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介紹:《朝向高齡友善城市:國際視野與在地經驗》── 陳素梅

陳素梅(社會學系副教授)

《朝向高齡友善城市:國際視野與在地經驗》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全世界的戰後嬰兒潮(民國35年出生),從民國100年開始,邁入了65歲,台灣也不例外。由於台灣生育率長期偏低、平均餘命也隨著營養改善與醫療進步而逐年延長的情況下,台灣人口結構老化的速度極快。並根據2016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研究推估結果,整理出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早在民國82年便超過7%,正式邁入高齡化(ageing)社會;預估老年人口比率將於107年超過14%,使我國成為高齡(aged)社會;如果台灣的出生率不變,預計到了民國115年,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super-aged)社會。這表示,屆時台灣社會每10個人中將有4位是65歲以上長者,而這4位中又有1位是85歲以上之超高齡老人。

再就全國老年人口變化預估,民國150年,我國老化指數將達406.9%,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之4.1倍。以我國年齡中位數來看,105年為40.4歲,到了民國150年我國未來年齡中位數將為56.9歲。人口結構及勞動力的老化勢必對我國社會發展造成嚴重衝擊。隨著人口老化所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如老人犯罪、老人虐待、照顧殺人、孤獨死、雙老及老人醫療照顧等等,更會增加社會的負擔。

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國人除了改善國內長期照顧的環境與提供家庭更多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應該是老人健康維護與促進的工作。可惜國內健康政策向來偏重醫療,使國人有如亡羊補牢地投注大量的人力與資源於長期照顧的同時,忽略了強化老人的健康促進與維持的預防醫療工作。對於老人活躍老化、鼓勵並支持老人社會參的投資較少。根據2017年《商周財富網》報導,北歐國家將多數預算投入前端的健康促進,採取預防性照護措施,而非生病後的長期照護。北歐國家致力於編列預算,讓老人不生病,並設立老人死前,最長臥床兩周為目標。相較之下,我國老人政策的方向實應重新檢討。

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國際上如何因應高齡社會的來臨?國際老人政策思潮是否影響了我國的老人政策?這些政策與執行方案是如何規劃的?民國99 年時,為了因應人口老化問題,我國引進了高齡友善城市政策。幾年過去了,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的發展如何?在城鄉差距頗大的情況下,我國老人政策在像花蓮縣這樣的偏鄉,呈現哪些成果、遭遇那些困境呢?這些問題是作者研究的動機。

作者有鑑於國內老人政策研究,偏重長期照顧、社區照顧、社區關懷據點、社區營造、在地老化、老人福利等等議題,少以高齡友善城市政策進行主述。同時以高齡友善城市理念出發檢視我國近年老人政策發展的研究亦如鳳毛麟爪。此外,以地方(如花蓮縣)為對象,檢視高齡友善城市推行狀況的專題研究也付之闕如。為彌補這些不足,該書試圖整理國際重要的老人政策理念,並且探討這些重要的老人政策理念,尤其是「高齡友善城市」,對我國老人政策發展的影響,並了解花蓮高齡友善的環境,以補充國內相關研究之不足。

首先,作者清楚地整理國際思潮因應人口老化社會的重要政策理念,並指出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理念追求活躍老化,同時把建立並維護高齡友善環境,為各國因應人口老化問題最核心的政策要素,以達到積極老化、促進長者社會參與代間融合,使長者生活在無障礙,有尊嚴的環境之目的。其核心指標並不在消極地延長高齡者的平均餘命,而在致力於延長長者的「健康」餘命。高齡友善城市是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近年來力推的政策,可謂集歷年老人政策之大成。

為建構高齡友善城市,WHO於2005年啟動「全球友善城市計畫」(A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Project),加拿大成為率先響應的國家,扮演領導的角色。2007年WHO經過來自全球35個城市的參與,其中33個城市在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和研究人員的共同合作下參與了焦點團體的研究,促成WHO「高齡友善城市指南」(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匯整出八大面向:第一,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第二,交通運輸、第三,住宅、第四,社會參與、第五,尊重與社會融入、第六,工作與志願服務、第七,溝通與資訊以及第八,社區與健康服務,並且並向全球公布,提供各界做為評估與建設高齡友善城市的方向。並於2011年6月啟動高齡友善城市全球網絡(Global Network of Age-Friendly Cities)。

為便讀者理解WHO高齡友善城市的八大面向與評估因子,茲依國健署網站提供的「高齡友善城市指南摘要」,呈現如下:

WHO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八大指標及評估因子一覽表

面向評估因子
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Outdoor spaces and buildings)① 環境;② 綠地與人行道;③室外休息區;④路面;⑤道路;⑥交通;⑦自行車道;⑧安全;⑨服務;⑩建築物;⑪公共廁所
大眾運輸(Transportation)①可負擔性;②可靠性與頻率;③旅遊目的地;④高齡友善的運具;⑤專門服務;⑥博愛座;⑦運輸司機;⑧安全及舒適;⑨交通運輸場站;⑩資訊;⑪社區交通;⑫計程車;⑬道路;⑭駕駛能力;⑮停車場
住宅(Housing)①可負擔性;②基礎性服務;③住宅設計;④居家改造;⑤居家維護;⑥在地老化;⑦ 社區整合;⑧住宅選擇;⑨生活環境
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①活動的可及性;②活動的可負擔性;③活動範圍;④ 設施與配置;⑤活動的關注與推廣;⑥ 避免孤立;⑦促進社區之融和
敬老與社會融入(Respect and social inclusion)①尊重和包容性的服務;②公眾的尊老意識;③跨代和家庭交流;④公眾教育;⑤社區性因素:⑥經濟性因素
工作與志願服務(Civic participation and employment)①志工選擇;②就業選擇;③訓練;④可及性;⑤公眾參與;⑥價值貢獻;⑦ 企業家精神;⑧薪資
通訊與資訊(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①資訊提供;②口語交流;③印刷品資訊;④簡素的語言;⑤自動化通訊與設備;⑥電腦與網路
社區及健康服務(Community support and health services)①服務可及性;②服務提供;③無償性支援;④緊急事件的規劃與照護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家健康署「高齡友善城市」網站「輔導資料」「高齡友善城市指南摘要」,下載網址:http://afc.hpa.gov.tw/Page/base/data.aspx。

依據WHO之定義,所謂高齡友善城市,是一個具有包容性及可及性的都市環境,能促進活躍老化。WHO將城市與高齡公民整合在一起就是希望老人能夠持續社會參與,活躍在社會各個角落。因此都市空間上必須增進不同世代的接觸,不要使老人住宅成為老人聚集區。這樣的城市不只是尊敬及接納老人,同時也在提升都市系統的效率與永續性。長者積極參與有助於蒐集有價值的資訊並且產生新的社會動能。不但使城市具有活躍老化的社會意義,更能建構有效率的都市系統及永續發展。換言之,高齡友善城市的推動不只攸關高齡者的健康問題,更攸關城市系統的健全問題,希望透過跨部門的力量,整合資源,在高齡友善城市概念下,有效建設城市的各相關系統,使城市具有社會融入以及可及性,建立一個適合高齡者居住與行動的環境。使高齡者能夠在室內安全便利地生活,在室外也能通行無阻,在良好的社區規畫與便利的交通運輸下,能適時取得資訊,擁有舒適的社區生活,從事社會參與以及方便就醫的生活環境,達到有尊嚴的且健康活躍的老年生活。相信這樣的生活環境能有助於高齡者維持健康,減緩社會對長照的需求。

《朝向高齡友善城市:國際視野與在地經驗》作者為了解國際思潮以及我國中央及地方政策,採取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在老人政策及高齡友善城市主題下,廣泛收集資料,經過仔細閱讀與理解後,進行歸納統整,再依研究主題及邏輯進行議題的分析與釐清,掌握相關因素的關係、影響與意義等。從該書的參考文獻中可以看到,在文獻蒐集上,國際部分,除了蒐集聯合國、WHO 等重要的網站資料外,也蒐集專家學者的相關文獻,以了解在地老化、活躍老化,以及高齡友善相關政策的發展。至於國內部分,作者除了參考衛福部高齡友善城市網頁資料外,也依照高齡友善城市的內涵與評估指標,蒐集我國中央及地方各部會或局處的公開資料,如行政院主計處、內政部統計處、衛福部、交通部、國發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等單位的統計資料、研究調查報告、行政院院會報告、公開資料及出版品,以及地方政府及民間相關單位,如花蓮縣政府統計處、衛生局、社會局等局處所、社區組織及客運公司等等的公告、統計數據、年度統計通報、縣市指標、分析報告、施政報告、成果報告等等文獻與次級資料,並補充相關新聞報導。最後再依照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的面向與理念,將上述資料重新分類、匯整,進行問題分析。不但內容相當豐富,分析也很有條理。

該書內容除了論述國際上「高齡友善城市」理念,如何繼「在地老化」與「活躍老化」後出現外,也觀察國際思潮對我國與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理念相關之老人政策與方案規劃的影響。在研究國內老人政策發展方面,作者發現高齡友善城市雖然尚未成為我國老人政策的主流,但多少影響了一些政策方案,如《人口政策白皮書》的規劃。

作者做為一名花東的學者,有鑑於花蓮人口老化問題已不容忽視,因此將全書的研究重點放在檢視花蓮高齡友善的環境。目的係想要扣連花蓮縣的特殊性,來評論花蓮縣推行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的成果與問題,期望能有助於花蓮縣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高齡友善環境。

《朝向高齡友善城市:國際視野與在地經驗》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作者以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理念為主軸,在內容安排上。首先在第一章陳述我國人口老化的問題、老人的需求等,並指出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的重要性。第二章探討國際老人 政策發展,論述高齡友善城市理念如何從在地老化與活躍老化的基礎上產生。最後會針對高齡友善城市相關研究進行回顧,以了解近年國內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研究的梗概。接著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有關國際視野如何在地落實的部分。首先,第三章探討我國老人政策及執行方案受到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的影響所推動的政策規劃。接著第四章及第五章將以花蓮縣為例,論述高齡友善城市政策在地方層面推行的狀況與成果,並進而檢討這些成果實際上的問題。最後,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透過《朝向高齡友善城市:國際視野與在地經驗》一書除了可以了解國際上對於高齡社會來臨的重要思潮發展外,更蒐集了各種花蓮在地與高齡友善環境相關的基礎資料。對於政策規劃、學術研究、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等各方面都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高齡友善城市政策主要目的在以建設老人宜居的社會環境與外在物理環境,支持大多數「非失能」老人能持續社會服務、公民參與或工作,繼續發揮老人的知識與經驗貢獻社會,達到活躍老化與在地老化的目的。而長期照顧政策,以「失能」老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在地老化為目標,規劃居家照顧、社區照顧,以及機構照顧等照顧模式,兩者有所不同。關於長期照顧議題,國內已有相當多的學者,以各種研究,做出了不少寶貴的學術貢獻。相較之下,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的研究,在我國社會政策領域並不多見。因此,作者選擇以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理念與實踐為主題,期望國人更重視此議題。再者,高齡友善環境的建設是跨領域的事業,在目前高教政策重視跨領域合作方案,並重視大學在地的社會責任以及社會實踐的情況下,高齡友善環境在花蓮的長期發展或可為東華大學建立特色,落實社會實踐的方向之一。


作者介紹

陳素梅,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Loading

留言回覆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