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石頭一首詩:詩與石的時空交會

陳麗雲(陳麗雲小兒科診所醫師)、呂傑華(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系教授)

文化部從2002年起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主要的目的在於「發掘地方文化特色」、「活化閒置空間」、「結合旅遊發展及地方產業,以促進當地就業機會與經濟效益」(林崇熙,2013)。但實務運作上,各縣市民間文化館常出現人力不足、缺乏專業、經費拮据、展品有限,欠缺行銷能力、商業考量、甚至無法與地方文化結合等諸多困難,以致地方文化館的發展受到許多限制。

在花蓮,文化局在輔導地方文化館時,採取「由下而上」的方式,透過各個地方文化館自行提案、競賽的方式,希望能夠「整合地方文化資源,強化在地連結,深耕地方,發展整合協作平臺,進行資源整合,強化地方文化館舍永續經營能量」。其中,玫瑰石藝術館從2014年起陸續嘗試與舞蹈結合,辦理「與石共舞」活動,邀請原民舞者谷慕特迴旋於眾石之間;也曾嚐試與戲劇結合,邀請在地的「花天久地劇團」以「人人都需要一顆石頭」為題,與現場觀眾做即興心靈劇表演活動;也曾經嚐試與音樂結合,舉辦「樂在賞石民歌草地音樂會」,在石館的戶外空間,結集老中青三代民眾圓了一場奇幻的民歌之夢;並且為了賞石文化向下札根,也曾經以日本紙芝居劇場說書方式,創作玫瑰石鄉土故事繪本,讓花蓮學生從小認識地方文化產業。透過這些努力,逐漸成為在地藝文界矚目的年度活動之一。

2018年,花蓮玫瑰石藝術舘再度推出與新詩創作結合,舉辦這次「一個石頭一首詩」光畫詩展與「看石頭寫寫詩」徵詩比賽活動,不但首度將新詩寫作與賞石藝術做跨領域結合,同時,也攜手詩人徐大,將詩與石的意境做非常完美的聯結。

徵詩比賽的發想,源自愛石如癡的館長曾泰源律師。曾律師在推廣賞石文化的過程中,ㄧ直覺得會看石頭的人,往往缺乏寫詩的文采,可以精準的詮釋石頭絕世之美;而一般能寫詩的好手,又沒有機會或意願認識石頭之美,殊為可惜。

因此,在玫瑰石藝術館的年度活動中,陸續策劃「賞石寫詩『藝』起來」展覽,以及「看石頭寫寫詩」徵詩比賽等活動,希望藉此推廣花蓮賞石文化,創造跨領域加值;並鼓勵新一代現代詩創作,為花蓮美石賞析注入詩的語言;也讓花蓮的石藝之美,成為現代詩的另一種創作元素。

這個新而大膽的嚐試,果然吸引了許多原先不曾賞石、寫石的民間寫詩好手,參與這次的「看石頭寫寫詩」比賽,也證實了結合賞石和寫詩的可能性。根據玫瑰石藝術館統計,這次賞石寫詩比賽的參賽者,泰半由網路訊息得知,因此投稿者來自台灣各縣市,甚至也有部份來自海外青年投件,甚至還有香港觀光客因旅遊參觀而投稿參加比賽。參賽者的職業,可說是涵蓋各行各業,有商界、教育界、金融保險業、醫師、美容師、中藥行老闆、診所助理⋯⋯,也有不少參賽者還是在校學生,尤其是花蓮女中的語文資優班學生的參與,也強化在地民眾與地方文化的連結,正如文化局長陳淑美所說,「讓賞石藝術藉著詩的創作而向下紮根」。

看到一篇篇入圍的精采賞石詩作,曾泰源館長開心表示,從這次的徵詩比賽當中,發現了不少隱藏在民間既能賞石又能寫詩的高手,他篇篇仔細拜讀,在感動之餘,確實有一種挖到寶的喜悅!(註一)

正因為如此,希望讓讀者可以領略花蓮如何推動地方文化館發展的作法,也刊登「看石頭寫寫詩」徵詩比賽前三名作品,以及「一個石頭一首詩」光畫詩展中詩人徐大的三首詩作,並搭配曾泰源律師的光畫與鄭皓勻的英文翻譯,以饗讀者。

註釋

註一:「看石頭寫寫詩」徵詩比賽後,詩人徐大捐出所有在石館展出的「ㄧ個石頭ㄧ首詩」光畫詩作品,兩位評審袁艾琳與徐大也捐出親筆簽名的詩集,加上光畫詩作品義賣所得,全數捐助花蓮新象社區交流協會,做為花蓮震災及偏鄉兒童故事陪伴基金。

引用文獻

林崇熙(2013)。〈文化政策對地方文化館的反挫: 並論社群營造之為另類方案〉。《博物館與文化》,6:3-34。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