國國家歌劇院的跨國合作下,展現的意義並不僅於藝術能量、資源的共享和交流,更是在臺灣的重要和平之日,為閱聽者所銘刻的悲憫與共鳴。

一張含有 室外, 草, 曠野, 建築物 的圖片

描述是以非常高的可信度產生

圖一:半開放式戶外劇場

在地空間的遞嬗與傳承

透過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建築師───法蘭韾・侯班(Francine Houben)的視角和觀察,昔日被榕樹群所包圍的衛武營,在拆除與興建的過程裡,如何延續和重塑過去扎根於高雄這塊土地裡的精神和意象則是重要思考。首先,其運用自然裡的元素作為空間意象的延伸,例如以榕樹的形體為空間設計靈感,並以樹的特徵為空間命名,我們從導覽路線中的重要公共空間得以辨識,這些重新展現衛武營的空間記憶。如一、二樓榕樹廣場(Banyan Plaza)的流線與曲面設計,是以風的流動與光的存在作為思考的立基石,四座獨立的廳院如同個別的樹,以凝聚大眾與榕樹的所在則稱為榕樹廣場,位於三樓的樹冠大廳(Crown Hall)則是四棵樹的樹梢銜接之處;座落於相異方位的榕樹露臺(Crown Terrace),則是以錯落樹葉間的陽光為靈感為名。

一張含有 室內, 大, 雨, 船 的圖片

描述是以非常高的可信度產生

圖二:四面八方皆可抵達的榕樹廣場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空間不僅以名字銜接日常生活,更將常民賴以維生的工業技術鑲嵌於細微的設計裡,成為具有「高雄元素」的都會空間。如其所聞名的巨型單一屋頂,其流動線條是仰賴在地的造船工藝所建成,從地板延伸至屋頂的牆面以拼接、聚合每塊相異形狀的鋼板為整體,並刻意保留鋼板的焊接痕跡,透過視覺與觸覺的感知,展現場館的興建歷程與船舶意象;在四個廳院(音樂廳、戲劇院、表演廳、歌劇院)入口旁的牆面特別標示如同大型輪船的吃水線,看似無用之用的數字刻度,則是依照高雄港的海平面所延伸、刻劃的海拔高度,作為重要裝飾符號。將工業的技術與自然萬物運用於牆壁的細微設計,並非僅是標記高雄作為港都的重要象徵,更是將日常中所「習以為常」的生活痕跡與共同記憶重新刻劃在眾人之所的脈絡中。

場館內的多數空間皆以黑、白為主體配色,在建築體充足的日照下,遍布於白色牆面上的「星星」巧思並不易彰顯,但夜晚裡的明滅卻可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帶來不同面貌,任何在室內空間的移動和轉換,都能引導閱聽者對磅礡能量的感知經驗轉為更細緻、柔和的展現。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從設計之處,即自詡為「眾人的藝術空間」,在我們此次的走訪中理解「何謂眾人?」,建築空間的思考上並不只將臺灣日常裡的榕樹意象納入設計靈感,或是在微觀的視角裡,將象徵「高雄」的工藝和精神鑲嵌在不同的實體空間中,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如何堆疊地方感,讓共同的記憶重新建構在眾人的空間裡。

參考資料:

關於衛武營。民109年3月30日取自:https://www.npac-weiwuying.org/about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