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參與公民運動的感想與在地的觀察— 黃靖庭

黃靖庭(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

好山好水,真的不無聊

東華觀光所,是我在花蓮的起點!工作一段時間再回學校讀書,除了戰戰兢兢,也有一股幸福感,在諾大的校園中,摸索著未來。那時,我經常在研究室待到很晚,夜半的東華,當球賽後的喧鬧聲逐漸平靜下來,從研究室漫步踱出,往外環道移動,這段路是忙碌後的沉澱,安靜的校園,風吹動葉子的聲音、踩在落葉上的沙沙腳步聲都變得清晰,空氣中飄著淡淡花香,彷彿可以就這樣慢慢地走著,好久好久。念書寫論文之際,我也開始探索這片土地,學校旁乾淨好親近的荖溪天然河道,讓我忍不住每天都去向溪魚報到,清水溪的峽谷景緻和沁藍的深潭、支亞干溪深處的野溪溫泉,讓我嚮往能一直留在這單純美好的大山大海中,遠離塵囂俗世。

畢業前夕,我決定留下,原因是在花蓮我看見未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一睜開眼望向窗外,便是湛藍的天空搭配濃綠鯉魚山再加上一抹山嵐,往返市區必經的木瓜溪橋一側,山巒盡處坐落著山頭灑著靄靄白雪的神秘奇萊,此情此景總讓人精神一振,彷彿預告著一天的美好,讓我總是微笑著進入工作狀態,那些「這麼早就要過退休生活?」、「你確定嗎?花蓮薪水都很低耶!」之類的耳語,在一幕幕美景映入眼簾時已拋諸腦後。到偏鄉教電腦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雖然薪資極低,但讓我得以用雙腳踩遍花蓮各個角落,好好認識這塊聽說會黏人的土地。

認識公民團體與「花式」社會運動

在偶然的機緣下,回東華亂入觀光所遲恒昌老師的課堂,觀看紀錄片《出賣牙買加》及第一次接觸到地球公民基金會,那時我才發現,一直以來認知的觀光是無煙囪產業、是超級棒的未來明星產業、是所有偏鄉地區最好的選擇....之類的「以為」,是多麼的片面與無知。紀錄片中那些因蓋飯店遭到破壞的殘破沙灘影像、被財團雇主剝削的底層勞工神情、一個個政府官員疾呼觀光是萬靈丹的得意笑容,令我感到震驚,也有幾分愧疚,愧疚自己從未以在地居民的角度,思考觀光對於生活的衝擊,兩年半攻讀碩士的歷程中,從未正視沒有地方脈絡的觀光根本是空有其談,甚麼服務品質、遊程規劃、行銷策略、商業模式,都是最後端的事情,源頭的產業、在地文化、生活及土地才是觀光產業的基礎,更沒想到,我所熱愛的花蓮,正面臨著跟影片中一樣的威脅。花東一片天然海岸,綿延的黑色沙灘與閃爍著金黃色光輝的太平洋上,一棟棟大型觀光飯店正虎視眈眈地看準商機,隨時準備大興土木,當地住民的生活場域及文化,恐淪為追求紙鈔下的壯烈犧牲。此後,我開始在工作之餘參加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的講座、讀書會,慢慢開始認識花東的環境議題和這個組織。

我們生長在民主自由的時代,多數年輕人連野百合、野草莓都沒有聽過,對「公民團體」和「社會運動」亦缺乏想像,大部分的生活被升學、物質欲望、工作與低薪所佔據,長時間庸庸碌碌,難有心力與時間或意識到需要去關心社會,甚至覺得事不關己,如同當時的我;之後的某日,我收到地球公民基金會徵求志工協助行動的mail,信中出現「花東基金」、「鳳林賽車場」、「花東400億」、「太魯閣劇場」、「聽證會」、「東發條例」…等怪異的名詞,以及一份厚達上百頁的「花蓮縣綜合發展實施方案(101-104)」的報告書,我嘗試翻閱其中觀光的章節,不看還好,一看就停不下來,花蓮縣政府的創意及荒謬與苗栗縣政府可以說是不分軒輊,舉例來說,花蓮縣政府為了爭取花東基金,曾提出將公墓改成「十八層地獄樂園」的構想,理論上用創意處理老舊公共設施所衍生的問題,應該要被鼓勵,但後續因此舉太具話題性,經網路鄉民激烈討論後,隔日,縣府將預計舉辦的聽證會,臨時取消,讓各界關心人士一片譁然。這樣的事情,其實經常發生在我的日常生活周遭,但在參與地球公民的講座及成為志工前,從未聽聞。

這是一份非常需要熱情和孤單的工作

距離東華畢業到正式加入地球公民基金會成為專職,已經過了三年,第一次面試時聽說這是一份非常需要熱情但又孤單的工作,當時我並未弄清楚,「熱情」又「孤單」的箇中意義。兩年後的今天,我覺得這句話非常貼近真實工作的樣貌,需要熱情,是因為地球公民是一個倡議組織,我們用召開記者會、上街頭、參與政論節目、撰寫報紙投書等方式讓議題及理念曝光,我們用遊說立委修法、參與公部門各式會議、打電話給公務員進行冗長的對談來推動制度改革,在鏡頭前面對抗威權(財團、政府),在公部門的辦公室內進行溝通、討論、說服掌權者調整、改善制度,這是一份兩面不討好的工作,我們既不是公務員也不是民意代表,充其量只是一群關心土地的民眾,一開始常常有公務員問我:「你到底是誰?為什麼有這麼多問題,這些問題到底干你甚麼事?」,挫折總是隨侍在側,被質疑、掛電話、謾罵甚至直接的肢體衝突,都是日常;曾經在一個道路拓寬的公聽會上,地方議員帶領著數十位鄉親指著我們罵:「環保團體不要開路,那你們都走路回家啊!」,這確實是一份需要用熱情來支撐的工作;演講的場合上,常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你們在街頭上喊一喊,舉舉牌,就可以改變制度或阻擋開發案?」這時候我通常會拿出背包裡的報告書或資料,讓提問的朋友翻一翻,閱讀動輒上百頁且超級無聊的資料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時間,只有不斷地看資料才能支撐起那些螢幕前的抗爭行動,只有不斷的閱讀報告書才能在公部門的會議上談論制度的漏洞,這是一份孤單且被無聊空洞的文字佔滿的工作。

現實社會中殘酷才是最真實的

在大學以前的求學生涯,我參與過志工服務社團、學生自治組織,對於偏鄉的想像與對抗當時的威權(學校行政部門、教官)有粗淺但尚不成熟的經驗,但規模及觀點都較狹隘地偏重在個人或社團,對於之後的工作,充其量是訓練到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這些固然重要,但對於權利的爭取都尚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到了街頭,才開始理解爭取權利的背後,有太多算計與角力,意識型態的對立、政治盤算與權力的鞏固,妥協交換是常態,像公民團體這種兩面不討好的角色,如何在這錯綜複雜的權力結構中,找到一條達成目標的路徑,到現在我都還在摸索與學習著。街頭抗爭的背後,一通一通的電話遊說、溝通、說明,一次次的拜會、開會,每一次喊口號、擬訴求時,我都必須將自己放在光譜的最極端,設法把這個失衡的天秤往我相信的價值方向扯一點過來,過程中,慢慢也明白了社會中不同位置的組織或工作者,都有必須扮演的角色,鏡頭前的謾罵、推擠或嘶吼,很多時候都是扮演角色所需的「演出」,雖然不至於極端到不擇手段的地步,但與本來自己的性格大相逕庭,這也讓我有些後悔求學時沒修過表演學分。

動身參與,你我都是改變的力量

常常有人問我,如果也想關心公共議題,該怎麼做?我的建議是,挑選一到兩個自己有興趣的議題,深入瞭解,看文章、追蹤主要關注者或組織的訊息、進一步去參與相關的活動或講座,等到有比較深入的認識後,可以再往前一步成為該組織的志工,透過實際的動身參與,會更清楚的知道議題的內涵及行動背後的準備,屆時也會有更多的資訊得以判斷如何貢獻一己之力於議題中。

至從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吸納許多社運街頭的資源進入政府各部門,街頭的能量確實造成影響,加上選舉年,捐款資金很多都進入了各政黨,各個領域的NGO、NPO都有明顯感受到捐款銳減的壓力;事實上,小英政府執政至今約一年左右,街頭的陳抗不減反增,需要更多的能量及彈藥來運作,在人才與資金都匱乏的情況下,迫切需要更多夥伴一同加入。以花蓮縣道一九三案為例,短短十四個月召開七次審查,頻率比小學生的月考還密集,地方政府無上限的瞎搞,不是只在花蓮,台灣各地都時有所聞。這樣的政府需要專業的團體來監督,地球公民基金會是一個不接受政府補助和大筆捐款的倡議型組織,民眾的小額捐款是我們的經費來源,為什麼不接受政府補助呢?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工作就是在監督政府,如果接受補助,要怎麼站在我們所擁護的價值立場上監督發錢給我們的對象?因此我們更需要民眾的支持,做志工出人出力也好,在家鍵盤參與也好,實際捐款支持都好,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公民夥伴,每一次記者會上的舉牌、每一次FB上分享行動貼文、每一筆小額捐款,都能增加公民的影響力。如果看完這篇文章後,能認同這樣的理念,請成為地球公民的夥伴,和我們一起堅定同行,起身捍衛我們都在乎的那些小事。


地球公民基金會

網站   https://www.cet-taiwan.org/

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oftheEarth/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