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漢學軟實力──廖箴

 廖箴(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編輯)

         隨著國際關係的演進,過時的外交模式不斷的被摒棄與改良,與時並進的外交策略不斷地推陳出新,因應全球化的深化、廣化以及資訊時代的來臨,軟實力(soft power)的擷取與文化外交的模式,已成為增進國家利益與國家權力的重要外交策略。軟實力概念於1990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奈伊(Joseph S. Nye Jr.)教授首度提出,他認為軟實力是一種同化式權力,是國家在軍事經濟以外的力量。它主要源於文化的吸引力、意識型態或政治價值觀,奈伊在2004年出版的《柔性權力》(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書中,闡明軟實力的定義為「所謂的軟實力是指一種懷柔招安,近悅遠服的能力,而不是強壓人低頭,或是用錢收買,以達到自身所欲的目的。一國文化、政治理想及政策為人所接受喜愛,軟實力於焉而生。」(Nye,2006:20)簡單來說,軟實力是從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中產生。

        中國大陸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政治經濟實力大幅成長,政府開始從戰略的高度,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能吸引全世界知識精英參與、淡化官方宣傳色彩的大型文化外交活動。簡單的說,要運用中華文化資源,累積自身的軟實力。2004年,中國大陸在南韓首爾設立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截至2014年8月,中國大陸在全球已經建立457所孔子學院和707所孔子課堂,分佈在122個國家(地區),(註一)孔子學院儼然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符號。中國大陸深知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必需要利用軟實力,重建和形塑其對外文化主權與和平形象,因而將漢學研究推向國際顯學的地位。運用軟實力拓展國家的影響力,是當今世界的潮流趨勢,臺灣國際社會的處境艱難,臺灣的軟實力何在?漢學是否可作為臺灣文化軟實力?這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

臺灣漢學軟實力

        一般對於漢學定義相當模糊,通常是指對中華歷史和文化研究的一門學科。其實漢學的定義,牽涉甚廣,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分為狹義及廣義的漢學:狹義的漢學(通常譯為sinology)是一門以古代漢語、文學和哲學、歷史為主的學科;廣義的漢學(通常譯為Chinese Studies)則包含中國學(當代中國研究 China Studies)。本文所指的漢學,為廣義的漢學。

        冷戰時期,為了鼓舞反抗共產中國的士氣,歐美國家將臺灣塑造為「傳統中國文化的保存者,現代中華文明的真正保存者」的形象,歐美學者如要學習漢學,都必須到臺灣。而當時臺灣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在反共抗俄的氛圍下,也將臺灣視為漢學研究的基地。1966 年5 月,中國大陸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瘋狂破壞中華文化,處於鎖國狀態,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也隨之停擺。同年底,臺灣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大力提倡「復興中華文化」,其間推動了許多復興中華文化的政策,尤其在學術、教育方面更是著力甚多,藉以提高國民黨政府在國際的聲望。

       1970年代,隨著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社會安定繁榮,漢學研究成果逐漸獲國際重視,政府及民間決定挹注更多的資源,從事海外漢學的推廣,漢學研究中心與蔣經國基金會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一、  漢學研究中心

        1970 年代開始有學者陸續在報章雜誌撰文,討論有關於成立漢學研究中心的事,至1976 年間達到高潮,同年4 月4 日聯合報刊出「如何使臺灣成為世界性的中國文化中心」專輯,邀請方豪、昌彼得、周道濟、張以仁等學者,各抒所見。 1979 年6 月,行政院孫運璿院長指示教育部,將促進漢學研究,加強對國內外漢學研究人士的服務,列為施政重點之一。1981 年「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正式成立,由國立中央圖書館(現更名國家圖書館)兼辦,所確立的目標是資料蒐集與資料服務,後來為加強學術研究功能, 1987 年6 月更名為「漢學研究中心」,逐漸發展成為推動國內外漢學學術交流的機構。

        30多年來,漢學研究中心以有限的經費,單薄的人力,在國家圖書館協助下,已完成多項重要工作,如蒐藏漢學資料、改善學術研究環境、建立國內外漢學研究人才檔、邀聘國外漢學家來臺研究、編印漢學研究論著、出版目錄索引、報導漢學研究動態、舉辦大型國際性專題研討會、辦理國外書展、宣揚中華文化等,為國際人文與漢學研究交流,奠定良好基礎。

二、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

        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的成立,顧名思義是紀念蔣經國總統,但實際上,蔣經國總統在世時,即有學者如許倬雲、余英時和張光直等一群海外學者,鑒於1972年日本政府以一千億日圓(相當於二百億臺幣)的雄厚基金成立「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鼓勵從事日本語文的學術研究,乃於1987年集體上書蔣經國總統,實應起而效仿,及時成立一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以支持鼓勵海外漢學研究。(刁明芳,2008:11)籌備工作開始醞釀發酵,但還來不及正式成立,蔣經國總統就在1988年去世,為了緬懷其對臺灣的卓越貢獻,由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捐助,成立蔣經國基金會,每年以孳息所得推行業務。

        蔣經國基金會雖頂著「蔣經國」之名,接近50﹪的資金來自政府,但卻是一個屬於民間、獨立、公正的機構,堅持純學術立場,不與政治掛鉤。在創立的宗旨中明白地表示:「本會期望以中華民國日益繁榮的經濟力量、經由純粹學術性交流的途徑,使世人更能充分瞭解中華文化之價值,促使中華文化融入並成為人類共同文化中的一個主要部分。」該金會可以說是臺灣第一個民間獎助、提倡海外對中華文化研究的基金會,由臺灣出錢補助國外的漢學研究,藉用學術之力博取世人的好感,這是屬於「軟實力」的呈現,與正式外交的「硬實力」不同,給研究者相當大的空間與平等的地位,這也是蔣經國基金會能夠獲得國際學術界看重與肯定的關鍵因素。

三、臺灣書院

         2000 年,臺灣首次出現政黨輪替,陳水扁政府以建立「臺灣主體性」、「發揚臺灣本土文化」為文化教育政策主軸,相對排擠到漢學發展空間。2008年1月,馬英九競選總統時,強調「文化是臺灣的關鍵實力,唯有將文化提升匯聚成整體國力,臺灣才能以小搏大,才能永續經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8/4/24)欲重拾對「中華文化的論述權」。2011年在美國洛杉磯、休士頓以及紐約三地成立臺灣書院,致力於漢學推廣。相較於孔子學院著重於漢語教學和推廣,臺灣書院則由臺灣既有的特色與優勢出發,運用臺灣先進的資訊及數位科技,整合「華語文教學及正體字推廣」、「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臺灣多元文化」等三大面向,作為臺灣文化與國際社會互動的重要媒介。 

        2013年,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設立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並於2014年頒布4項大獎(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領域),「唐獎」每個獎項獎金高達5千萬新臺幣,可說是東方的諾貝爾獎,4個重要的獎項中包括「漢學獎」,並由享譽國際的史學大師余英時教授獲獎,足可彰顯中華文化外,對於非官方從事海外漢學推廣有了新的開始。

臺灣漢學推廣的優勢與劣勢

     海峽兩岸漢學軟實力的發展,在「中國熱」的影響下,持續在全球發燒,成為國際關係研究越來越受關注的話題。筆者的博士論文「軟實力的競賽:海峽兩岸對海外漢學推廣之比較(1978-2011)」中,曾以所服務單位──漢學研究中心獎助的外籍學人為研究對象,依據受訪者回覆進行SWOT(註二)分析(詳見下表),藉此了解海峽兩岸漢學軟實力的優勢與劣勢、機會與威脅,以尋找文化軟實力新的定位。 

臺灣漢學軟實力SWOT分析

S(優勢)W(劣勢)
1.      學術自由、學術重於政治2.      歷史文化保留完整3.      自由民主、政治安定、愛好和平4.      經濟力5.      充滿活力(vibrant)6.      對西方(外國人)友好7.      人民教育水準高8.      蔣經國基金會在國際的聲望9.      學者知識豐富,且願意分享(give better space to academic exploration)10.   科技、音樂、大眾文化豐富吸引人11.   數位研究資源開放1.      政治經濟上無法與中國對抗2.      內部認同問題(identity crisis, Is Taiwan Chinese?) 
O(機會)T(威脅)
1.      雖然缺乏實際權力,但容易推展軟實力(Non-threatening soft approach)2.      自然產生的軟實力(soft power comes naturaly),可以不藉由政府的推動3.      研究環境佳4.      中國大陸過於積極(aggressive)5.      中國大陸歷史為政治服務(re-writing history)6.      漢學發展乃世界潮流所趨1.      中國大陸的學術環境越來越開放2.      國際舞臺空間小

         臺灣,由於保留完整中華文化,給予外籍學人學術自由、學術重於政治的觀感,且國內自由民主、政治安定、愛好和平、對外國人友好、人民教育水準高,加上數位研究資源開放、學者知識豐富願意分享,蔣經國基金會在國際的聲望,這些都成為臺灣漢學推廣優勢所在。而在劣勢上,受訪外籍學人認為臺灣在政治經濟上無法與中國大陸相抗衡,且內部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尚未解決,從中國人到臺灣人、從本省人到外省人、從閩南人、客家人到原住民,甚至「搞不清楚自己是誰?」(Is Taiwan Chinese?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為了誰才是「真正的」臺灣人,堅持某一種固定定義的僵化臺灣主體概念,內部自相傾軋紛擾不安,將成為臺灣走向國際的最大阻礙。

        中國大陸積極的對外推廣漢學、內部的學術環境越來越開放,對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不免會有排擠效應,此為臺灣未來將面對的威脅所在。而臺灣的機會,則是面對漢學發展為世界潮流所趨,可藉著這股「中國熱」,突破國際舞臺空間越來越小的威脅。外籍學人認為臺灣雖然缺乏實際硬實力,因不具威脅,反容易推展軟實力(Non-threatening soft approach),且有受訪者認為,臺灣人民對外國人友善、科技、音樂、大眾文化豐富,反而可以不藉由政府的推動,發展出自然產生的軟實力(soft power comes naturaly)。

        在利用SWOT分析海峽兩岸漢學軟實力後,臺灣政府應該思考如何把「機會」放大、把「威脅」減少,尋求最有利的方向。如果只強調「威脅」而忘記「機會」,就會犯下很大的錯誤,應該利用機會抵抗威脅,善用己身優勢所在。

結論

        以軟實力為本質的外交策略,強調的是一種溫和、潛移默化的力量,其核心概念特別強調一套具有潛在影響力又不具強制性的作為,並將其轉換成國家經營對外關係的工具。中央研究院院長錢思亮曾言:「我們的政府,30年來在金馬臺澎這片自由的土地上,勵精圖治,大力建設,不但全面改善了國民經濟,也提供了一個安定自由的學術研究環境。」(黃肇衍,1980:21)臺灣一直以來對於提供外國學者一個開放且精緻的研究環境而自豪。唐獎「漢學獎」得獎人余英時教授在2013年8月接受世界日報記者訪問時,問到臺灣自信何在,有沒有外界普遍認知的「軟實力」?余英時認為臺灣在文化上的實力,是絕對高於大陸的,特別是「有人情味的中華文化」。臺灣現有的自由民主社會是一個很大的穩定力量,是中國大陸無法達到的。(註三)

        可見臺灣的軟實力優勢是在本身的「文化力」及「民主力」,中華文化在臺灣傳承茁壯,經過自由開放的社會、長期且穩定的經濟成長、多元族群的文化融合,發展出兼容並蓄具臺灣內涵與特色的中華文化。且臺灣成功的以和平轉移的方式經歷「從權威到民主」,不僅社會文化多元,且強調民主及人權的價值,較中國大陸有更具活潑的創意。對外國漢學家是極具吸引力的研究場域,漢學的海外推廣將是未來臺灣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最好工具。

註一:引用自2014年8月9日新華社報導「457所孔子學院遍佈122個國家」,網站: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810/13083513.html
註二:SWOT 分析包含 Strength(優勢)、Weaknesses(劣勢)、Opportunities(機會)、以及 Threats(威脅)。原應用於產業分析,主要考量企業內部條件的優勢和劣勢,是否有利於在產業內競爭;機會和威脅是針對企業外部環境進行探索,探討產業未來情勢之演變。此一思維模式可幫助分析者針對此四個面向加以考量、分析利弊得失,找出確切之問題所在,並設計對策加以因應。
註三:世界新聞網(2013/8/19),〈余英時:中國會回歸文明的主流〉,網址: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23399312/ 


參考文獻

Nye, Joseph S.著,吳嘉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Nye, Joseph S.著,李靜宜譯(2011),《權力大未來 軍事力、經濟力、網路力、巧實力的全球主導》,臺北:天下文化有限公司。
刁明芳(2008),《國際漢學的推手》,臺北:天下文化。
王家鳳、李光真(1991),《當西方遇見東方:國際漢學與漢學家 (一)》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
黃肇衍(1980),〈國際漢學會議的啟示及回聲〉,《近代中國》(臺北)18,頁21-36。
廖箴(2012),《軟實力的競賽:海峽兩岸對海外漢學推廣之比較(1978-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8/4/24),〈馬蕭文化政策〉,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11/4118
漢學研究中心網站:http://ccs.ncl.edu.tw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網站:http://www.cckf.org/index-c.htm
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網站:http://www.tang-prize.org/
臺灣書院網站:http://zh-tw.taiwanacademy.tw/

作者介紹:         廖箴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學士、2003年獲得美國馬里蘭大學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歷史碩士學位,自2006年開始服務於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負責《漢學研究通訊》及講駐外籍學人來臺研究的業務至今,因工作因素開始注意到於臺灣的漢學資源、中華文化的魅力及「中國熱」的國際熱潮,因而選擇以海峽兩岸海外漢學推廣做為比較研究主題,於2013年以《軟實力的競賽:海峽兩岸對海外漢學推廣之比較(1978-2011)》論文,獲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學位。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